陶秀峰
進入八年級第二學期后,學生們發現之冊課本的閱讀分量明顯加大了,除了個別單元外,幾乎每個單元在原有Section A , B和Self check的基礎上都增加了額外的閱讀材料的學習,并且這些閱讀材料的篇幅和詞匯量都與他們曾經接觸過的有很大程度上的擴展,匱乏的教與學資源本就讓他們眼界不夠開闊,所以相當多的學生開始甚至有見文犯困、開篇色變之感。對于他們來說,怕的不是讀不懂,而是沒有信心和耐心讀這些在他們眼中的“鴻篇巨制”。
我們都知道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運用英文去獲取、傳遞信息,要達到這個目的,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就必須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傳統的模式是以老師為中心的單純的講解式教學,著重講解語言結構,語法知識的模式,它肢解了文章,破壞了閱讀整體之美,是“見樹不見林”。新目標英語課本上每份閱讀材料都附上常用的Reading strategy(閱讀策略),也許有人會認為憑借這些策略,學生的閱讀能力肯定會有“質”的飛躍吧。我卻認為無論是傳統的講解式教學,還是所謂的策略學習,對于閱讀能力的提高都是“有為之舉”,真正首先起作用的還需一些“無為而治”,我在此提到的無為而治是借用中國古代道家之說,其實質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尊重學生實際,因勢利導”。
閱讀首先要讓學生“樂讀”,如何才能做到呢?
1在閱讀中體驗英文音律之韻、語文之美
學生先不要去關注每次閱讀的任務要求、文章的語言語法重難點,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通過查閱工具書做好預習性閱讀,以能朗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為第一目標。在學生獨立完成這些準備工作之后,來到課堂上便是展示他們預習成果的階段,每堂閱讀課都會有四到五位同學分節分段來朗讀文章,在朗讀后有大家的對朗讀字詞發音語調的評價,教師也分別對每個朗讀的優缺點予以指導;接下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開始尋美言佳句之放,在探尋中學生不僅學習到英文不同于中文的表達方法,而且還體會在全文中用某種表達在而布局謀篇中的用意,這就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之后我們要做的仍然是誦讀,不過這次除了讀出清晰,更要求讀出語言之美,作者之情。在以上所講的預讀—朗讀—誦讀過程中,師生之間不再進行單純枯燥的語法講解,而是通過反復的、有感情的誦讀達到對文章的熟悉理解,古人不是有言: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嗎?每次我還給學生一點意見讀到自我感覺像個“English man”才算可以,也許就是為了這簡單的目標,學生的讀英文勁頭十足,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他們體驗到了英文之美。
2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生活之諦,生命之美
有位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我們接觸的閱讀材料盡管簡單短小,卻仍反映了多彩生活、浩瀚世界的方方面面,在指導學生的時候,不僅要讓他們感受語文外殼的美與韻,對于語文表現的生活之真諦、生命之贊歌更要挖掘領悟。這也就是所謂的要在教學中進行情感態度教育。比如在Unit 4 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中,學生讀后對志愿者活動有了更直觀深刻的了解,知道了原來現實中還有許多比我們生活艱苦得多的地方,不少學生寫下:I should study hard now and when I grow up I will work as a volunteer in some poor village just like Yang Lei和I shouldnt complain about my life 而在Unit 8課后關于gift giving的話題中,學生了解到歐美國家獨特地送禮習俗中竟然會有以做公益做慈善的方式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祝福,這對他們的觸動很大,有不少同學都熱衷于生日送禮,常常是勞民傷財,又身不由已,現在想想覺得自己很無聊,表示以后要以更有意義的方式過生日。還有同學想到我們中國也有好的習俗可向世界推薦,在生日那天送祝福給父母,以感激養育之恩。所以閱讀不應是為掌握語法現象、做出課后閱讀理解題而設置的、單純的能力項目。它更應是我們開闊眼界、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窗口。以上所講的“樂讀”層面中,拋卻了傳統中閱讀作為一種能力項目的說法,不再談讓我們一再強調的能力培養,而似乎是避重就輕地只談“欣賞”,這不是我所謂的“無為之治”,它適用于閱讀能力培養的起步階段。
無為非無不為,我們的目的還是提高閱讀能力,所以閱讀還要“會讀”,即會用閱讀策略。
1如何在課文教學中開展策略指導呢
為了達到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課文教學可采取以下步驟:
(1)新課導入。教師借助于預習階段查取到的相關信息,如與本課有關的圖畫、照片、卡片、文章等,借以展示出文章的背景等有關信息,不僅使課本內容更直觀,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對要達到的要求也一目了然,從面有目的地去閱讀。
(2)限時泛讀。首先明確學習的目的或提出相關的幾個問題,使閱讀有一個方向性,而后限時泛讀。限時在于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因為現代測試要求的時間性非常強,所要就要求快速閱讀,當然快速會漏掉一些有用信息,因此就要求與泛讀結合起來,抓起那些有用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
(3)精讀。要求學生通過上下文,構詞法等了解細節,解決與之有關的疑難詞或疑難句子,仔細閱讀。泛讀之后,難免會出現一些疑難詞或疑難句子,而他們又影響了對整段或整篇的總體把握,也就要求學生通過上下文、構詞法等,仔細閱讀,悟出詞語在句子或段落中的特定內涵,洞察其深層意義,推斷作者的“言外之意”,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4)進行閱讀訓練。精讀、泛讀之后,根據新課導入時提出的問題或根據課文設計判斷正誤的練習題,讓學生總體把握。然后讓學生概括文章大意或口頭復述主要情節,訓練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5)解決疑難問題。教師適當的講解并不有悖于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正處于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階段,知識的積累階段,因此教師向學生適當解釋重點語法和知識點,解決存在的疑難問題,然后幫助其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助其更好地完善分析綜合能力。
(6)授給學生一些閱讀方法和技巧。如①瀏覽文章掌握大意;②聯系上下文找主題句;③找準關鍵詞;④利用上下文構詞等推測詞義;⑤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如略讀查讀等。
(7)課后應用。可要求學生復述或背誦作文,學習課文中精華的東西,也可讓學生改寫文章,如縮寫、續寫,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高自我組織語文的能力和書面表達的能力。
2如何指導在課外進行策略應用
可以適當選取難度適中的課外閱讀材料,學生閱讀量除課文之外,還應補充大量的詞匯,語速為每分鐘30-40個單詞。另外閱讀材料體裁多樣,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是一張海報、一個廣告、一張圖畫等,這就要學生閱讀時能進行表面理解,還要能概括大意,理解作者的意圖;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語義,從面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因此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一定量的課外讀物。可找一超級趣味性、知識性強,難度適中的文章、報刊、書籍等,或人物傳記、寓言故事、社會文化、科普小品等。通過課外閱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加知識量,開拓知識面,提高閱讀速度。以上這些有為之舉可以作為閱讀能力培養提高階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與手段。
總之,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探索過程,沒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今天所談到的“無為不治”與“有為之舉”也是我個人的一點心得陋見,作為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積累、學習和借鑒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探索新的思路,做到教學相長,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利用英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