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杜桂娥
摘 要: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浪潮,而產生出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據權威調查,我國留守兒童的數量已經超過6100萬人。主體數量龐大,影響牽涉社會教育、經濟、治安等多方面,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作為。而大學生志愿者富有活力,又與留守兒童年齡相近,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無疑在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上可以成為一支重要的社會力量。本文在分析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志愿者活動的意義與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諸多問題歸納的基礎上,對大學生關愛留守兒童志愿者活動的具體路徑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大學生;留守兒童;志愿活動;路徑
隨著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世代耕種的土地,涌入城市務工的浪潮中。由于種種原因的限制,他們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變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居住在農村地區,父母迫于生計需要,離開家鄉,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而缺少父母教育和監護的未成年人。而青年志愿者活動則是以“奉獻、友愛、團結、互助”為宗旨,以志愿服務的方式參與社會生活,奉獻個人力量,是新時期青年人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個人綜合品質和道德品格的良好載體活動。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意義
大學生志愿者活動成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重要力量,既可解決高校德育理論與實踐脫節,大學生的道德情感貧乏的問題。同時也探索出了一條服務農村留守兒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所以不論是從對大學生自身,還是從對留守兒童的影響角度,大學生志愿活動都會產生出積極有益的影響作用。
第一,大學生關愛留守兒童志愿活動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高尚情操。當前大學的德育課程對學生實際起到的教育成果并沒有理論設想的那么多,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也不多。通過對留守兒童關心和幫助的過程體驗,可以使他們獲得社會責任感與為他人奉獻的幸福感,等等。使大學生群體在反思現實生活差別的過程中學會自律、自強,在獲得精神提升的同時陶冶情操。
第二,大學生志愿活動也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與知識能力。在全國高校都注重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今天,讓大學生走出校門與留守兒童結對無疑是一個難得的實踐和鍛煉機會。專業課程的學習可以通過對留守兒童的幫助活動得以落實。參加活動的大學生可以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其解決問題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都大有裨益。自發意識的培養也有利于大學生參與意識的提升。
第三,志愿活動對于留守兒童更具有積極的影響意義。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與大學生群體的接觸不但使其找到了成才的榜樣,也覓到了傾訴的知音。農村留守兒童中一大部分在缺乏父母關照與交流、缺失與人溝通傾訴的心理環境中成長,甚至有的孩子會因此沉默寡言,不愿與外界交流。大學生志愿者的關心會使他們心里積壓的問題能夠得到漸進的疏導,逐漸嘗試與人溝通交流,學習更多的生活常識與方法。大學生也可以講述農村以外世界的精彩故事,傳達通過艱苦奮斗取得成功的經典事例,鼓勵農村留守兒童樹立自我人生理想,用知識來改變命運。
二、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經濟模式下,迫于生計壓力,為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父母去城里務工,父母一方或者雙方不在農村留守兒童身邊,農村留守兒童都是靠隔代監護或者親戚監護。這樣臨時的監護環境加上城鄉經濟不平衡所造成的當今農村相對較差的社會環境與人文環境,使得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容易在身心養成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
第一,關于留守兒童自身普遍存在一些缺陷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學習成績較差與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方面上。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期間往往交由臨時監護人監護,這些監護人容易對孩子溺愛,而關懷又過多地體現在物質層面而非心理關懷層面,這就使留守兒童容易缺乏來自重要家庭成員的應有關懷,對其人格養成與性格培養都存在不利因素。農村人口素質的相對低下也使得臨時監護人對孩子的學習關心較少,在學校疏于照顧的同時兒童容易被社會上的同齡輟學同伴及不良青年所誘導而走上歧途。
第二,在家庭方面,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和督導不力,缺乏應有的感情溝通,容易留下諸多的心理與感情空白。很多農村父母的傳統觀念較為深厚,容易在潛移默化之間灌輸給孩子諸多社會不良層面的意識觀念,比如讀書無用和拜金主義以及甘于貧窮守舊的意識。這些想法雖然不一定會左右孩子的一生,但是會對其“三觀”的養成產生難以想象的負面影響。教育意識的淡薄與監督不力是父母認為孩子只要物質滿足即可順利成長所容易帶來的。缺乏溝通一方面是由于長期外出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來自于對兒童心靈關懷必要性的認識。實際上這都是對兒童成長極為關鍵的因素。
第三,我國鄉村由于發展相比城鎮仍較為落后,基礎設施與文化氛圍的建設不足使得鄉村學校的建設也存在許多不足的方面。近年來雖然基層鄉鎮的校舍建設伴隨社會進步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善,但是出于農村生活條件與待遇的問題,優秀師資的缺乏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而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思想直接帶來的是對農村兒童學習成績的偏重而較為忽視孩子的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許多教師仍然偏執地認為只有良好的成績才是促使孩子走出農村環境的最好途徑而過于偏重于知識的培養,忽視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落后的、甚至是缺乏科學性的教學方法也使得孩子不易對知識產生興趣而鮮有專攻,這就使得本就需要額外關懷和幫助的留守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能處于被動的一面。學校與教師的疏忽很有可能會使留守兒童走向學校教育的反面。
三、大學生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志愿者活動方式
高校大學生具有可支配時間較社會其他群體較多,且分布較廣、數量較為龐大,具有豐富的人力與技力資源,由于接受過高等教育,在理論水平、實踐行動力上也相對優于一般社會群體。所以在大學生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志愿活動的具體方式上存在許多的探索和創新可能,本文對此進行概括性歸納。
第一,組建大學生支教志愿者小分隊,以社會實踐方式走近留守兒童。支持鄉村中小學推進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進行,協助鄉村學校建立留守兒童的檔案,將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和監護人變化狀況逐一記錄,通過掌握留守兒童信息推動學校對學習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特殊照顧,特別是對單親家庭以及有特殊情況的家庭的兒童進行特別的關愛,化解其負面情感與意識,增強其對美好生活與事物的向往。
第二,建立師范教育專業實習基地。高等院校尤其是師范類院??蓪⒔逃龑嵙暤幕c拓展至農村學校。通過對教學以及生活條件的評估來決定進行輪流的接力式實習或者專程全程實習。另外高等院校也可以定期進行教師帶隊的大學生志愿者走進農村活動,使學生能夠與留守兒童零距離接觸。兩種活動方式都可以以農村學校為中心,以此對不同的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家庭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圍繞留守兒童的生活習慣養成,學習興趣培養等方面開展富有特色的指導和服務工作。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不斷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情感交流,通過義募舊書、衣物等方式來從物質層面力所能及地幫助其改善生活。
第三,組織農村大學生假期回家鄉幫扶活動。高等院校或志愿者服務社團、團體可以與固定區域農村學校結成幫扶對子。每學期或每過一段時期進行實踐志愿活動,使關心能夠得以延續下去。同時發揮不同專業學生對自身掌握知識的特征來對留守兒童進行多方面的幫助。例如,心理學專業可以提供較為專業的心理咨詢與疏導;師范類別的學生可以進行課程輔導,了解留守兒童家庭并以老師的角色進行積極影響;理工科類的學生可以就實際情況對農村家庭進行一些物質幫助以及學科幫助,傳播科學的生活常識,等等。專業化的愛心活動更有利于志愿效果的展現,學校、大學生與兒童及其家庭聯動的互助模式才能使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形成一種良性機制。
第四,建立社會立體式關愛服務網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網絡上開設網站及專欄,宣傳農村及留守兒童的現狀,來引起更多社會群體的關注。大學生還可以成立專職學生社團針對農村志愿活動,經營網絡主頁,時刻保持關注度。協助社會工作者和愛心人士提供符合農村當地實際的救助活動,舉行各種義賣和募捐活動征集社會資金及物質資源救助。發揮青年共青團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參與推廣“心靈小屋”“兒童之家”等互助共建模式。積極開展法律知識宣傳活動和普及協助社會力量參與維護農村留守家庭權益和爭取政策優待的行動,推進關愛工程的機制化和有效化進行。
總之,大學生幫助留守兒童的志愿者工作必須要落到實處,要在相關機制上不斷加以完善并確立正確的原則。首先,應該立足實際,遵從黨的工作路線和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其次,要建立穩定,動態的活動機制;再次,要設定好可行性強的方案,注重實用性;活動開展之后要不斷進行總結甚至可以和其他院校、社團進行相關志愿活動的經驗交流,從而互相提升,不斷進步;最后,要積極營造大學生與留守兒童的和諧互動氛圍,實現使留守兒童在溫暖中感受親情,在快樂中積極進步。
參考文獻:
[1]劉曉霞,隋建華.大學生志愿服務芻議——以義務教育階段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為視角[J].黑龍江教育研究,2013(11).
[2]胡淑娟.論關愛留守兒童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互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6).
[3]紀 旭,楊志華.大學生骨干幫扶留守兒童長效機制探索[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3(01).
[4]徐 東.西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9(03).
[5]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2〕4號,2012-03-16.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