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秀蘭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達,多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惠及教育事業,也沖擊著傳統的語文教學形式。語文教師如何有效將多媒體技術運用于教學,本文從詩詞教學、古文教學談多媒體技術在其中的有效利用。借多媒體圖視文化的力量去加強深化語文課堂閱讀或教學,讓圖、文、聲、像等媒體成為古詩文閱讀與教學的翅膀與動力。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語文教學 詩詞教學 古文教學
一、多媒體技術的特點
多媒體,顧名思義,就是多種傳媒手段的綜合運用。通過圖像、畫面、聲音、動作的綜合運用,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這是電子傳媒文化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同時因為它具有的可視性、可聽性、直觀性的優點,而被引進課堂,這無疑使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語文學習也步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二、多媒體技術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有效利用
1、導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古典詩歌有很強的抒情性;語言高度凝煉跳躍;有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導課,可起到較好的鋪墊、渲染、引領作用。例如:在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利用了多媒體的輔助優勢,對導課進行這樣的設計,效果就非常好了:開始就展示一副蒼涼的畫面,在配以哀傷、深沉的音樂。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在情歌上造勢。在這種氣氛之下再輔之以聲情并茂的范讀,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就有了堅實的情感基礎。這里,視覺和聽覺的協調配合,在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的同時,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較好地促進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習《出師表》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首先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部分片段,并同步播放其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使得學生受到視聽的雙重沖擊,仿佛回到了那個金戈鐵馬、英雄輩出的年代。在這樣的氣氛渲染這下,再配以聲情并茂的范讀,為學生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同時,更有力而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2、教學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現故事情節
對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古詩文教學,大家運用比較熟悉。但是對于敘事詩,如果只依靠教師語言的描述是不夠的。那只是一種被動的接受,往往效果不好,學生學起來感覺無趣。但是通過課件動畫再現出來,使課件變得具體可見,教學成功率就會大大提高。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中的信息資源,調用素材庫中現存的資料(有影片、音樂、錄音、動畫、圖片等),解決教學難點。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我就把詩中所寫故事、所描場景動手制作成了當時吏捉人的動畫。學生觀看后,再讓他們結合詩的內容和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所流露的感情進行模仿表演,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學生主動的理解字詞句、認真領會課文內容,對表演者進行積極的評價,發現了作者行文的巧妙。從而使課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3、運用多媒體技術,用音樂和畫面幫助學生體會詩中的意境
①、畫面展示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么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使至塞上》,詩人對邊塞的景致作了極力描寫,表達了內心抑制不住的贊嘆之情。學生誦讀有聲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學中,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邊塞豪壯的圖片,學生在圖的對照中,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
②、音樂渲染美 古詩詞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音律,有利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首送別詩,詩人與朋友的離別情緒,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學中我選用了與所教古詩的詩意相協調的古箏樂曲《陽關三疊》,那舒緩、輕悠的旋律拔動了學生的心弦,喚起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到了長江之濱,黃鶴樓下,他們仿佛看到一代詩仙李白與老友握手話別后,一直佇立江邊,直到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間的情景。
4、利用多媒體,加大課堂的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與常規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可以大幅度增加課時的容量。在每次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前,我都根據教案精心設計編排教學課件。雖然這需要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這樣的精心設計和準備卻能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中,我只要輕輕點擊一下鼠標,就能在短時間里使學生看到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錄像,這樣可以避免教師在操作教學教具時的手忙腳亂和顧此失彼,從而大大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即幫助學生完成了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朗讀、背誦訓練,又對所學文言文的其它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朗讀水平,增強了審美情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可見,只要把現代科學技術與文言文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得傳統、枯燥的古詩文教學融入時代元素,更好地貼近了學生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中學語文閱讀
[3]八年級語文教師教學用書
[4]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5]現代教育
[6]中國古詩文鑒賞
[7]唐宋詩詞鑒賞辭典
[8]古漢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