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芳芳
【摘要】游戲的根本特性是非功利性的。教學即游戲的觀點可以為改善特教教師與殘障學生不堪重負的現實教學生活提供啟迪,由于特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特殊作用,他們的游戲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人文主義的式徽、特教教師學生觀與游戲觀的偏差和特殊教育面對現實時候的無奈造成了特教教師游戲精神的缺失。因此我們試圖從展示真我、珍惜當下、保持童心和創(chuàng)造內部管理機制等方面尋找應對策略。
【關鍵詞】特教教師 游戲精神 應對策略
宏觀層面上,我們不斷感受到教育界的日新月異、令人鼓舞的變化,然而一旦走進特教師生生活的“原生態(tài)”場景,我們看到的是由于教育功利化與工具化傾向的嚴重泛濫, 教師的游戲精神日漸缺失, 學生游戲的異化現象也日趨嚴重。見證了佐藤學的論斷:“學校,與其說是兒童一起成長的場所,不如說是喪失快樂、喪失學習伙伴,也喪失自身的場所。”當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會有很多,但是從本質上說在于教育中“人”的失落。
一、游戲精神以及它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游戲精神?具體來說,游戲精神體現為:自由與愉悅、平等與包容、體驗與創(chuàng)造以及動態(tài)與開放的內在精神品質。它是學生游戲的本真追求與價值體現, 也是孩子們游戲的靈魂與精髓。
(二) 特教學校中游戲精神的重要性
1.殘疾孩子也應該是“游戲者”
人們往往過多的從認識論和工具性的意義上理解游戲,當孩子一旦走出童年,人們在則認單純的游戲與急需實現的種種功利性目標無關。直到一些哲學家超越了認識論的范疇,從本體論的角度論證了游戲與人的關系。其中最著名的是胡伊青加提出的“人是游戲者”的論點。特教學校的學生(聾、盲學生,不包括智障)雖然是特殊的有缺陷的兒童,但是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和活動方式和健全兒童基本是同步的。所以,殘疾孩子也是游戲者。
2.教學具有游戲性,特教學校也不例外
游戲有局部和全身的運動,可以促進人的心理和身體發(fā)展;游戲以假象情境為標志,促進人的智力發(fā)展;游戲由快樂原則支配,可以促進人的情感發(fā)展;游戲對情緒的有效調節(jié),促進了人的人格和諧發(fā)展;游戲本身就是學習,是人們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所以說,教學與游戲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具有相似性。
游戲和教學同樣的促進了人的社會化進程。游戲發(fā)展了人的社交能力,幫助人們進行社會角色學習,通過游戲,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社會知識,了解社會關系,從而適應社會的要求實現人的社會化。
3.游戲精神是特教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之一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引導者,展現教學的游戲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的游戲精神。具有游戲精神的教師把教師職業(yè)活動的過程本身當成目的,在游戲中自由的表達和展現自己。特別是在我們特殊教育學校,富有游戲精神的教師更容易與學生談心,可以更快的發(fā)現問題的所在,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獲得發(fā)展。因此,游戲精神應該成為特教教師重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之一。
二、特教教師游戲精神缺失原因分析
1.人文主義教育與工具理性主義此消彼長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同時,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日漸貧乏。這種功利主義的傾向對特教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的精神生活也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特殊教育越來越背離了它的理想。特殊教育似乎被日益窄化為生存技巧的培訓,我們漸漸關注的是我們的殘疾孩子如何獲得“何以為生”的本領,關于“為何而生”的思考變成了精神上的奢侈品。
2.特教教師學生觀和游戲觀的偏差
特教教師學生觀的偏差會直接影響到教師游戲精神的形成,如果特教教師只是注重殘疾學生對知識的性質、來源、價值和形式等做出明確解釋和說明,使得長期積累的人類經驗得以高效率的傳遞,這種傾向固然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教學過程的控制性,但與此同時也遮蔽了殘疾孩子作為“人”的意義和價值,相應的形成特教學校教學中重知識輕道德情感、重灌輸輕創(chuàng)造、重結論輕過程的現象。
3.教育現實前的無奈選擇
特教學校的班額不大,一個學校在二十個班級左右,況且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也不多,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基本都是小班化教學。但是即使是這樣,在很多情況下教師不得不用較多的時間進行紀律約束,學生教學、游戲和生活時間也就相應減少。教師不能有效的照應到每個學生,害怕出現安全事故,就只好因噎廢食,對學生的許多行為只念一個“禁”字解決。另外,隨著社會競爭加劇和知識經濟的興起,特教學生的家長們越來越重視知識的學習,對于學習內容,家長也是更多的關注“有用的知識”,而忽視綜合素質的熏陶,從而進一步為特教教師成為束縛學生的管理者提供了助力。
三、特教教師游戲精神缺失應對策略
1.展示特教教師的自我風采
特教教師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我們殘疾孩子實現真正的自我,教育是一個求“真”的過程,師生追求世界的真,也追求人生的真,體驗并追求世界與人生的“真知灼見”。在這一過程中,特教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加強內心修煉,做到表里如一,才不至于造成“臺前”和“臺后”反差太大,既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也會因兩種場景轉換的失靈而使得育人效果打折。
2.無論是特教教師還是殘疾孩子,請珍惜當下生活
傳統(tǒng)的特殊教育理念中,我們總是預設可以犧牲些許利益來換取未來的幸福。不管是特教教師還是殘疾學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生人”成為許多人的人生信哲。當人們深信教育即生活時,教育轉向關懷人們的生活,那么首先就要關懷人的當下生活。因此,特教教師需要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適時管理自己情緒,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以最完美的狀態(tài)出現在殘疾學生面前。這樣,教育對于我們特教教師來說,將不再是“紅燭”“春蠶”般的犧牲,而是生活本身,充滿著享受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
3.創(chuàng)新特教學校內部機制
特教教師是特殊教育學校發(fā)展的關鍵,學校管理必須堅持人性化的理念,從而為師生創(chuàng)造更加自由并且有利于展現游戲精神的環(huán)境。首先要給予孩子們充分的信任、尊重和包容,這是有效管理的前提,也是促進特教教師游戲精神形成的保證。其次,特教學校要為教育實踐者創(chuàng)造更大的空間,激勵教師們大膽嘗試、支持他們大膽創(chuàng)新。第三,要竭力創(chuàng)設特教教師間的合作文化,鼓勵教師將個人的智慧融入集體之中,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將自我發(fā)展融入集體發(fā)展的總目標中,從而促進學校整體富有活力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