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駿飛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它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促使教師不斷地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本文以初中數學為研究對象,淺要談談初中數學中新課改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對教師以及學生帶來的改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初中數學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35-02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在教學課堂上的應用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作為當代的一名教師,將信息技術與新課改相結合,有效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已經是迫在眉睫。那么,信息技術與新課改整合對教師以及學生會帶來哪些改變呢?
一、教師形成新型教學觀念
信息技術為初中數學教師提供了廣闊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將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時就必須樹立新型的教學觀念。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掌控著學生學習知識的全過程,教師具有強烈的權威性。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要轉變自己的這種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導,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組織者。這種教學觀念集中體現在教師采用的探究、實踐性教學模式中,比如教師在進行鑲嵌內容的教學時,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進行。首先,教師將學生帶入到問題的情景中,利用PPT模式為學生展現一個繽紛的圖案世界,并給學生提出研究的問題;其次,教師讓學生自己進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進行平面鑲嵌圖案的搜集,搜集圖案的過程應該是由簡單到復雜,逐步讓學生自己探究教師提出的問題,并進行及時的歸納,從而得出自己的觀點;最后,教師讓學生進行交流,每個同學把自己制作的平面鑲嵌圖案進行展示,并且交流自己的創作理念,讓同學自己進行對比、歸納,從而互相借鑒學習。
二、學生形成新型的學習方式
(一)從“做中學”的學習方式
數學科目的學習大多都是一些理論性強的知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是對概念的理解,并通過做習題加強對概念的運用能力。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由于教師過于強調邏輯性,這就加大了學生理解的難度。此時,教師可以借助信心技術讓學生自己去做實驗,在直接的實驗中去感受理論的獲得。幾何畫板可以讓學生在動態的變化中觀察數量的變化狀態,從而獲得理論結果,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將以往的只聽教師講轉變為自己“做數學”。比如:在講解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幾何畫板進行實驗。具體來說就是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畫出兩個直角三角形,通過鼠標的拖動改變兩個三角形任意的線段長短,在線段的變化過程中,學生自然會得出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這就使學生對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形象。
(二)自主學習方式
自主學習方式是我國新課改極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卻為這一學習方式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學生需要什么學習素材都可以從網上獲取,這不僅給了學生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也讓學生獲得了更大的學習空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首先要明確自己的研究問題,接著設計自己的解決方案,進而優化自己的方案,最后利用電腦進行問題的探索解決。
(三)以興趣為引導的學習
數學學習是以大量的公式、定理為主導的,但是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將枯燥的理論學習轉變為形象生動的演示,圖、文并茂的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從而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它的多姿多彩,對數學學習產生極大的好奇心、探索欲。比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內容時,學生由于空間思維能力不強,因此剛接觸這一概念的時候很難想象坐標系是怎樣的,教師就可以借助幾何畫板,在講解問題的時候以情境的方式進行引入,如:小明在一個十字路口向一位老爺爺問路的情境,教師此時可以將這一個十字路口以平面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對坐標系的概念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此時教師再將剛剛得出的圖形以標注的數學符號進行命名。
三、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當今社會每天產生的信息量十分多,因此,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教師在運用計算機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搜索需要的學習素材。比如,在上例所提到的平面鑲嵌圖案的教學中,教師規定學生鑲嵌的圖形應是正多邊形,鼓勵學生自己從網上搜集素材設計一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案,學生利用電腦進行圖形的復制、粘貼以及組合等工作程序,從而設計出不同的鑲嵌圖案,有時候教師會發現學生的設計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
結束語
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對教師的教學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面對這種改變,教師應該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采用有效地教學方式完成教學任務,從而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李弢.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微議[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
[2]葉春杰.信息技術用于初中數學讓學生在玩中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