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梅
【摘要】現如今,各大學科對教學方式都進行了合理的創新,初中的化學學科的教學模式創新也被廣大的學生和家長所關注,力求使化學學科的教學更加有效。但是現階段與化學課程的整合仍處于初級階段,如何系統的進行整合并沒有確切的規定,因此,不同的人對如何整合有不同的理解。本人作為一名初中化學教師,從教學的需要和研究這兩方面出發對本文主題進行簡要探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 化學課程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49-01
一、課程整合的概念
從廣義的課程整合的理論上說,就是指從課程教學的所有過程進行合理的考量和操作,從課程設置到制定教學的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方式和內容,都需要用整體的辯證觀點來研究教學中的各種關聯因素。
而狹義的課程整合與廣義的理論相比更加具體,用課程綜合的觀點來考量課程間的聯系,即各個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不變,但是各個相關的課程在課程目標、教學過程、內容和學習手段上進行交融,也就是互相補足自身的缺點。這樣的教學方式不突出,而是潛移默化的對各課程進行聯系補充,真正做到了自然而然的“課程整合”。
二、探究和實踐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
課堂教學在朝著多方面發展,以往在化學教學中,動手操作實驗在教學中有巨大的影響力,但在擁有信息技術后,對化學課程進行輔助教學,既可以完善其中的不足之處,也可以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1.利用多媒體技術解決物質結構教學的難點
在進行《金屬與酸反應》的教學時,教師無法將反應后的氫氣上升收集起來展示給學生看,所以導致呈現內容抽象難懂,學生對這方面的無法理解透徹,甚至理解錯誤造成知識偏差,如果利用多媒體軟件模擬出這兩樣化學物質,如鎂和稀鹽酸之間的化學反應,分析其反應過程,就能令學生能清晰明了的理解掌握該課程的內容。在多媒體的二維、三維動畫圖像中可以展示出鎂和稀鹽酸在反應過程中是如何置換成氯化鎂和氫氣的,使學生在計算機技術創造的動畫中更直觀明了的觀察,掌握知識重點。
2.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改進實驗教學
在化學的實驗教學中,存在有許多問題,常常限制著化學學科的實驗操作,從而達不到更好的教學。例如,藥品過貴、裝置復雜、無法有效控制有毒氣體的排放等。而英語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則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既能夠達到教學目標又能夠讓學生重復觀看,更好的掌握知識。
(1)制備反應的實驗在操作中較為困難,由于現象不夠明顯,在實際的實驗操作中并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所以教師們可以根據課本內的教學要求設計出規范的實驗裝置過程,對在教學中易出現錯誤的內容重點進行解釋,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演練時,也可以通過學生們的及時反饋加以完善。例如,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一課中,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過程并不復雜,但是,書本上靜態的圖片遠不能讓學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反應原理,利用計算機技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動態圖演示其變化過程。計算機軟件的運用作為教師教學與學生實驗間的中轉軸,令教學效果最大化,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加深印象。
(2)對于那些與物質性質有關的實驗教學,可以利用計算機搜索擴大材料范圍,幫助教師更有效率的進行教學。如,在《金屬和非金屬的性質》的教學中,單用課本內的實驗做例子探究其反應現象的話,沒有與其他實驗進行對比,學生就無法對所學知識做到印象深刻。如果在教學前就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方案,將多種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現象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就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3.利用網絡資源豐富課堂教學
傳統教學的通病就是信息量少,獲取信息的渠道過于單一,教師通過書本內容進行教學,與計算機設計出的課件進行比較,高下立見。在過去的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能想到的教學方法就是畫表格、掛圖舉例、模型分析等,對教學方式再如何進行創新也擺脫不了教學效率不高的局面,但在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后,由于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對多媒體教學的新鮮感,使學生學習熱情大大增加。例如,在教授《氧氣的性質》這一課時,教師制作出一個豐富有趣的PPT課件,內容豐富、樣式新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氧氣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通過課件展示,并且附上幾張氧氣在世界上有什么作用、影響的圖片或小段的視頻,在教授學生化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意識到愛護環境的重要性。
化學學科在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所需要的裝置多、需求量大、過程存在一定的危險性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引發了化學學科在教學方面的一系列變革,為了能夠生動直觀的展示化學實驗中的變化原理,二者間的融合更有效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僅將現代技術應用到教學中,更將現代理念帶入到教學中去,向教育現代化又邁近了一步。
參考文獻:
[1]劉娜,何鵬飛,王楠,李奇.關于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J].才智.2013(04)
[2]張宗平.淺談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的整合[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4)
[3]虞振歡.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應用之審視[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