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雄
【摘要】如何在生物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快樂中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生物 教學活動化 動點 動法 存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4-0153-02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建構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學生主體活動,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學習,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1.課堂教學活動化的必要性
1.1國外早期盧梭的“自然教育論”,后來杜威提出 “從做中學”;國內兩千多年前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都強調讓學生動起來,讓教與學達到最好效果。
1.2我國在具體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化研究比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初中生物教師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1.3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因此,“活動化教學”是實施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較為適宜的教學方式。
2.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化的研究實施
我們認為,實現生物課堂教學活動化關鍵是: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動中的“動點”,設計好“動法”,“激活”學生。
2.1尋找“動點”。
2.1.1“科學、人文”的氛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動點”。“科學、人文”的學習氛圍即民主、和諧、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讓學生享受到學習快樂,從而激發學生主體積極性,激發學生“動點”放飛學生心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極大發展。
2.1.2從學生的生活中挖掘“動點”。學生的生活與經驗是接受教育、學習理解的基礎,所以,要通過日常生活中具體的經驗來學習,使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如在許多同學家養有寵物,如何解決寵物隨地大小便?同學們根據經驗,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法,促進了對條件反射的理解。現實生活為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最豐富的活動內容,只要留心,你就會發現豐富的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
2.1.3 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激發“動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動腦筋,使教學活動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們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收集大量科技錄象片:如基因、克隆人、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2.2設計“動法”。初中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旨在讓學生生動活潑、愉快學習,德、智、體協調發展。根據初中生物教材內容、教學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我們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主要設計以下幾類活動:
2.2.1游戲類。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在初一《營養物質》的教學中,我們設計了《醫生與病人》的游戲活動,“醫生”背對黑板,“病人”面向黑板。當教師投影出某種營養物質缺乏的疾病名稱,“病人”說出該病的主要癥狀,請“醫生”診斷,并提出合理建議。課堂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踴躍參加。通過醫生與病人的扮演活動,同學們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2.2.2制作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說,兒童多動手操作會促進智力的發展。在課堂上,我們設計許多制作活動,如:細胞模型、人體骨骼模型、耳模型、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調作用的模型制作,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同時也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2.2.3設計與創作類:我們開展了生物園設計、寵物條件反射建立設計,新的動物運動方式設計與制作、動物通訊方式探究方案設計、營養食譜設計……
此外還有調查、分析討論等等。
3.存在問題
3.1課堂組織。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中,學生情緒激昂,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老師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
3.2課堂評價。由于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從而導致在生物課堂活動化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學進度與產生效果產生一定差異。因此,在活動中如何及時、科學地評價課堂活動化教學效果,具有一定困難。
3.3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的,因此活動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故教師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搜集資料,不斷學習,給自己充電。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孫立仁.教學設計——實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與方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4.
[3]裴新寧.面向學習者的教學設計.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