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編者按:今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之年,諸多改革部署正逐步推行。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多次提到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此也作出了全面部署。地方社科院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主體,理當在新一輪改革和智庫建設中發揮排頭兵、領頭雁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聯席會議上,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建武在大會發言中結合該院智庫建設取得的成績、主要做法、基本經驗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論述了智庫建設的若干問題。本刊以訪談的形式將劉建武院長的發言予以刊發,以饗讀者。
記者:劉院長,請您給我們談談地方社科院智庫建設的環境分析,好嗎?
劉建武:好的。我從三個方面對地方社科院智庫建設進行環境分析。
第一,中央文件有要求。近年來,關于地方社科院的發展定位問題,不僅得到了地方社科院管理者與工作人員的不懈探索,也受到了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關注。2004年中共中央頒布3號文件,給地方社科院的發展做出了一個準確的定位:即要“使社會科學界成為黨和政府的工作的‘思想庫、‘智囊團”。此外,3號文件還明確規定:“地方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應主要圍繞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開展應用對策研究,有條件的可開展有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的基礎理論研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分別就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做出了重要批示,不僅對智庫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智庫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深入開展立法協商、行政協商、民主協商、參政協商、社會協商,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因此,中央的指示與要求,既體現了地方社科院作為“思想庫”、“智囊團”的本質屬性,也指出了地方社科院應當成為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庫”、“智囊團”的本質要求。
第二,地方黨政有需求。以我們湖南為例,湖南要在“十二五”時期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指標,加速推進“四化兩型”,實現“兩個加快、兩個率先”和“三量齊升”,建設“3+5”城市群,推進城鎮化建設,切實加強“四個湖南”建設,順利實現中國夢的湖南篇章,同時還要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如就業再就業問題、社會保障問題、公共安全問題和社會穩定等。如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實現目標,省委省政府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理論成果為他們提供智力支持,特別需要有遠見卓識的專家為他們提供決策咨詢,為他們當參謀、當助手。地方社科院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為當地省委省政府直屬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專門研究機構,理應擔當這一任務。
第三,現實發展有訴求。目前,社科研究五路大軍,各自都在尋求自己的準確定位,高校、黨校、軍事院校以他們強勁的基礎研究優勢占據著市場,而黨政部門的政研室、信息中心以他們政策性研究優勢和文件的草擬而受到黨和政府的青睞。社科院,尤其是地方社科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和生存危機。如何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是地方社科院謀求長遠發展所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問題。社科院的優勢應介乎基礎研究和具體的政策研究之間,處于中觀層次,處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處,因而要把研究重心轉移到地方黨和政府、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切身利益問題上來,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發現研究課題,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有益的咨詢服務,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只有這樣,地方社科院的地位才會得到充分體現,才會被決策層所重視,被社會公眾所稱道,被學術理論界所認同。因此,建設成為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合格智庫,是地方社科院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明智選擇。
記者:劉院長,請您給我們談談貴院智庫建設的基本經驗。
劉建武:好的。近年來,湖南省社科院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的堅強陣地、省委省政府的合格智庫、湖南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面軍”的建設定位,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直面湖南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主動研究現實生活中的重點、難點與熱點問題,提交應用對策報告1500余份,獲得國家領導人批示3次,省委常委領導批示100多次,進入省委省政府決策和文件60余次,較好地發揮了“思想庫”、“智囊團”作用。我院智庫建設的基本經驗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結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兩翼,缺一不可。在社會科學研究大廈中,基礎研究是根基,應用研究是目的。基礎研究不扎實,應用研究就不會有重大突破;離開對應用研究的關注,基礎研究也會失去生命力和活力。一方面,我院始終堅持以基礎研究為引領,熱心搞研究、潛心做學問、精心出成果,奠定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基礎,如我院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毛澤東研究、湖南地方史研究、社會學研究、人才學研究等相關領域內獨樹一幟,在國內外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另一方面,在重視和做好基礎理論研究的同時,我們又根據國內及湖南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積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方法與手段,進行分析和綜合研究,積極探求內在規律,引出科學結論,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四化兩型”建設提供了堅實理論支撐。如我院首倡的“長株潭一體化”,成為國家的戰略決策;我院率先進行的經濟“彎道超車”戰略研究,成為應對金融危機的全國性話題;我院率先論證的“一化三基”、“四化兩型”等重大戰略,率先提出并論證的“3+5”城市群建設構想、“湖南在當代中國的戰略地位”、“湖南人要充滿經濟自信”、“讓世界走進湖南、讓湖南走向世界”、“湖南用小康夢、兩型夢、崛起夢凝心聚力的重大意義、工作重點及路徑研究”等重大課題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和應用效果。
第二,堅持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相結合。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是社會科學院生存之本,是地方社會科學院發展中的兩個抓手。近年來,我院圍繞“提升正能量、努力創品牌”的戰略思路,堅持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兩手抓、交叉抓、兩手都不放松,力推全院全面發展。一方面,堅持以學科建設促進智庫品牌建設。我院堅持以《年度報告》為主體,促進品牌建設,先后選擇《毛澤東研究報告》、《湖南工業發展報告》、《湖南城市發展報告》、《湖南農村發展報告》、《湖南綠色發展報告》、《湖南文化發展報告》、《湖南財政金融發展報告》等主題方向展開研究。另一方面,堅持以學科建設催生智庫品牌成果。我院對有業績突出的學科帶頭人、有相對固定的研究團隊和研究方向、有優秀的前期研究成果、有相對明確的研究項目,予以重點支持。如以課題委托引領學科建設方向,在各所(室、中心)提交重點委托課題的基礎上,通過下達院重點學科建設委托課題的形式,鼓勵各所展開集體研究,展現學科特色與學術水準,努力創造學術品牌;為調動青年科研成員的積極性,增強學科品牌建設后勁,我院設置了青年科研專項基金,鼓勵青年科研人員凝聚學科方向、深入開展學科研究;對有較高學術水平和創新價值,與各所(室、中心)學科建設緊密相關,同時又缺乏項目或資金支持的研究成果,以資助出版助力學科建設成果,進行成果收購。
第三,堅持集體研究和集群研究相結合。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智庫研究,離不開集體協作與參與。集體研究與集群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組織的兩種基本形式,在智庫建設中缺一不可。近年來,我院堅持集體研究與集群研究相結合,積極調動院內外學術研究力量,展開了一系列有影響、有分量和有深度的研究。一方面,打破學科壁壘,開展集體研究。我院在組織開展具體研究的過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研究視野的多角度、研究手段的多形式、研究方法的多學科、組織形式的多層次、隊伍結構的多元化,緊緊圍繞研究目標,大力實行多主體、多因素共同協助、相互補充、配合協作,產生了1+1>2的倍增效用。如我院重要的智庫品牌“731”會議材料的撰寫,就分別吸納了經濟、社會、政治、哲學等學科和研究機構的人員參與,多次獲得省領導的肯定性批示。另一方面,整合各界力量,開展集群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智庫研究亦是如此。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一項政策的制定,涉及方方面面,單憑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力量可能無法完成相應的研究任務,必須有機整合區域內的研究資源開展集群研究,以實現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激發和資源的共享,以爭取更大發現、更大進步和更大創造。如我院整合全省力量,分別組建成立了以湖南省湘學研究院和湖南省毛澤東研究中心的“湘字號”社科品牌,發起成立了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基地辦公室也掛靠在我院,這些都是我院成功開展集群研究的典范。
第四,堅持集中攻堅與持續跟蹤相結合。從社會科學研究的時限來看,既有短期的集中攻堅研究,也有長期的持續跟蹤研究,兩者均不可偏廢。近年來,我院堅持集中攻堅與持續跟蹤研究相結合,既鼓勵科研人員把握研究關鍵時間節點,把握研究的時效性,開展社會熱點研究;也鼓勵研究人員注重學術積累,增強研究厚重感,對重點問題展開持續性的跟蹤研究。一方面,我院注重把握時間節點,增強智庫研究的時效性,把握國家、省委省政府主要會議召開前后這一時間節點,在每年全國“兩會”前、省黨代會、省“兩會”前后推出高質量成果;把握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后這一時間節點,及時收集第一手經濟社會發展信息;把握社會熱點、難點需要及時化解這一時間節點,及時進行深入進行論證。另一方面,我院鼓勵科研人員注重研究積累,增強智庫研究的長效性,圍繞關系湖南發展的全局性問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展開持續的跟蹤研究。如我院老院長張萍研究員長期以來關注區域經濟力量的整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研究,并在20多年前就提出了“長株潭一體化”的戰略。現在,不僅張萍老院長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我院很多中青年骨干也紛紛加入到“長株潭一體化”研究中來,持續推進相關研究,“3+5”城市群可以說就是這種跟蹤性研究的重要體現。
記者:劉院長,您對貴院智庫建設的未來有哪些設想呢?
劉建武:我院智庫建設的上述努力,為社科院地位提升、作用發揮和影響擴大奠定了基礎。2013年,我院科研成果實現了質量和數量的新發展。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立項連續三年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共立項9項,其中重點1項、青年項目8項,青年科研成員逐漸成為我院科研主力軍。全年成果反饋54項,其中獲中央部委、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22項,被省委省政府采納23項,與2011年的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的11項、省委省政府采納的12項和2012年的省委省政府領導肯定性批示的20項、省委省政府采納的14項相比,有了顯著進步。總的來看,雖然我院科研成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了攀升,但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與中央及省委領導的要求相比,我院還需要繼續努力。對未來的設想也就是我院智庫建設的努力方向。
一是繼續解放思想,匯聚智庫建設正能量。智庫建設,解放思想是前提。要加強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運用,集中力量、集體攻堅,努力使研究成果在化解省委省政府面對的難題、解決地方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釋解人民群眾面前的疑題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像重視基礎研究一樣重視智庫研究,要在職稱評審、成果評價、人才評定和評獎評先中給予智庫研究同樣的待遇,讓真正的智庫研究者有頭有臉、有為有位。要建立健全智庫研究成果的科學評價機制,著力提升智庫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時效性。
二是認清發展形勢,謀劃智庫建設總布局。智庫建設,認清自己是關鍵。地方社科院機構小、人員少、專業雜,在社科研究五路大軍中優勢不夠明顯。要積極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對學科方向不明、優勢地位不強、隊伍建設不力的研究機構,適時進行撤并。要加強研究中心建設,確定重點學科,確立主攻方向,在以研究所為平臺建立縱向的學科研究機構的同時,以研究中心為紐帶匯聚橫向的學科研究隊伍,努力破解機構編制限制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是著力抓實抓細,打好智庫建設組合拳。推進社科研究成果的轉化,隊伍是基礎、機制是保障、激勵是關鍵。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繼續評選和宣傳科研標兵,大力培養既會哼“京劇高腔”又會唱“地方花鼓戲”、既有“筆頭”又有“口頭”的復合型人才。要強化機制保障,建立健全以合格智庫為導向的科研管理制度,凡是研究成果被中央或有關部委采納、推廣應用,并產生重要社會影響的,在課題結項、人才評優和績效獎勵中予以重點考慮。要改進研究方法,鼓勵研究人員在豐富專業知識、打好專業基礎的同時“走出去”,立足在暑期調研、社會實踐中加強對國情省情的精準把握。
記者:我們為貴院在智庫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和倍受鼓舞。貴院一定會實現智庫建設的未來設想,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責編: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