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新穎的教學方法,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感受到歷史知識創造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當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歷史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 興趣 積極性 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5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目前沒有絕對的評價標準,只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歷史學科而言,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要注重學科價值和學科特點外,還必須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興趣的激發、學生知識面的擴大、學生個性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
一、正確發揮教師的作用
在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而是一名向導和顧問。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從“獨奏者”的角色過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從塑造他們到引導他們。教師在新課程中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大了,做教師更“難”了。怎樣看待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教師首先是課程的執行者。在這個前提下,盡可能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但是,教師“研究”、“開發”的內容不是課程研究者研究和開發的內容。教師也是理論的“消費者”,同時肩負教學思想和方式的創新義務。只有對老師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在新課改中結出累累碩果。因此,正確看待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二、激發學生興趣
中國有句古話“萬事開頭難”,也就是說開好了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師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愿意學,當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后,作為教師則可以順利的傳授新課了,故教師應該充分利用上課前的兩三分鐘,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編出小故事、設置情景難題、安排學生朗誦、播放短片等方式,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文史不分家”,這一句話充分說明文學和歷史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在授課時,不能將任何一門學科孤立起來,應該對知識進行相互滲透,做到融會貫通。我們也不難發現,當被問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時,學生知道得越多,他們的也就愈發會有自豪感,這種自豪感恰恰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之一。例如,在講述教材中關于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破壞民主共和政體這一內容時,我引用了這樣一幅“對聯”:“中華民國萬年,袁世凱千古”,要求學生找出其中的巧妙之處,問題提出后,原本有點吵鬧的課堂頓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集中精神認真思考,思維敏捷的學生發現“袁世凱”是三個字,而“中華民國”是四個字,根本就不對仗,因此這幅“對聯”從文學角度來說它不是對聯。而這副對聯的寓意就在于“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通過這種形式,不但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引發了歷史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輕松的明白袁世凱的復辟專制不得民心,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既然如此,它必然會失敗。
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我們在給“歷史”下定義的時候,往往會提到“歷史就是過去”。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教材只顧及到理論證明,講述過去發生的事情,缺乏一定的時效性,因此,歷史就顯得尤為迂腐。從這個角度說,歷史老師必須關注時事,并且在教學中滲透時事,以達到借故通今的目的。比如在講現代中國的航天事業時,可以提及“嫦娥一號”飛天,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在講述美國的政治制度時,可以結合目前美國的總統大選來幫助學生分析理解;也可以借助每年召開的“兩會”來幫助學生學習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總之,在課堂中滲透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近期熱點焦點問題,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體現學生個性
我們面對的是尚未成年而又充滿活力,追求時尚的高中生,相信他們對娛樂八卦新聞有較多的關注,上課時如果能適當加入些娛樂資訊,相信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講述中國古代的印刷品——《金剛經》時,按照一般的方法,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才能記住《金剛經》是唐朝時期印刷的,并且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如果是為了記東西而記東西,長期如此,學生勢必會覺得歷史學科枯燥而乏味。我在介紹這個知識點時,先是給學生搜索了這樣一則資訊——澳門賭王——何鴻 ,用6910萬港元,收購清代圓明園十二生肖銅鑄首中的“馬首”,而旋即捐贈給中國政府,學生一看到,馬上議論起來,何鴻 是誰?他為什么要這樣做?“馬首”為何物?“馬首”怎會會流失在海外?課堂氣氛也因學生的討論進入高潮,我見時機成熟,便告知他們“馬首”和《金剛經》都是流浪在海外的國寶,與“馬首”不同的是《金剛經》現仍藏大英圖書館。通過這種方式教學,不但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也能讓他們在快樂中掌握此類知識。
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前面已經提到,由于教材體系等原因,歷史課堂顯得沉悶枯燥,有的學生看小說,有的睡覺,有的忙著說話,還有些發呆的。面對這種情況,有些老師嚴厲呵斥或者干脆不聞不問,這兩種態度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喜歡說閑話的學生,我們不如讓他到講臺上進行幾分鐘時間的演講,既能鍛煉學生,讓他們“回歸”課堂,更重要的是對其他學生起到威懾作用,為完成教學任務提供環境保障。總之,我們要努力創設多種情景,讓學生有事可做,有話可說,真正體現課堂主導地位。
綜上可見,教師在歷史課堂中應選擇典型人物或事件苦心經營、獨運匠心,力求做到生動,合理而又恰到好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