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當得利請求權是不當得利制度中的核心內容。文章通過分析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客體、原物返還請求權和價額償還請求權,對不當得利請求權的效力做了深入的分析,文章認為原物返還請求權的客體包括原物、原物所產生的自然孳息、法定孳息、在原物中發現的隱藏物、原物因毀損從第三人處取得的保險金或損害賠償金。文章認為價額計算的標準應采客觀說,并應以價額償還義務成立時為價額計算的準據時點。此外,文章探討了不當得利受益人善意、惡意的兩種情況,對不當得利請求權效力的影響。
關鍵詞:原物 原物返還 價額償還 不當得利請求權客體
中圖分類號:F0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88-03
不當得利請求權按照不當利益表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原物返還請求權和價額償還請求權。原物指受益人所受利益及更有所取得的實物形式。原物返還實際上指的是對于實物的各種權利及占有的返還,只是為了便于表述才使用了原物返還的概念。在原物存在的情況下,受益人應返還原物,此時無須考慮受益人是善意還是惡意。只有在原物不存在或原物依其性質不能返還,需要價額償還的情況下,才有價額償還請求權。在原物返還請求權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客體的范圍;在價額償還請求權中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價額計算的標準、價額計算的時點、價額是否因受益人是善意還是惡意而有所不同。
一、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客體
《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沒有合法依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這是《民法通則》僅有的一條關于不當得利的規定,從中可以看出不當得利請求權的客體是“不當利益”。然而,“不當利益”的含義不明確,具體包括哪些對象不清楚,這給司法實踐帶來了很多麻煩。原物,即所受利益的最初形態,當然是所受利益;但原物所產生的孳息、在原物中發現的埋藏物、原物因毀損從第三人處取得的保險金或損害賠償金、原物出賣后所獲的對價、原物與人互易后所得的對價物、受益人對原物的用益利益等是否應當返還,則需要進一步明確。
《德國民法典》第818條第一款規定:“受領人應返還所獲得之收益;受領人基于所取得之權利,或因所取得之標的物滅失、毀損、或侵奪而受賠償,更有所取得者,并應返還之。”大清民律草案第936條規定:“不當利得之受益人,除歸還其所受利益之外,若更有受益,或因不當利得之權利而取得,或因不當利得之物滅失、毀損、侵奪而受賠償者,均需返還。但因不當利得之利益,其性質不能返還,或受益人因其他事由不能返還者,需償還其價格。”民律第二次草案第280條規定:“不當得利之受益人,除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外,若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者,并應返還。但其性質不能返還,或受益人因其他事由不能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181條規定“不當得利之受領人,除返還其所受之利益外,如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者,并應返還。但依其利益之性質或其他情形不能返還者,應償還其價額。”瑞士債務法、日本民法和我國民法通則一樣僅規定應返還不當利益,而沒有對不當利益的范圍做明確的說明。這兩種立法體例,當然各有優缺點,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前一種立法體例為佳。大清民律草案第936條立法理由指出:“受益人應返還之利益需明示之,以息無益之爭。”該理由在現在仍有實際意義。結合我國實際,為司法統一計,未來的中國民法典也應該采用第一種立法例,明確規定受益人應返還的利益為所受之利益及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就現階段而言,也應該將不當利益解釋為受益人所受的利益及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
所受的利益,指受領人因給付或非給付所受利益本身,包括某種權利、物的占有使用、土地登記等直接利益和債務免除等消極利益。所受利益為金錢或無記名有價證券時,依嚴格形式的看法,受益人所受的利益為特定貨幣或有價證券的所有權,其應返還的是該貨幣或有價證券的所有權。但是貨幣或無記名有價證券是一般等價物,是最一般的種類物,可以直接認為受益人應當返還的是金錢的價值,而不是特定的貨幣或有價證券本身。但是如果該貨幣或有價證券具有特殊的價值或其他人格方面的意義,受益人應返還的是該物本身。
所受的利益是否僅指財產利益呢?德國實務上有這樣一則常被引用的案例:某甲因誤認侵害某乙的名譽而書立道歉書。其后認定某甲并未侵害某乙的名譽,某甲依不當得利規定向某乙請求返還該道歉書。德國聯邦法院認為該道歉書不具有財產價值而否認了某甲的不當得利請求權。此項見解甚受批評,學說上多認為基于給付而受利益,不以具有財產價格為必要,均得作為不當得利的客體。除去道歉書的精神意義不論,道歉書本身是一所有權的客體,經某甲的給付行為,某乙獲得該物的所有權。后給付原因不存在,某乙應當返還該道歉書的所有權給某甲。只是,在該道歉書無法原物返還的時候,受益人免除價額償還的義務,因為該道歉書本身沒有價值。
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主要指以下三類利益:一是物的用益:包括原物的孳息(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及使用利益(如居住房屋、使用汽車)。二是基于權利的所得:如原物為債權時,其所受的清償;原物為所有權時,其中發現的埋藏物;電腦福利彩票的中獎。三是原物的代價:如原物因毀損,由第三人取得的損害賠償或保險金及因被征收而取得的補償費等。但是受益人以原物為標的,依法律行為而取得的對價,則不屬于“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例如,不當得利受領人以受領的金錢購買房屋,或將受領的動產以高于市價出售獲利,房屋和所獲的價金不屬于“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
關于受益人以原物為標的,依法律行為而取得的對價,是否屬于“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有兩種學說。否定說認為,如上例所示,房屋或高價出售之所得,乃基于受領人與第三人的契約而來,而非直接基于權利人的權利而發生,故受領人只需償還受領時原物的一般市價,而不及于房屋或高價。肯定說認為,不當得利的受領人,依其利益的性質或其它情形不能返還的,受益人應償還其價額。但是所謂其所受之利益已不存在者,非指所受利益的原形不存在而言,原形雖不存在,而實際上所獲得財產總額之增加現尚存在時,不能謂利益已不存在,就上例而言,以原物為手段而換得的房屋或高價,仍不失為受領人所受之利益,受領人仍應付返還之義務。否定說是通說見解,本文從之。肯定說一方面認為原物不能返還或原物無須返還時,受益人應償還價額;另一方面又認為以原物為手段而取得的房屋或高價,仍不失為受領人所受的利益,將原物返還請求權和價額償還請求權混淆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受益人承擔的到底是原物返還責任還是價額償還責任。據此,下面的案例就很好處理。某甲從某乙處購買燒餅的時候,某乙多找了某甲兩元錢,某甲因粗心沒有發覺。其后,某甲到旁邊的福利彩票發售處,用兩元錢購買彩票一張。該彩票后中獎8萬元。某乙知道后要求某甲返還8萬元。本案中,某乙多找某甲兩元錢沒有任何法律依據。某甲也沒有任何法律依據保有兩元錢。因此,某甲所受的兩元錢是不當利益。某甲應向某乙返還兩元錢沒有任何爭議。本案的關鍵是某甲應否向某乙返還中獎所得的8萬元。獎券或者說中兩萬元大獎的機會是受益人付出的兩元錢的對價,既不是不當利益的自然孳息也不是不當利益的法定孳息,而是受益人基于法律行為的所得。因此,它不屬于不當得利返還的客體。受益人僅因原物不存在而負的價額償還義務,即返還受損人兩元錢。另外,本案的不當利益是兩元錢,是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只需價額償還即為已足。受益人基于自己權利的所得,屬于獎券的權利的收益,由受益人即權利人合法享有,受損人對此主張任何權利都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有人認為返還原物的義務及于受益人對原物的用益利益。比如在租賃關系終止后承租人繼續居住該房屋的情況下,承租人所受的利益(即原物)為相當于節省的租金的費用,受益人應當予以返還。這種主張將受益人對物的使用理解為受益人的消極受益。本文支持王澤鑒教授的主張,認為此種情況下受益人所受利益為對物的使用。如果將這種情況統統理解為消極受益,則會混淆原物返還請求權和價額償還請求權界限,使利益的概念難于界定,令人費解。消極受益是指以存在作為義務為前提,受領人因為他人的行為而免除自身的作為義務,以債務免除為典型。它的特點是在受損人為行為之前,受益人即對他人負有作為義務。付出的勞務、對物的使用等依其性質不能原物返還的,受益人所受利益是所受的勞務、對物的使用。如果將受益人因此而節省的費用理解為消極受益的話,與消極受益的特點不相符合。
綜上所述,原物返還請求權的客體包括原物、原物所產生的自然孳息、法定孳息、在原物中發現的隱藏物、原物因毀損從第三人處取得的保險金或損害賠償金。對原物出賣后所獲的對價、原物與人互易后所得的對價物等受益人通過法律行為而取得的權益本身受損人無權主張原物返還,只能基于不當得利發生時的事實情況,向受益人主張價額償還請求權。受益人對原物的用益利益,因其事實上無法原物返還,受損人只能對受益人主張價額償還請求權。
二、價額償還
受益人承擔償還價額義務的要件是受益人所受的利益或本于該利益更有所取得的利益,依其性質或其它情形,不能原物返還。此處原物是指利得人所受利益及更有所取得的實物形式。依其性質不能返還原物的情形包括所受的利益為勞務、物的使用或消費、免除他人的債務等。其它情形主要指:(1)因滅失、被盜或遺失,或物因法律的禁止規定而不能返還。(2)受益人將所受的標的物出售、贈與或與他人之物互易從而出讓其所有權。原物部分毀損時,也屬于不能原物返還。就該毀損部分,受益人應承擔償還價額義務。受益人對不能原物返還是否有故意或過失不影響價額償還義務的成立。原物為可代替物時,如書、筆,當不能原物返還時,受益人承擔的是價額償還責任,而非以其它同種類物代替,即不能以物代物。受益人以物代物的,受損人可以拒絕接受,要求受益人償還價額;受損人接受的,則是雙方當事人對債的履行方式的協議變更。
(一)價額計算的標準
價額計算的標準有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客觀說認為,價額應依客觀交易價格定之。主觀說認為,價額應以受益人的財產增加額計算,其在財產總額上有所增加的,皆應返還。通說采客觀說,本文從之。不當得利人所獲得的利益為勞務時,應償還的“價額”,系為取得該項勞務的相當報酬。消費他人之物時,應償還該物的市價。在使用他人之物的情形,應償還的價額為相當的租金。當原物因滅失、被盜或遺失,或物因法律的禁止規定而不能返還時,不當得利人應償還的價額為該物的市價。至于原物因受益人為法律行為而不能返還的情況,在文末說明。
(二)價額計算的時點
關于應償還價額計算的時點,學說上爭議很大,有人認為該時點是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時;有人認為法院事實審辯論終結時為價額計算的時點;王澤鑒教授認為應以價額償還義務成立時為準據時點。在原受利益依其性質不能返還的情形,其準據時點與不當得利請求權成立時相同。在原物因其它事由不能返還的情形,以其不能事由發生(如原物滅失或讓售于他人)之時,為準據時點。本文采之,理由是:第一,受益人所應返還的既然是價額,在理論上就應以價額償還義務成立時為時點。第二,原物在返還義務發生時起至與其不能返還時的增值(主要指自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應包括在價額償還請求權之內。第三,如果以法院事實審辯論終結時為價額計算的時點,實際上系以原物在受領人財產的變動為其判斷的標準,這是采用主觀說作為價額計算的標準的推理結果。而本文在加額計算標準上采用的是客觀說。因此不能以法院事實審辯論終結時為價額計算的時點。
(三)受益人的善意還是惡意對價額償還義務的影響
這里的善意指的是受益人不知道自己的受益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惡意指的是受益人知道自己的受益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在受益人是善意的情況下,受益人對受損人不承擔價額償還義務,當然原物因受益人為法律行為而不能返還時是例外。不當得利請求權在受損人主張返還不當利益時成立。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有三:一方受利益、一方受損害、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在原物不能返還時,受益人所受利益已經不存在,受益人不對受損人承擔價額償還義務。只有受益人是惡意的時候,受益人才對受損人承擔價額償還義務。可見受益人是善意還是惡意對價額償還義務能否成立影響巨大。實踐中還有善意轉化成惡意的情況,比如善意受益人在接到受損人返還不當得利的請求后仍不返還的就是一種典型的善意轉化為惡意。這種轉化的情況可以分兩種不同的情況處理:在未轉化前,受益人只承擔原物返還義務而不承擔價額償還義務;在轉化后,受益人不僅要承擔原物返還義務還要承擔價額償還義務。
(四)原物因受益人為法律行為而不能返還的價額償還義務的分析
第一,在受益人以原物為標的,通過法律行為取得對價時,受益人應償還的價額計算。不當得利以原物返還為原則,在原物不能返還或無須返還的情況下,受益人應償還價額。受益人為法律行為而喪失原物所有權的,屬于原物不能返還,受益人應承擔價額償還義務。按照上述的價額計算的標準和價額計算的時點,返還的價額應以受益人為法律行為時的市場價格為準加以確定,而與其后該物的存在、滅失、市價變動無關。當然該筆款項存入銀行的利息屬于本與該利益更有所取得,受益人應予以返還。
第二,當受益人以原物為標的,通過法律行為取得的對價高于原物的市價時,受益人僅需按市價返還;當受益人以原物為標的,通過法律行為取得的對價低于原物市價時,受益人需償還的價額因受益人是善意還是惡意而有不同。受益人是善意時僅償還所獲對價,受益人是惡意時需按照市價償還。在前一種情況,存在的問題是在受益人惡意的情況下,讓受益人取得高價是否符合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筆者認為,法律的公平正義原則不僅僅是依靠不當得利原則實現的,實際上這也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各種法律制度交織成一個網絡,形成一個系統來實現這一目的。不當得利制度雖然不能調節上述問題,但是受益人是惡意的時候,受益人的行為會產生侵權之債,可以通過侵權行為法來調節。實踐中這樣的問題主要出現在知識產權領域,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都有相應的規定解決類似的侵權損害賠償問題,例如《著作權法》第47條、《專利法》第60條、《商標法》第56條。在后一種情況下,善意受益人僅返還所獲對價,雖然與客觀說違背,但是卻符合不當得利的立法目的,即不在于彌補受損人的損失,而在于調節不合理的財產變動。另外讓善意的受益人因不當得利而受損失(在此情況下,如采用客觀說,善意受讓人需要自己補足市價與所獲對價的差額償還給受損人),也與公眾的公平觀念不相符合。
參考文獻:
[1] 王澤鑒.債法原理·不當得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2] 史尚寬.債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廣興.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
[5] 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作者簡介:李洪帥,沈陽理工大學法學教師,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