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詩文 姜欣
摘 要:濕地之所以是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是因為它是由于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是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對濕地進行保護的制度。目前,我國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正在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因此,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學術界來說是一個極為困惑的難點問題,我國的學者們對于濕地的研究相對來說是比較分散的,并且大多數都是處在理論層面的研究上,其缺乏系統的補償實踐、手段、措施和內容。文章對國內外已經實施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簡單的比較,并為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簡單的構想。
關鍵詞:濕地 生態補償機制 外部效應 機制構想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94-02
一、引言
全球的濕地面積占地球面積的6%,大約有570萬平方公里,雖然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但它卻供應了部分鹽生生物和全部淡水生物群落的生活,有著水陸都有的特性,形成了一個有著高度多樣性和龐大的生物食物鏈,被譽為“生物超市”。隨著科技和經濟迅速的發展和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使得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大家卻忽視了環境保護的問題,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大家都放肆破壞濕地資源,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和諧氛圍與秩序。解決這些問題,一定要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我們要保護好濕地,并且現在將保護濕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已明確列入到規劃中了,加大保護的力度,采取各種方式來完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來促進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補償機制的概念及經濟理論依據
(一)生態補償機制的概念
生態補償機制是指為了完善和保護生態服務系統,利用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和手段,以內化的各種活動帶來外部成本的原則的一種合理分配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激勵制度。它作為一種新型的環境管理方式,有效地解決了生態環境的問題,從生態補償的政策來看,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我們應該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來促進生態補償機制的可持續發展,建立與我國相適應的生態補償機制。
(二)生態補償機制的經濟理論依據
1.外部效應理論。在19世紀末,馬歇爾曾在他的著作里提出將外部經濟定義為:“某些類型的產業發展和擴張是由于外部經濟降低了產業內的廠商的成本曲線?!睂τ趶S商來說,這種現象是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已成為了公共經濟理論發展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外部力量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例如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等經濟手段使得邊際成本能夠等于邊際稅率,使其內部化。在生態補償領域,外部效應理論也同樣適用,其可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為了有效地管理,應該將二者相結合,正外部性可以激勵人們對生態進行合理的保護,協調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當然,負外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那些為了獲得更高的利益,放肆地破壞資源,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和諧氛圍與秩序的行為,應該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2.公共產品理論。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可以分為私人的和公共的,純粹的公共產品是指在消費的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作為公共產品的生態產品,由于非競爭性的消費往往會導致過度使用,從而產生了“公地的悲劇”的現象,由于非排他性的消費往往會導致供給不足,從而產生了“搭便車”的現象。面對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借助政府的管理,還可以通過制度的創新,讓提供公共產品的生產者得到相應的經濟效益,進而作為生態的保護者便可以像提供私人物品的生產者一樣得到一定的鼓勵。
3.可持續發展理論??沙掷m發展是指不僅要滿足當代人們都需要,還要滿足后代人們發展的需要,使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發展,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可持續發展理論在生態補償中一般可以分為代內補償和代際補償,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補償以及區域之間的補償三個層次。
4.生態資本理論。自然資源能直接在當代社會生產或再生產,可將其稱為可更新的與不可更新的自然資源總量和環境自身轉化的能力,能夠進行質量和再生量變化的自然資源,可將其稱為生態潛力。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增長,人們已經不僅僅局限在追求物質上的需求,對生態的追求也日益增長,因此,生態資本的作用力便越來越明顯。
三、國內外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比較
為了更好地完善我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筆者查閱了網絡、書籍和期刊上關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資料,簡單地對比了一下國內外關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可知國內外對濕地的利用和保護都有著一定的制度保障,例如《濕地公約》、《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等法律制度都是關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為了使其能夠有法可依。雖然在國內也制定了一些關于濕地的機制,但是這些機制并不夠完善,在這方面,國外的機制相對來說,比較全面和完善,并且國外對濕地生態補償已經從原來的以政府為主的投資轉移到由政府、私人企業共同投資,調整了相關利益者與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關系,其有效地發揮了政府和市場共同管理和調節的作用,并充分地利用了以內化的相關活動帶來外部成本的原則。
由于目前我國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正在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因此,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對于學術界來說是一個極其困惑的難點問題,我國的學者們對于濕地的研究相對來說是比較分散的,且僅僅是處在表層的研究上,對于濕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還是不夠深入的,我們應該結合本國國情,總結國外成熟的經驗,使其成為我國完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借鑒。
四、完善我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構想
目前,國家和地方對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需要日益迫切,如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適合我國長遠發展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已成為人們的一個緊急的任務。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國人們對于濕地的保護意識在不斷地加強,因此,我們應該深刻反思自己地錯誤,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結合國內外可行的經驗,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一)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的明確指導思想
可持續發展是指不僅要滿足當代人們需要,還要滿足后代人們發展的需要,使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發展,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氛圍?!翱沙掷m發展”最先出現在20世紀末,由國際自然保護同盟制定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本是源于生態學,是一種管理資源的戰略,后來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
濕地是地球上獨特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極其重要的資源,它不僅能夠為人類提供經濟效益,還擁有強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濕地對洪水的防御,對氣候的調節,對環境的美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今人們為了得到更高的經濟效益,大家都放肆地破壞濕地資源,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的和諧氛圍與秩序,直接威脅了水資源的保障體系,為了規范人們的不正當行為,國家必須建立關于濕地的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然而,這就需要正確的指導思想去指引,恰巧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而成為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它對于法律機制的建立起到了正確的指導作用。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在保護濕地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地開發經濟。
(二)建立、健全濕地生態補償的法律機制和監督機制
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很多的法律法規來保護濕地,例如:《河北省濕地保護規定》的頒布、《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的實施、《關于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意見》的出臺,這些條例都是在強調保護濕地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濕地的管理水平,一定要出臺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明確地規范,保證濕地保護的各項工作落實,使其有法可依。
監督機制是保障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必不可少的制度。在有關于濕地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中,應該明確列出對于濕地生態造成的破壞和損失,以及發生巨大失誤等后果追究其責任,并給予相應的懲罰。
為了規范行為,還應該建立監督管理體系,如上級進行濕地生態補償撥款,應該明確其數目,以及這些濕地生態補償金額的使用情況,以防止出現貪污腐敗和質量不好的濕地生態工程。
(三)實施社會參與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這需要政府、社會和公民的積極參與,需要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并予以監督。建立社會參與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社會協調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完善濕地生態補償機制。
[基金項目:沈陽市科技局科技計劃項目(項目編號:F15-198-5-11)]
參考文獻:
[1] 安樹青.濕地生態工程:濕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的優化模式[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 王清軍,蔡守秋.生態補償機制的法律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06(7)
[3] 張惠遠,劉桂環.我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設計[J].環境保護,2006(10)
[4] 毛顯強等.生態補償的理論探討[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2(4)
[5] 尹軍,崔玉波.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6] 孔凡斌.中國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實踐與政策設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沈陽工程學院 遼寧沈陽 110136;第一作者:閔詩文,沈陽工程學院技術經濟系保險學專業學生;通訊作者:姜欣,沈陽工程學院技術經濟系講師,研究方向:公共財政政策、生態環境。)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