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梁正華
摘 要:走綠色發展之路是資源型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文章從綠色發展的內涵出發,結合國內外研究與實踐進展,以山西為例對資源型地區推動綠色發展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綠色發展 未來方向 實踐進展 必然選擇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096-02
中共山西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會議提出山西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廉潔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安全發展、統籌發展。綠色發展作為“六大發展”的重點之一,是山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著力推動綠色發展,需要從自身實踐出發,把握綠色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努力破解能源資源瓶頸制約難題,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道路。
一、綠色發展是未來的方向
伴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世界各地氣候變化異常、能源資源危機、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等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人類未來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為當前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傳統工業發展模式造成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關系日益緊張。環境污染的加劇和資源問題的凸顯,促使人們開始關注人類的未來發展。1962年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提醒人們重視環境保護,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后,很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探討人類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問題,積極探尋既能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又能發展經濟的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1989年英國經濟學家大衛·皮爾斯提出“綠色經濟”概念,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保護資源和環境,為人類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讓綠色發展成為一種選擇》中首先提出“綠色發展”的概念。
綠色發展是一種新型的發展模式,強調的是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經濟社會發展不能破壞生態自然系統的平衡;二是按自然法則辦事,自然規律優先于經濟規律;三是實現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協調統一發展;四是改善民生福祉,實現人民幸福健康。綠色發展模式充分考慮到了日趨惡化的全球生態環境和經濟危機頻發的嚴峻形勢,強調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生態保護、資源節約和節能減排等方面,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戰略。綠色發展模式的目的就是為了積極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解決資源環境問題,保障能源安全,推進經濟發展模式由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污染、低排放的新型發展模式轉變。所以,綠色發展是破解我國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要求,是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決定了我國必須實施綠色發展戰略,21世紀的中國需要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支撐。
二、國內外研究與實踐進展
綠色發展是針對生態環境問題,繼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之后提出來的。國內外對于綠色發展的研究時間還不長,主要是從綠色發展的內涵和措施等方面展開研究。近年來這一概念逐步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在聯合國會議等國際場合被頻繁使用,并逐步從學術研究層面走向國際和國家政策操作層面。
(一)國內外研究進展
綠色發展理念最早源于綠色經濟,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藍皮書》中提出,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地追求經濟增長,應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OECD國家認為綠色增長是一種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包括自然資源的高效使用以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等等。我國學者胡鞍鋼在《中國:綠色發展與綠色GDP》一文中指出,綠色發展道路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牛文元認為綠色發展的特征主要包括生態健康、經濟綠化、社會公平和人民幸福。綠色發展是一條創新之路,王秋艷認為中國可通過大力推廣綠色城市、綠色交通、綠色服務等來實現綠色發展。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表示,建設低碳城市,需要政府層、學術層、技術層、實踐層、探索層的多方合作。潘岳指出,中國要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及探索綠色GDP核算制度等措施來實現綠色中國的建設。馮之浚和周榮指出中國促進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于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總體來看,在國際上綠色發展研究已經從最初關注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及生態的極限問題逐步擴展到生態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的可持續性及其協調發展。在國內,綠色發展正在初步形成以生態文明為統領,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兩型社會”建設和發展綠色經濟為支撐的綠色發展理論框架。
(二)國內外實踐進展
近年來,很多國家以綠色發展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復蘇,具體措施主要包括調整經濟結構,普及先進高效能源技術,合理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改變生活方式、制定綠色標準、實施綠色節能行動、征收碳稅、提倡低碳消費、發展低碳農業、增加森林覆蓋率等等。美國明確提出“綠色新政”,通過積極調整能源環境政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等措施,在全球競爭中搶占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歐盟積極倡導綠色經濟,提出發展低碳經濟路線圖,發展低碳技術和低碳產業,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韓國實施了“綠色工程”計劃,通過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產業全面提升綠色競爭力。丹麥則是通過政府引導、全民參與的方式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實現低碳生活方式。
對于我國而言,注重綠色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綠色發展不僅可以有效利用環境資源、擴大市場需求、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提供新的就業,還可以大大緩解資源能源的壓力,增強能源與環境安全,維護生態多樣性。推動“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國家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如《環境影響評價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大力開展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程,加大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開發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實用技術,節能環保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得到大力支持。
三、綠色發展是資源型地區科學發展的必然選擇——以山西為例
2011年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首次以“綠色發展”為主題專篇論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要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第八部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明確指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海南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企業家代表座談會上表示,中國將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下大氣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些對綠色發展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于綠色發展的高度重視,也為我國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山西獨特的資源優勢導致了其產業結構以能源原材料為主,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綠色發展不僅是全國今后一個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更是山西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共山西省委十屆六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把綠色發展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山西要按照這一戰略部署,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根據國家的戰略部署和發展要求,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通過提高科技含量、實施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來改變山西能耗大省、污染大省的形象,實現環境與經濟和諧共生、發展與轉型協調共進,走出一條煤炭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之路。
(一)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制度
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制度要求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它對綠色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引導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制度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完善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把綠色發展的目標指標體系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構建綠色GDP考核體系;二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嚴格落實責任,強化部門職能分工,層層細化目標責任,建立領導干部任期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責任制度和問責制度;三是強化環境監督機制,相關部門應當切實履行監督職責,對環境治理、環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不作為”進行嚴格問責,確保環境整治工作落到實處。
(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
山西省生態基礎脆弱,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水資源破壞嚴重,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發展。因此,在山西轉型發展中應確立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地位,制定全面的、長期的生態恢復規劃。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加強大氣污染治理,通過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嚴格限制污染物排放;二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實施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推進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濕地保護,不斷提高全省森林覆蓋率和碳匯儲積量,構筑生態屏障;三是改善礦區生態環境,全面推進采空區、沉陷區、煤矸石山的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四是加大城市、城中村、城鄉結合部以及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堅決改變環境“臟、亂、差”的現狀,打造綠色宜居環境。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山西作為我國煤炭資源大省和能源重化工基地,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沒有根本扭轉,還存在高投入、低產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等突出問題。在這種形勢下,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循環經濟,無疑是山西今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從山西省當前情況來看,重點生產行業主要是煤炭、冶金、化工、電力、建材與建筑等行業及其加工和延伸產業,是資源、能源消耗,環境影響的主要行業,而且相當多的廢棄物具有很高的回收利用價值。因此,山西省發展循環經濟首先必須抓好這些產業,加快國家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試點工作,加快“四氣”(煤層氣、天然氣、焦爐煤氣和煤制天然氣)產業一體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高回收利用率。
(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降低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山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山西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要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二是要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一方面要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打造轉型換代新產品;另一方面要發揮規模效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以此促進傳統產業向高端發展,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高新技術產業化是綠色發展的內在需要,高新技術產業本身是低能耗、高附加值、環保型產業,是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發展方向。高新技術產業化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也可以為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產生和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五)積極開展宣傳活動
通過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良好氛圍;廣泛開展環保科學普及,使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生產生活及各項工作中;支持和引導民間環保組織開展公益活動,增強公眾生態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創新宣傳活動載體,鼓勵社會公眾為全省綠色發展做貢獻,通過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共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巨大合力。
參考文獻:
[1] 左燕東.山西省兩會代表委員談“六大發展”戰略[N].山西日報,2015.1.30
[2] 張志芳.在擴大開放中促進富民強省實現新突破——學習省委十屆六次全委會精神的體會[J].前進,2015(01)
[3] 蔣南平,向仁康.中國經濟綠色發展的若干問題[J].當代經濟研究,2013(02)
[4] 趙建軍.中國實施“綠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01)
[5] 諸大建.從“里約+20”看綠色經濟新理念和新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9)
[6] 王云.山西省采煤土地塌陷損耗分析與測算[J].能源環境保護,2007,21(6)
[7] 段偉華.綠色發展,新常態下的主動選擇[N].山西日報,2015.1.23
(作者單位:1.山西省社會科學院2.山西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