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鳳
【摘 要】教育信息化不僅僅是一種將技術和機器引入教育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變革的過程,是一種基于創新教育思想并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教育信息化的先驅,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 教師 素養 轉變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090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關鍵是教師對自己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要有充分的認識、理解、領會及準確定位。信息技術教師不能做信息技術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和示范者,而應是信息技術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充分發揮教師角色的作用,才能充分的理解課程、學生,順利有效的實施課程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一、加強教師信息素養的培養
在新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背景下,信息技術教師必須轉變以前教計算機操作的概念,而側重于傳授過程和方法,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如今已不是“教師擁有一桶水就足夠的時代,教師應該是源頭活水”,信息技術教師更是如此。由于計算機是教學的媒體和工具,這樣在學生上機過程中就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平時所積累的知識、經驗來進行處理,以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計算機行業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的發展速度都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而從事信息技術教學,必須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唯有如此,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否則就會落伍。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加強信息素養的培養,在具備全面扎實的基本功的基礎上,通過自己敏捷的思維能力和極強的自學能力更新知識、技能,這樣才能靈活駕駛課程。
二、提高課堂構建能力
在新課程環境中,教學過程被看成是師生雙方積極主動、共同發展、動態生成的過程。在建構主義看來,這一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意義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非單純的“客觀知識”傳遞過程。教案、教參、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教師需要進行資源的整合、分割、重新積極構建,然后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形成豐富多彩、富有情趣、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把教材的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的、生成的教學資源,把課堂的“復制知識”轉變為動態的、生成的課堂,從而使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從這個方面來看,不僅僅學生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和知識資源的建構者,教師更要把自己置于開放的環境中,成為課堂資源的積極建構者。
三、觀念創新
當前教育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教學理念層出不窮,社會的不斷進步,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比一般的社會人更應注重自身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吸收和消化各種新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更好地為學生服務。作為信息技術老師,面對的形勢更加嚴峻和挑戰,信息技術知識更新換代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軟件更新換代的加速,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不斷滲透和發展,學生能力的高速發展,要求信息技術老師要花更多的精力、時間和心血來提高自身素質,提高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效率,為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計算機的操作中,我們知道常常會出現多種方法,而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熟練程度絕不亞于老師,思維比教師更加活躍,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不夠,自己本身的技能水平不夠,就容易誤導學生甚至限制學生思維。
四、提高課堂組織能力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管理者,教師的組織能力,引導能力和管理能力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證。在如今民主、開放、科學的課堂教學環境中,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信息瞬息萬變,突發事件層出不窮,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時關注和了解,并及時解決,才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往往講解完知識點后,布置學生的學習任務后,就坐在自己電腦前,等到下課前,展示幾副作品就結束了。這樣的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我在教學中,布置學生討論計劃書時,我加強課堂巡視,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學生閃光點和難點,參與到有些雜志社的討論,對有些有困難的學生,根據雜志的主題,同他們共同商討,讓學生順利完成欄目的規劃,對有些有創意的構想及時進行點評,讓更多學生在課堂中得到鼓勵,讓其他同學能從中得到啟發和靈感。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為今后的教學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轉變教學方法和策略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方法和策略,輕教師的“教”到重學生的“學”,輕學習的“結果”到重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學生能力、信息素養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轉變。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差異巨大,有些學生已經很熟練了而有些學生才剛起步,要求老師教學實施過程中,在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級學生心理、知識、能力等特點的基礎上,遵循教學規律,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勇于嘗試,大膽突破。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設計層次性任務,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風格。
六、不斷提高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通過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來構建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的信息化能力最終體現在能夠成功地將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能夠利用技術支持教學革新和持續性專業發展”成為信息時代的教育創新者,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探索和繼續學習的精神將成為教師職業的內在屬性,信息技術教師要精通計算機,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出發,提升設計和指導信息化教學的能力。祝智庭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概念,而是信息技術全方位地支持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學習活動,因此,要搞好計算機教學,信息技術教師自身的素質至關重要。這樣在教學中才能體會到信息技術支持教學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才能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可見,在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下,信息技術教師不僅要適應信息技術課程發展所帶來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要適應學生,相信學生,教學相長,為學生創設民主、開放、科學的課堂環境,為學生創設、營造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并在新環境,新形勢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塑造自己的新形象、新角色,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教育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