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珅
【摘要】形成性評價是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它對提高課程有效性和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有重要作用。從評價方面,《基本要求》明確提出英語教學要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本文對形成性評價的理論本質及特征進行了探討,對我國大學英語課堂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情況進行了探討,針對我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實施情況提出建議和改進意見。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新課程標準
教學評價是一個系統過程。英語教學評價在整個英語教學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2003年教育部項目組起草了《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明確提出在英語教學評價方面,以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為出發點,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并以形成性評價為主。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可以有效檢測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比如考試,但容易將提高及格率和優秀率作為終極目標,導致其重結果輕過程,重選拔輕激勵,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教學評價來看,形成性評價的實施對我國英語教育有著深刻的意義,但是從以往對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情況的調研,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對于形成性評價的理解仍然不全面不準確。因此,本文對大學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運用策略進行研究,以期改進其形成性評價體系,強化其實施。
一、形成性評價的背景和理論核心
形成性評價指“課堂中教師、學生及其同伴通過獲取、闡釋和使用學業成果的證據改進教學后續步驟”的評價方式。與終結性評價對學習結果進行測量不同,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干預。通過整理250多項關于教學與學習的研究成果,1998年,Paul Black和Dylan William最終發現,課堂教學中運用形成性評價策略對學生的促進作用是所有教育性干預研究報告中最受關注的問題。報告顯示,其對于表現不佳的影響特別強烈。形成性評價的本質是通過課堂內外的互動,找出學生當前的水平和期望目標之間的差距,提供反饋,推動學生向更高水平發展。在這種程度下,形成性評價是學習支架系統與教學過程的緊密結合,具有互動性和動態性。
國際研究界對形成性評價的普遍理解是形成性評價是基于學生與教師、學習伙伴以及教學資源的互動通過反饋和指導不斷改進學生的學習過程。這樣的互動可以給教師提供大量信息,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有效的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
形成性評價的動態性在于形成性評價不是一種固定形式的評價,但是有其工作模型。Margaret Heritage設計的“形成性評價環”形象的表明了形成性評價動態推進過程。在Margaret Heritage的設計中,形成性評價共分十個環節;各環節之間的關系動態是互動的,這十個環節分別是學習進程、學習目標、成功標準、獲取學習證據、解釋證據、診斷差距、給予反饋、教學調整、搭建支架、縮小差距。開展形成性評價時,首先要明確目標,獲取學習證據后,對其進行解釋,診斷學習者的學習情況以及與學習目標間的差距,進行互動反饋,調整教和學的過程,從而縮小差距,繼續開始新一輪的形成性評價。這里有四個關鍵步驟,確定學習目標、獲取學習證據、給予反饋和改進學習,它們構成了形成性評價的整個過程,缺一不可。
形成性評價針對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師必須針對學生對某一具體內容的掌握情況提供反饋,才能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
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是“互動+反饋+糾錯+調整+其他手段”的綜合。它沒有固定的某種形式,而是采用多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和反饋,幫學生糾錯和調整。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形成性評價的應用的問題
形成性評價從《基本要求》提出到實施,歷經十年,但是通過調研,其實施情況并不理想,教師對形成性評價的理解不準確,許多評價手段依然屬于終結性評價,問題如下:
1.簡單的將形成性評價理解為對學生平時表現做出的評價。比如平時舉行定期測驗對學生進行評價,其實這不過是將其拆分成若干次階段性的終結性評價而已,并沒有涉及到對學生學習具體內容的反饋環節。
2.錯將形成性評價簡單等同于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在這里提到了評價的形式,沒有涉及到評價的內容,無反饋和改進,無效。
3.部分老師誤以為形成性評價就是多表揚和鼓勵學生。表揚和鼓勵固然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但是,不和具體的學習內容結合起來,籠統的表揚是不起作用的。
4.誤認為形成性評價就是多開展小組活動或課外活動,比如演講比賽等。教師觀察學生的參與度或者對參賽學生的水平進行測量,本質上沒有“干預”,不能稱為形成性評價。
5.部分老師把形成性評價看成是學習檔案袋。學習檔案袋是對學習結果的收集,沒有在學習的過程中干預學習。
6.個別教師認為形成性評價是通過課堂中的任務檢驗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這比較接近形成性評價的核心思想,但是一些教師未對學生表現提供具體的反饋并相應地對教學作出調整,則還是未能達到形成性評價。
總之,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因為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形成性評價是一個以互動為基礎的動態過程,關注的是學生對具體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三、討論和結論
形成性評價實施了十年,但實施情況仍然不理想,原因有兩方面。
1.四六級的過級率和優秀率依然是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之一,重應試結果的導向使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流于形式。
2.教師對于形成性評價的理解的偏頗也阻礙了形成性評價全面落實。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應當在教師的職前教育、實習和在職培訓中,提供形成性評價的培訓,具體到規范理解,評價設計、手段以及評估的信度效度。
本文介紹了何為形成性評價,以及其在大學英語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最后簡單概括了原因,提出了改進建議。
參考文獻:
[1]Black P,William D.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Educ Asse Eval Acc,2009(21).
[2]吳秀蘭.形成性評價在國內高校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8,03:91-96.
[3]丁邦平.從“形成性評價”到“學習性評價”: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8,09: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