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發放優惠貸款是國家落實民族政策,促進民族貿易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文章分析了山西省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優惠貸款發放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完善和改進金融服務、支持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族特需商品 優惠貸款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171-01
一、基本情況
1.山西省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發展現狀。目前,山西省共有21家獲批的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其產品種類大致可分為五類,主要銷往云南、四川、甘肅、寧夏、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一是清真食品類定點生產企業9家,其中肉制品定點生產企業7家,年產2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2家,年產優質清真肉制品70余萬噸;食用油定點生產企業2家,年加工量達80余萬噸,年生產優質清真食用油10余萬噸。山西粟海集團有限公司是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該公司生產的清真肉制品產量占國內市場70%份額。山西忠民集團有限公司是華北最大的油脂企業,屬國家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針紡織類定點生產企業5家,主要生產民族用棉坯布、亞麻布、蠟染布等紡織品,其中“綠洲亞麻布”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其他產品也均屬省級名牌產品。三是生產工具類定點生產企業3家,主要生產牧區用塑料棚膜、家庭牧場用移管式噴灌設備、粉碎機、板鋤等專用生產工具。四是日用雜品類定點生產企業3家,主要生產少數民族地區日常生活用高腳玻璃果盤、茶盤、木碗等。五是獸藥類定點生產企業1家,主要生產銷往牧區牛、羊、魚等牲畜用獸藥。
2.山西省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優惠貸款發放情況。一是優惠貸款額呈逐年遞增態勢。據統計,2006年全省定點企業優惠貸款總額為1.55億元,2013年猛增到27.02億元,相應的定點生產企業享受的優惠利息也由2006年的422萬元,升到2013年的7024萬元。二是優惠貸款分布集中。山西省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主要分布在太原、運城、晉城等城市,其中運城市民族特需商品生產發展較快,優惠貸款發放集中。三是優惠貸款成為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四是農業發展銀行成為優惠貸款發放的主力軍。
二、存在的問題
1.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總量小、競爭力弱。山西省“十一五”期間,僅有21家企業成為全國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占全國定點企業的1.3%。其中,只有14家企業得到金融機構的優惠貸款支持,占66.7%,全省還有33.3%的定點生產企業,因規模小、設備陳舊、產品技術含量低、管理方式落后、債務包袱沉重、缺乏創新精神或競爭意識等原因,不符合金融機構的貸款條件,享受不到優惠貸款的扶持,急需政府給與更多的政策扶持。
2.優惠貸款發放門檻高,政策落實難度大。金融機構出于自身安全和效益的考慮,普遍將放貸權限上收到省級機構,并傾向于向規模大效益好的大中型企業貸款,而對有效益、有發展潛力的小型定點生產企業,因其規模較小,無法提供必要的擔保和抵押,致使其享受不到優惠政策的扶持。此外,國家對承辦民貿民品優惠貸款金融機構范圍的嚴格限制,也增加了落實民族貸款優惠政策的難度。
3.利率政策對金融機構放貸的積極性有所抑制。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貸款優惠利率按基準利率執行,不準上浮的規定長期不變,優惠貸款按2.88%補貼的政策也長期不變,使金融機構在執行國家利率政策與實現自身盈利目標方面更多地選擇了后者,利率政策成為影響金融機構發放優惠貸款積極性的主要因素。
4.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的界定標準存在滯后性。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民族特需商品生產企業也在發生著變化,對這些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內容是否符合優惠政策的范圍界定,實際上是有一定難度的。此外,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生產生活需求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現行的《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目錄(2001年修訂)》規定生產的產品,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發展變化的需要,亟待進行調整。
三、政策建議
1.對民品定點企業實行動態管理并適當下放審批權限。由省級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在規定的比例范圍內,自主確定當地民品企業,并實行動態管理,適時調整,對經營不善,形成銀行貸款逾期且無力償還的虧損企業,以及停產、轉產的企業,取消其繼續享受優惠貸款的資格;對兼并從組改換名稱的企業,如發展前景較好,能繼續進行民品生產的,更名后繼續保留其資格。
2.及時修訂《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目錄(2001年修訂)》。盡快對少數民族特需商品目錄進行修訂,以適應新時期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
3.降低民品企業在金融機構貸款的門檻。放開金融機構承辦民品優惠貸款范圍的限制,由現行的7類金融機構,擴大為全部金融機構。同時,各金融機構要充分考慮到民品生產企業普遍基礎差、規模小、包袱重的特點,適當降低貸款門檻,酌情降低對企業的評級標準、資信等級的要求。另外,可適當調整優惠利率貸款的期限,嘗試對中長期流動資金貸款實行優惠利率政策。
4.取消對民貿民品優惠貸款利率的限制。確定較為科學合理的利率浮動區間,金融機構根據企業的資產質量和生產經營狀況等因素,在浮動區間內自主商定貸款利率浮動水平,以提高金融機構發放優惠貸款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促進民族貸款優惠利率政策的落實到位。
5.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并健全監督機制。成立由省民委、財政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民貿工作領導組,形成合力以加強部門間的協調與配合,健全和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對民品定點生產企業的監管機制。發揮民貿工作領導組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解決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扶持有特色、有市場、有規模的民品生產企業;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組織檢查和開展評比等活動,實現對民品定點生產企業的有效監管。同時,要利用媒體加大對民族貸款優惠政策的宣傳,讓企業熟悉和掌握政策,用好用足用活政策,進一步鞏固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 云南省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產調研報告.今日民族,2011.02.25
[2] 易莉.臨夏回族商貿經濟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 2012.04.01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 山西太原 030001)
[作者簡介:郭箭(1980-),女,山西晉中人,會計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征信理論與實務](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