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熱點,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文章分析了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取得的成就,指出山西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眾多資源優勢,提出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包括現代都市依托型、景區依托型、主導產業依托型、龍頭企業依托型、特色文化依托型、現代農村依托型,通過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指出山西省進一步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建議:應在宏觀上把握布局,積極改善住宿條件、服務水平及基礎設施,打造強勢品牌,推動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形成,建立行業標準和管理規范。
關鍵詞:山西 休閑農業 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178-03
休閑農業是橫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緊密連結農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的新型農業產業形態,是現代農業新的發力點和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旅游以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風貌,以及人文遺跡、民俗風情為旅游資源,滿足旅游者鄉村觀光、度假、休閑等需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能有效推動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化調整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提高居民幸福指數。
一、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
山西省2/3的人口是農民,農民收入的近一半依靠種養業,農業基礎比較薄弱。2013年山西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15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42元,全國排名25,在中部六省中最低,與我國大部分省市有較大差距。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于山西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要意義。
截止2013年,山西省共有22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其中國家級4個、省級18個),80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國家級10個、省70個),200個鄉村旅游點(其中104個農業旅游示范點),6596個農家樂、鄉村旅游客棧、農家旅館、農家賓館和休閑農業園。2013年山西共接待鄉村旅游游客2400余萬人次、旅游收入近130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36.54%和9.11%,已經占全省游客總量的9.68%和旅游總收入的5.64%,有力地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也帶動了鄉村經濟的增長。
二、山西省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優勢
近年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熱點。山西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擁有大量特色農產品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資源,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市場熱點
2013年中國人均GDP為6767美元,山西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621美元。世界旅游組織研究表明,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居民消費開始從溫飽型向小康型升級,步入享受型、發展型,將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經濟,休閑需求呈現多元化趨勢。目前,我國的旅游產品的供給嚴重落后于經濟的發展。供需之間的巨大差距,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旅游產業的升級改造,以及人們對旅游產品需求的多樣化,農業觀光旅游和鄉村休閑游已經逐步成為市場熱點,有著可觀的潛在經濟效益。
(二)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
山西地處我國中部,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2013年山西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5000公里,在全國的排名跨入前5名。大量高鐵和動車開通,使山西與北京、鄭州、西安、石家莊等周邊大城市的旅途時間縮短到3小時左右。2014年“五一”小長假期間,短途的“一日游”、“二日游”頗受民眾歡迎,北方地區中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北京等地尤其受到游客偏愛。這是山西省首次被列為假日旅游的熱點地區。隨著民眾旅游需求的不斷提高,受到節假日時間的限制,山西將越來越成為周邊省市短途出游的熱點地區。
(三)知名旅游資源豐富
山西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眾多的文化遺產,地形地貌復雜、河流山川形成了獨具魅力的自然景觀,轄區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已培育出眾多享譽海內外的知名景點,為山西旅游業帶來大量的客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景點可以依托這些知名景點快速崛起。
(四)農業和農村富有文化特色
山西省是黃河農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鮮明、內涵豐富,是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富有特色的手工技藝、餐飲民俗、婚姻嫁娶、民間建筑、節日廟會、民間藝術的剪紙、刺繡、炕圍畫、面塑、皮影等都可以作為旅游資源來開發。
(五)農業富有產品特色
山西的地理地形和氣候復雜多樣,造就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大省,但物種繁多、分布廣泛、野生比例大、珍稀品種大,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所產小雜糧以營養價值高、品質好、具有獨特保健功能享譽國內外;干鮮果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禽種資源和藥材資源也很豐富。這些動植物資源名聲遠播、風靡海內外,是吸引游客前來選購、體驗的天然資源。
(六)設施農業快速發展
設施農業在環境相對可控條件下采用工程技術手段進行動植物高效生產,包括設施園藝、設施水產養殖、設施畜牧養。設施農業比傳統農業生產更節能高效,占用土地面積小,可集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同時很少受到季節和自然氣候的影響。近年來,山西省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在晉中、運城等地建立了大量設施農業示范園區。這些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可以整合為鄉村旅游項目,既可供游人采摘捕撈、參與勞動,又能讓游人增長知識。
(七)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山西省在2011年前已經實現了村村通水泥(油)路、通自來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客車和街巷硬化“全覆蓋”。到2013年底,全省各行政村的主要街道及重要公共活動場所全部安裝路燈?;A設施的改善為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和保證。
(八)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繼2010年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之后,2014年8月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再次強調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近年來,山西省亦非常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發布《推動“美麗山西休閑游”的若干措施》等文件,通過國內外各種渠道,高強度地宣傳山西旅游整體形象,組織各市旅游局、各景區、旅行社、媒體奔赴多個省區市進行宣傳推介。從2014年起,全省集中三年時間從省級層面上每年拿出1500萬元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
三、山西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模式選擇
按照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所依托的資源,結合自有的資源稟賦,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應以下列幾種模式為發展重點。
(一)現代都市依托型
國內外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發展都是從大城市的周邊即環城一帶開始出現進而衍生?,F代都市依托型景點主要分布在城市周邊半小時車程范圍內的農村或郊區,以周末休閑度假游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鄉村莊園、清徐葡峰山莊、晉中明樂莊園等都屬于環太原市區的現代都市依托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
(二)景區依托型
景區依托型休閑園區的經營方向是強化景區的觀光、游覽功能,圍繞周邊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旅游景點進行開發,以自然景觀、風俗民宿、文化古跡為特色的農家游為主打,帶動其它涉農產業的發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區,如皇城相府、王莽嶺、太行山大峽谷周邊的鄉村都在積極發展觀光、旅游型休閑農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三)主導產業依托型
近年來,山西省八大主導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應在此基礎上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規劃建設一批具有明顯競爭優勢和顯著生態經濟效益的休閑農業產業園。依托山西發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縣一業”項目,將特色優勢農業資源整合為特色鄉村旅游項目,以特色產業促動鄉村旅游發展。清徐縣葡峰山莊、忻州原平大營溫泉生態旅游度假區、晉城沁水縣示范牧場等都是較好的范例。
(四)龍頭企業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現出很多大型的龍頭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圍繞這些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將產業鏈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閑觀光、現代科技、傳統文化為一體的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項目。比如,圍繞六味齋、雙合成、水塔醋業、冠云平遙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團等農業加工龍頭企業,建設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區。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處中部,歷史悠久,范圍內的特色文化包括邊塞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晉商文化、尋根文化、鹽池文化、黃河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陽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是我國北方旱作農業的一道靚麗景觀。依托文化資源,發掘各地特色民俗藝術,晉中社火,晉南、晉北的面塑花饃村,北廣靈、南浮山的剪紙村,太谷的花燈,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項目也對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現代農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山西出現很多生態環境優良、經濟發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些農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條件和鄉村的生態條件,有很好的基礎設施。比如衛生模范村澤州縣東四義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陽市賈家莊村、發展科技農業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為現代農村依托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觀光景區。
四、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問題
目前鄉村旅游已成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然而,山西省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品位檔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內涵少
山西省內的休閑農業項目數量已經非??捎^,不少項目也有各自的側重點,但品牌項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觀農業、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階段,對消費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難以滿足,大部分項目內容單調,缺乏主題創意,生態內涵不高,文化底蘊不足,主題不突出、特色不鮮明、綜合功能不齊全。
(二)缺乏科學規劃,資源利用率低
很多園區缺少科學論證和系統性規劃,定位不準確,重復建設情況很常見。高品位、上檔次、綜合性、知識型的休閑園區較少,大多數園區檔次低、規模小、內容單一、設施簡陋。園區中可以游玩的項目較少,就容易受季節制約,造成資源閑置。不少休閑農業園區一年只營業半年,淡季來臨就解散員工、關門歇業。
(三)投資不足,土地難流轉
休閑農業是綜合性產業,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資金投入。普通農戶往往投資不起,純粹政府投資又會產生效率問題,較好的投資主體是有一定資金實力和管理經驗的民營企業。近年來山西一些煤焦企業尋求轉型,投資發展休閑農業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潛力亟待開發。另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土地越來昂貴,流轉土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政策,設計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規的規范下協調解決。
(四)企業分散經營,缺乏合作
由于缺乏總體的布局規劃,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企業各自為政、分散經營、缺少溝通,導致大量基礎設施和項目重復建設。經營主體之間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經驗教訓,人力、物力和財力浪費嚴重。缺乏合作和學習使企業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產業鏈簡單,相關產業發展滯后
山西省休閑農業項目大多停留在游覽自然人文景觀、體驗農家生活、參與種植和采摘、牧放動物,在農產品的精深加工、農產品衍生品的銷售、農業科技的展示、農業知識的傳播、農耕藝術的傳承方面開發力度不足。農業產業鏈的擴展和延伸,將產生專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產品和服務,有助于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助力農村經濟騰飛的核心動力。應將符合和代表消費發展新趨勢、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閑農業中,在吃、住、行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游、購、娛的潛力。
五、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策
山西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應該在宏觀上進行把握和布局,積極改善住宿條件、服務水平及基礎設施,打造強勢品牌,積極推動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形成,建立行業標準和管理規范,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觀上總體把握、分類布局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立足區域優勢,根據本省特有的資源稟賦進行科學規劃。既要展示山西省壯美秀麗的鄉村自然風光,又要展示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提升旅游內涵,打造強勢旅游文化。山西省應構建以太原、大同、臨汾等較大城市為核心的現代都市依托型休閑農業旅游帶,以皇城相府、太行山、烏金山等為中心的景區依托型休閑農業旅游帶,以晉商文化、根祖文化、紅色文化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閑農業旅游帶。
(二)改善住宿條件、服務水平以及基礎設施
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服務對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賞鄉村風光、鄉土風情的同時需要較高的住宿條件和服務水平。鄉村賓館和客棧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鄉村特色的同時,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設計旅館和客棧,要實現“生活設施現代化,服務標準城(下轉第181頁)(上接第179頁)市化”,具備沖水馬桶、空調、有線電視、互聯網接口等條件。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的服務人員大都是農村閑散勞動力,需要經過系統的培訓,才能具備基本的服務禮儀、服務標準、服務規范。另外,欲將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做大做強,需由基層政府主導,統一規劃,解決好停車場、垃圾回收處理、下水上水、空調暖氣等問題。
(三)挖掘優勢特色,打造強勢品牌
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對現有的建設規模較大、檔次較高、活動項目較豐富、文化特色較鮮明、接待服務較規范、經營管理較科學的休閑農業示范景點進行打造和提升,挖掘優勢特色產品和文化內涵,創建全國一流的休閑農業旅游景點。可以通過召開休閑農業現場促進會、座談會和研討會,現場參觀,開展星級評定等形式,提高企業知名度,增加企業收入。利用現代傳媒和營銷手段,發動媒體和網民,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和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對休閑農業園區和鄉村旅游景點的進行宣傳、報道、推介,吸引周邊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積極推動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應該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構建產業鏈。從橫向來看,應促使鄉村旅游產業鏈中不同產業部門或不同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協調共生的穩定聯盟,逐步發展成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節點對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參與主體可以從縱向上分為上、中、下游(農民、農業公司、農業基地、景點商品供應商、景區服務提供商是產業鏈的上游,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農村旅游工藝品生產企業、農村旅游服務中介是產業鏈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產業鏈的下游)。通過縱向產業鏈的集成,可以增強產業鏈的帶動和輻射功能。在產業鏈集成的基礎上,逐漸構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無縫銜接、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的區域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集群。
(五)加強部門合作,建立行業管理規范
應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推進山西省休閑農業規?;⒎蘸凸芾順藴驶?、功能多樣化。相關部門應牽頭組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協會,從市場信息、技術推廣、服務規范、安全衛生、項目支持等多方面對經營者進行指導,并建立統一的行業規范和標準,對休閑農業旅游點進行評級、促使企業實施標準化管理,確保安全生產,無安全事故發生。
(六)拓寬融資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應將休閑農業發展資金納入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加大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鼓勵農戶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勞動力等多種生產要素參與開發經營。金融機構應對信用良好、優勢突出、潛力較大的項目放寬擔保抵押條件,在貸款利率上給予優惠。相關部門應做好政策的銜接工作,如對農家樂經營項目免稅,休閑農業園區銷售自產的初級農產品和初級加工品免稅,休閑農業項目享受農業用電收費政策等。
[基金項目: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2041080-02):山西省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及對策研究。]
參考文獻:
[1] Ruth McAreavey, John McDonagh. Sustainable rural tourism: Less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2011(2)
[2] 郭躍明,錦福.秉承傳統、創新文化、突出特色——山西省休閑農業發展戰略簡述[J].農產品加工,2014(4)
[3] 賈樹蘋.發展休閑農業,提高農民受益——山西省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1(4)
[4] 弓志剛,亞楠.鄉村旅游產業鏈共生系統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構建[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1)
[5] 太原市果樹蠶桑工作站.太原市休閑農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R/OL].[2013.7.16]http://wcm.sxnyt.gov.cn/pub/sxnyt_web/sxnyt_
xxsb/xxsbnybm/xxsbtysnw/201307/t20130716_
42468.shtml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作者簡介:王婷婷,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現代服務業。)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