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淺談中國現代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2015-05-30 16:12:43謝雯
儷人·教師版 2015年4期
關鍵詞:因材施教

謝雯

【摘要】教育有兩個方面的任務,一個是教書,一個是育人。教書,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過書上原有的知識經驗教會學生如何去掌握學習方法從而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育人,也并不是簡單地培育人才,而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針對教育對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和原有基礎上的具體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是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論文分為三章。第一章論述因材施教的含義、原則和意義;第二章論述因材施教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歷程;第三章論述因材施教在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及相關解決措施。

【關鍵詞】現代教育 ?因材施教 ?教育發展

一、因材施教的含義、原則和意義

(一)因材施教的含義

因材施教,從字面意義通俗地理解是指看材質定對策,但因材施教大多是對于教育而言的。“因”是憑借、依據;“材”是實體對象,是指受教育者的特長;“施”是給予;“教”作動詞用,教育的意思。因材施教作為一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我國古代教育中就被大力提倡并且深受重視。“《學記》重視因材施教。主張了解學生學習的難易、才質的美惡,作為啟發誘導的依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和偏向:‘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這就要在摸清學生學習心理狀態,即所謂‘知其心的前提下,去發揚優點,矯正缺點。”1孔子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他首倡因材施教,他定義的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之下,根據受教育者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以及天賦能力等具體差異提出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優發展。

1. 因材

“因材”的側重點在于“材”。“材”指的是受教育者的天賦、個性以及有異于他人的成長特征。這里不僅體現著“天生我材”的潛在因素,也體現著“孟母三遷”的環境影響。人的品性的差異,既受先天影響,也受后天環境影響,所以對于“材”的判斷不能只局限于受教育者本身,教師、學校、社會都會對其產生影響。人是感性的動物,教師自然也不例外,天性使然會對學生的一些行為存在主觀上的定論,對于“材”的認識會缺乏客觀意識,從而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的界定產生偏差。因此,“因材”不僅要表現出對“材”的客觀差異性的承認和了解,而且也要充分展現出對“材”的尊重和以“材”為施教依據的正確教學態度。

2. 施教

“施教”強調的是“教”。“教”是引導學生學習,在教給學生學科基礎知識和自主學習的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要發現學生的優勢,及時培養。“施教”不是“施知”,因為它指的不是單純的對受教育者交付或給予知識,它不是一種教學任務,而是一種社會責任。施教,主要指的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性進行誘導,使受教育者領悟,指導受教育者習得,即孟子言:“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做的事。”2這是施教的最終目的,教會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成長,不失去本真。

(二)因材施教的原則

針對性原則

施教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差異,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揚長避短。因材施教是發揚學生的個性的教育,它是一種“優勢發展區”的教學, 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培養和教導,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關鍵在于“學”,而不是在于“教”。中國現代教育的“教”往往是一對多地教,缺乏針對性。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展重點區域都是不一樣的。 陶行知先生曾對“因材施教”做了一個淺顯易懂的比喻:“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施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并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3教育也一樣,如果千篇一律地“教”,受教育者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很有可能是“千人一卷、千人一面”,無從談及個性發展,更談不上人人成才。“學”是受教育者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性,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依據自己對知識的不同理解,重點強化某個方面的知識或技能,從而促成與眾不同的才能。

開放性原則

因材施教,“材”的不同決定了“教” 的差異性,因為如今的教育培養的“材”是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教”也必然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教師自身的能力不能只局限于一方面,教師需要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如:教語文的就不能只懂語文知識,也要涉及教育學的知識,管理學的知識等等。對于學生教的課程必須開放,除了突出語數外三個主要科目以外,也要開設音體美育等各門學科,鼓勵學生在開拓視野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教師對于教的時間也必須開放,教師不僅要管理好學生的課內時間,也要在課外的時間多與學生相處,觀察他們的身心發展,和孩子的家庭教育相結合,做到課內課外因材施教兩不誤。

靈活性原則

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學的方式是靈活的而不是單一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發展而變化。如:對兒童要進行“恩物”教育,對成年人要進行“最近發展區”教育。兒童教育重要的是視覺和觸覺的教育,“恩物”教育,是一種游戲教學,通過各種游戲滿足兒童對外界的好奇心,并且使兒童的身體得到協調發展。“最近發展區”是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的,“認為青少年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青少年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青少年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4因材施教根據“材”的變化來“教”,“材”的發展是階段性和目標性的,一種教學方法不一定適合所有教學對象,也不一定適合所有教學對象的各個教學階段。所以教學方法因根據“材”的發展,做到靈活應變。

客觀性原則

因材施教,要從實際出發,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教師對受教育者的判斷局限于教師的個人經驗和主觀想象,教師往往根據個人的人生經驗去判斷一些事物,容易導致刻板地因材施教。教學中教師引導著學生的發展,教師扮演著觀察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所擅長的事物不能只憑主觀判斷,有時學生表現出來的也不一定會是自己所喜愛的,家庭影響和環境教育不能排除在外。在“材”判斷失誤的情況下,施教不但不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會出現偏差,導致學生厭學。對“材”的判斷只有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施教。因材施教存在著邏輯局限性,即使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對“材”的判斷上也不能說不存在偏差。作為教師,在看到受教育者自身發展的優勢的同時,也要結合其它環境、家庭、社會等客觀因素,才能因“時”施教、因“材”施教。

(三)因材施教的意義

隨著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千遍一律的人才培養方式逐漸被有針對性地人才培養方式所替代,人的全面發展不再是發展的平均化,而是在和諧中求優勢發展。

第一,因材施教有利于解決我國當前嚴峻的就業問題。

“因材施教”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它針對的是“材”的發展,但“材”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當今就業問題嚴峻,主要原因在于中國的教育問題,培養的學生大都缺乏自身優勢,出現的通病是“別人會的,我也會;別人不會的,我也不會”,導致一般的工作崗位應聘者供大于求,競爭壓力大。因材施教,強調人自身的發展,能讓受教育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發展自身優勢,使他們在綜合發展的基礎上學有一技之長,做到“會他人之不會”,從而緩解就業壓力。

第二,因材施教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

對于青少年的教育,我們應遵循“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原則。現在很多教學者在教學課堂上只跟著自己的教學目標走,沒有顧及到學生的心理、年齡等其他方面的差異,以至于班級出現兩極分化的狀況,部分成績差的學生容易產生厭學、自卑等不良情緒,這些都是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的。“因材施教”強調的是人本身,它是尊重個體差異的教學,引導學生在不足中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它不僅能從身體上關心學生的成長,更能從心理上關注學生的發展。

二、因材施教在中國教育發展中的歷程

1、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倡并因材施教。 孔子要求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實現培養目標。他十分注重觀察和了解學生,“視其所以, 觀其所由, 察其所安”( 《論語.為政》)。

孟子在繼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 認為“教亦多術矣”(《孟子.告子下》) , 同時也注意了教學方式的變化, 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 有如時雨化之者, 有成德者, 有達財者, 有答問者, 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

先秦時期,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學記》主張“長善救失”,要求在了解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并且對學生在學習上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出更具體的分析,“學者有四失, 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 或失則多, 或失則寡,或失則易, 或失則止,此四者, 心之莫同也。知其心, 然后能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

墨子依據弟子水平的高低,程度的深淺以及能力強弱的差異施教,“深其深, 淺其淺, 益其益, 尊其尊”(《墨子.大取》) 。

魏晉南北朝時期, 劉勰提出了“因性以練才”的教育觀點。

隋唐時期, 韓愈從“因材而用” 的思路創造性地擴大了因材施教的外延。

北宋初年,著名教育家胡瑗,首創分齋教學以及主副科制度, 她的思想理論基礎是“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2、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曾擔任過南京臨時教育的教育總長,后又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他尤其重視“因材施教”,明確提出:“總須活用為妙,就是遇有特別的天才的,總宜施以特別的教練。在學生方面,也要自省,我于哪幾科覺得很困難的,須格外用功些,哪幾科覺得特別喜歡的,也不妨多學些。總之,教授、求學,兩不可呆板便了。”蔡元培校長主張對“特別的”和“天才的”學生,都有針對性的施以特別的“教練”。

3、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因材施教

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做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貢獻。他主張教師的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依據學生的能力,“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反對不切實際的“先生只管教,學生只管受教”的陋習。這是在前人王守仁“隨人分限所及”的教育思想上的繼承與發展。

陶行知倡導學生的“六大解放”: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能干;三、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學生的嘴巴,使他能談;五、解放學生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取得豐富的學問;六、解放學生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讓他有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六大解放”是針對現代教育的現狀提出來的,現代教育對“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缺乏實際行動。在學習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需要實踐操作的學科無從下手,教師在課堂上說得太多,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他們的思想得不到適時的詮釋,他們的創意得不到恰當的肯定,導致學生對課堂失去積極性,間接地加大了因材施教的難度。

李希貴在《當代教育家》中曾多次倡導因材施教,主張教師要放寬對學生的限制,進行素質教育,對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維護和鼓勵。

李振村,對于現代教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主張教育要真正做到為個人而教,提出“在分層走班的模式下,我們關注的依然是某一‘類學生而非某一個學生。而‘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而設計,終于讓一個個鮮活具體的‘人凸顯了出來,讓個體生命的差異凸顯了出來。”李校長也主張“全程課”,高度關注生命的自由:通過課程及一系列管理變革,努力改變學校生態,讓每個孩子都自由、從容、舒展地成長。“自由”的概念一定意味著每個孩子的生命枝葉都能夠自然伸展,而不是某一類學生的特權。所以,“全課程”的設計同樣指向每個孩子、針對每個孩子。5個別的、有差異的教學是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會是最科學的最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方式。

三、因材施教在中國現代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的問題

第一,“因材施教”被個別化、局部化。

如今,在學校周圍,我們看到的是各種課后輔導班,特長培訓班,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因為教師并沒有把“因材施教”課堂化、大眾化,認為“因材施教”只適合個別有天賦的學生或在某方面有突出才能的“天才”學生,如果把“因材施教”實施到每個學生身上,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往往只是針對少數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現階段,一些學校喜歡把成績優秀的一小部分學生集中到所謂的“重點班”或“實驗班”,安排學校最優秀的老師進行針對性地教學,提高升學率,對于其它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則放任自流,不予關心和重視,這是“因材施教”的一個誤區。“因材施教”強調有差別的教學,但這個“差別”不是針對少數人,而是看到所有學生的發展優勢和發展弱勢進行有差異的教學。所謂“差別”教學,不是把學生進行教學隔離,更不是用成績對受教育者進行等級區分。每個教師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好學生”,一些教師卻沒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只關注“好學生”的發展,把教學對象局限在了他們的身上,對于其它學生的個性發展則沒有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忽略了“因材施教”的整體性。

第二,“因材施教”局限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脫離。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因材施教”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擔負著關注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責任。很多老師覺得現在的學生很難看管,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而且現在中國獨生子女占多數,尊重孩子的健康自由發展成為教師的難題。而出現這一難題的根源在于:教師忽視了讓孩子健康自由地發展不只是教師的義務,也是父母的責任這一問題。現在很多教師認為他們從事的是一種職業、做的是一份工作,學生發展的好壞間接地說明著自己的教學能力,對于學生家長是報喜不報憂,遇到問題需要學生家長出面解決時,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與學生家長缺乏共同解決問題的意識。由于教師,導致家庭教育缺失。而家長也迫于工作壓力,對孩子的個性發展無暇過問,有些家長甚至由于時間問題缺席學校舉行的家長會,讓教師無法在第一時間與家長商討孩子的學習上的問題或生活上的問題。由于家長,導致學校教育缺失。不管是教師把“因材施教”看成是學校教育,還是家長認為“因材施教”就是學校教育,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全面發展的。

第三,學校課程與教學模式固定化,學生缺乏自由發展的空間。

現在很多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出現這種狀況:A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與A老師的教學風格相對應;B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與B老師的教學方式相吻合。一個老師,一種教學模式,培養一類學生。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人是一個思維,而是一些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用固定的教學模式固定化了。“課程決定教學,教師根據課程確定教學目標,學生跟著教學目標學習”這是課程中心論,并不適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育。“因材施教”不是課程選擇學生的教學原則,它是學生選擇課程,由教師進行針對性教學。課程的統一,留給學生的是乏味的學科知識,學生沒有個性發展的空間和自由。課程是學生學習一門知識的基礎,如果學生沒有選擇課程的權利,他們的興趣得不到滿足,對于老師的教學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如今,很多學校的教學和人才的培養方式都是緊跟應試教育的大流,追求的是“高效”的灌輸學科知識的方式,對學生的發展空間控制在一個狹小的區域,有些教師連學生的課間十分鐘都改為背誦時間,學生不但沒有自由,而且身心發展也受到一定的負面影響。

2、解決的措施

第一,取消課表班級制,實行課表年級制。

在傳統的教學課堂,學生都是按照班級課表在固定的時間進行上課,學生對老師和課程都沒有太多的選擇空間和自由。現代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固定的課表無法實現學生的個性教學。實行課表年級制,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最佳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自己喜歡的老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樣可以消除學生每天面對同樣的課程,同樣的老師所產生的視覺疲乏,讓學生輕松、快樂地學。

“世界上不存在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差異的滿足,需要有差別的教學。個體差異, 或稱個別差異、個性差異, 是指個人在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6我國師資力量缺乏,要想給每一個學生都配備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是很困難的;再者在教學中,讓已經形成自己教學經驗的老師改變自己教學方式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實行課表年級制,不需要增加額外的教師人數,卻能達到一對一的教學效果;教師在不改變自己教學方式的情況下,也能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課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所學課程,給學生充分的自由選擇的權利和自由發展的空間。

第二,尊重學生差異性,做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論間接地說明了:學校是社會的一部分,家庭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學校里接受教育,在家庭里感受生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只有更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讓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了解學生,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發展自己。

尊重學生自身發展的差異性是現代教學的重要教學原則,但是怎樣尊重呢?首先,教學課堂老師應做到少說多聽,鼓勵學生自由發言。其次,多開展課外活動課程,給學生充分的課間休息時間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再者,主張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自己的優勢。學校教育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但這并不意味著不需要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場所”。家庭教育是先于學校教育的,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遠遠多于與老師在一起的時間,父母比老師更能了解孩子的發展。“因材施教”不僅需要學校教育,也需要與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的教育與學生的發展相協調。

第三,把“因材施教”大眾化與整體化。

“材”是教育的對象,這個對象針對的是所有具有學習能力的大眾群體,而不是少數人。現在的教育是面向大眾的教育,陶行知老先生曾提出“小先生制”,上到年邁的老人,下到牙牙學語的幼兒,都成為了被教育的對象。受教育不再是等級觀念的產物,它是人們的基本權益。教師作為學生信任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針對少數人進行培育,教師不能戴有色眼鏡對學生進行優劣區分,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發展一視同仁。“因材施教”在班級制的教學模式下實行,雖說在人數眾多的班級中全面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但不是困難的。教育是一個整體性活動,是對于集體的教學,不能只針對教學中,也不能只針對少數人,只有把“因材施教”大眾化、整體化,才能做到全面地“因材施教”。

【參考文獻】

[1]柳斌 .中國教師新百科[M].第1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8.

[2]騰飛、劉育軍.對學校教育的反思、實施與展望[M].第1版.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

[3]朱永新.新教育之思[M].第1版.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1.

[4]錢偉長.論教育[M].第1版.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7.

[5]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第1版.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3.

[6]楊能生、廖岷.對話現代教育[M].第1版.現代教育出版社,2007.3.

[7]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第2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9.

[8]汪潤.近代中國“因材施教”實踐觀的變遷[J],教育論壇,2014.9(上半月).

[9]王憲明、華表.有的放矢,因材施教[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第6期.

[10]盧曉東.超越因材施教[J],教育學術月刊,2014.第10期.

[11]雷大和.論因材施教的發展軌跡及時代新涵義[J],當代教育論壇,2011.1:28.

[12]周嘉芳.針對學生差異進行個性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1.6:60

葉瀾:《中國教師新百科》,《學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0頁。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27條。

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常鳳,周本偉: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2009(137):25.

李振村:2015,朝向每一個人[J].《當代教育家》2015年第1期(卷首)。

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頁。

猜你喜歡
因材施教
將“減負增效”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
——哈爾濱市蕭紅中學教學與作業改革實踐
小學作文如何實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從《論語》看因材施教
淺析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實施因材施教
文學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因材施教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小學數學“因材施教”探索——著眼整體,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0
因材施教,拓寬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之路
多媒體技術讓小學語文教改實驗更輕松——運用多媒體技術實施“大班額條件下的因材施教”探索
巧抓課文及學生特征因材施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香蕉|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国产| 婷婷亚洲最大| 超清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人妻无码AⅤ中文字| 精品91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啪啪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91九色视频网|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 91视频日本| 日韩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97在线公开视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va在线|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蕉|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國產尤物AV尤物在線觀看|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日本www| 精品91在线|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精品久久|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夜夜操国产|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综合网久久|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欧美性久久久久|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制服丝袜一区|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95在线 |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欧美日韩va|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999国产精品|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毛片一区| 91精品小视频|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超碰色了色| 久久77777|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