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英
摘 要:在高校科研的投入與產出的認識方面,至少存在10個誤解:科研經費的多少看成是評價科研水平的度量,把科研經費區分檔次或等級,科研經費當成學校創收的渠道,科研平臺“私有化”,實驗室和場地有償使用,對不同形式的科研產出價值論高低、講難易甚至相互折算,科研經費定量計算科研產出,根據科研產出分配科研資源等。這些誤解造成了科研資源的浪費和科研產出的扭曲或“垃圾化”。
關鍵詞:高校;科研;投入;產出;誤解
科研事業是高等學校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方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高等學校的特色、競爭優勢和社會聲譽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科研水平來體現的,科研工作對高校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和社會服務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科研工作在高校受到了普遍的重視[1]。相應地,科研資源(或科研投入)與產出(也稱科研成果)的管理就成了高校科研管理的基本內容。一般科研資源包括科學儀器設備資源、科技文獻資源、科學數據資源、專業技術資源等[2]。但就高校的科研投入而言,其形式遠不止這些,至少還包括科研經費、科研實驗室(場地)、科研隊伍等。科研產出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3],至少包括科研論文、發明專利、軟件著作、科技成果、人才培養等。在對科研投入與產出的作用及其相關關系方面,存在著很多誤解和歧義,直接影響著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本文列舉其中10個,并對其進行分類,在此與同行討論。
一、高校科研資源(投入)方面的誤解
1.高校科研經費的誤解
科研經費是一種貨幣形式的科研資源,其額度的多少反映的是所要開展的科研活動需要的經費,是科研投入的貨幣度量。科研經費的唯一作用就是用來支付科研活動過程中必要的開支和勞務報酬,是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必需的資金保證,其本質特性是一種科研資源和科研投入,其數額的多少應當由科研活動所需的開支來決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社會的科學研究與開發經費和財政科技經費投入(以下簡稱科研經費)一直呈現快速增長之勢,近五年來,年均增長率超過了 20%[4]。然而,目前對科研經費的認識存在很多誤解,導致科研經費的運用和管理出現了很多問題。
誤解之一,把科研經費的多少看成是評價科研水平的度量。當今的科研經費經常被作為高校綜合實力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也經常被用來作為學科評估、重點實驗室建設驗收等的重要指標,還被作為學科發展規劃或一個高校發展規劃中必需的一個指標。實際上,這完全背離了科研經費的本義。科研經費是一種科研資源,是科研活動的投資,是一種科研成本成本,不是科研產出,更不是科研成果。這種誤解直接導致了虛報經費、夸大經費預算、重申報輕研究等不良現象。
誤解之二,把科研經費分等分檔。根據來源不同,科研經費總體上可分為財政經費、企業委托經費和自籌經費三大類。其中來源于各級財政的科研經費(俗稱縱向經費),用來開展各級政府批準的科研活動。與其他兩類經費相比,這類經費的額度大小和分配具有很大的“長官意志”,這類科研資源的分配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性[5], 甚至出現了不少專門的咨詢機構,利用其與各級政府間的密切聯系和特權,進行科研經費的“中介”服務。也正是這樣,真正潛心研究的科研人員卻很難獲得這種經費支持。這種縱向項目的科研經費被看成了一種“獎勵”,只要獲準了,不論做不做具體的科研,都可以交差。這還不算,有的高校將科研經費進行分等級,根據科研經費的來源不同取不同的折算系數,如同樣是科研經費,則國家級經費、省部級經費和企業委托的科研經費折算系數分別為1.5,1.0,0.5。這些錯誤的認識和導向,使廣大科研人員不得不去爭所謂“高等級”的縱向項目,而不愿意開展企業急需的科研活動,并把大量精力花在“搞關系、跑經費和花經費”等非科研活動上,而真正放在科研活動中的精力越來越少。
誤解之三,把科研經費當成學校創收的渠道。在不短的一個時期內,科研經費被當成是單位和個人創收的渠道。一筆科研經費一入賬,就要提取5%~30%的管理費。這個管理費實質上就把專項經費變成了學校的自有資金。還有,來自非政府的科研經費入賬時都要支付5%左右的營業稅。科研活動既不是商品,也不是服務,卻要繳納稅費,這也是對科研經費的一種誤解。事實上,這類非政府來源的科研經費是企業精打細算,經過與科研人員反復討價還價后確定的,可以說這種經費是完成其科研任務必需的經費,只有經過踏實的科研活動才能完成預期的任務。最近國家推行的后補助制度以及強調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牽頭地位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科研經費真正回歸其本來的地位和作用。
2.高校科研設備和實驗室的誤解
誤解之四,科研平臺“私有化”。科學研究需要必要的設備和場地支持,因此國家專門設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及檢測中心等科研平臺,并投巨資建設和維護著這些平臺的先進性。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每年的設備購置費就是數千萬,運行費還有上千萬,此外,這些實驗室立足這一平臺,在申請科研經費時又有絕對的優勢,因此,這些科研平臺的依托單位已經占有了具有突出優勢的科研資源。但是,不能理解的是,重點實驗室的科研設施卻被私有化,名義上資源共享,卻要對外有償使用,實際上是把國家財產當成了少數人掙錢的工具。這種科研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導致了一邊是設備閑置,另一邊是因缺乏設備而無法開展科研活動。據一項不完全統計,我國大型科研設備的利用率僅為25%,而發達國家的利用率已經達到了170% ~200%[6]。
誤解之五,科研實驗室有償使用。很多高校為了緩解科研實驗室缺乏的問題,別出心裁地設計了科研實驗室收費制度。從房地產的角度看,似乎是個合理的做法。然而,從高校教師職責出發來看,則是很難理解的。高校教師的基本任務是科研與教學,沒有科研的教學難以有持久的活力,沒有教學的科研又失去了“師”的含義。既然如此,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必須開展科學研究,而高校科研卻需要繳納實驗室房屋租賃費,這就等于告訴教師,科研工作是你自己的事情,與學校無關。更加可笑的是,高校要求這種實驗室房屋租賃費只能用科研經費支付,而國家的科研經費預算中又不允許列支這筆費用。因此,這種實驗室有償使用本質上是公有科研資源的私有化,會進一步加劇科研資源的分配不公和出現變相挪用科研經費的情況。
二、高校科研產出的誤解
科研活動的產出形式多種多樣,至少包括科技論文、科技成果、發明專利、軟件著作及人才培養等五個方面。不同的科研活動,其產出形式不同。科研論文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主要產出形式,科技成果和發明專利則是科技攻關、技術開發、產品研發的主要產出形式,軟件著作和人才培養則是高校科研的一種特殊的產出形式。此外,不同的科研人員,受其知識結構、思維特點等的限制,其科研產出形式也會存在差異。這本來是正常現象,然而,科研管理中經常忽視了科研產出的多樣性,出現了一些誤解。
誤解之六,科研產出數量可以相互折算。高校科研產出的形式包括科技論文、鑒定和登記的科技成果、發明專利及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科技論文指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最初的科學研究成果;鑒定和登記的科技成果指在各類科研工作的研究或開發課題的基礎上,經過科技人員調查分析、探索觀察、試驗研究和辨證思維活動完成的,向國家科技管理部門登記,并經過其審查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成果;發明專利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人才培養是指通過科研活動培養的科研人才。可見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反映的是科研活動不同的產出,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是無法相互替代。這種誤解必然產生一種導向,使科研產出形式出現扭曲,背離其應有的形式,向折算系數或分值高的形式趨同,于是就形成了很多“垃圾”成果。
誤解之七,不同形式的科研產出價值可以論高低。人們習慣認為,科研產出是一種成果,既然是成果,當然就有高低、貴賤之分,于是出現了是專利技術重要還是科技論文重要、是著作價值大還是鑒定成果價值大等一系列無謂的爭論。這種問題就像是一定要將自然界的動物與植物區分誰對人類更重要一樣。事實上,科研活動不同,其產出形式必然存在區別。這種區別只是形式不同,沒有價值的區別,非要把一篇研究論文與一件發明專利論個高低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里并不否認相同形式的科研產出的確存在價值高低的區別。
誤解之八,科研產出的不同形式難易有別。有人說,發表科技論文的成本遠遠低于取得申請專利。稍微的投入,就可以發表科技論文,獲得獎勵,卻未必能申請到發明專利[7]。其實,科研活動本身有難易之差,但是其產出形式之間卻并不能區分難易。如果完成了一個科研活動,形成一個發明專利和形成一篇科研論文,孰難孰易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里并不否認相同形式的科研產出的確存在難易區別,沒有人否認產出一本百萬字專著的難度比一本不足10萬字的專著難。這種對不同的科研產出論難易的思想也容易導致科研產出的趨同,不利于科研產出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科研資源利用效率的誤解
必須承認,科研投入與科研產出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然而,在科研投入與科研產出之間的關系方面也存在誤解。
誤解之九,根據科研投入定量計算科研產出。有的學校將科研投入與產出建立定量聯系,將一定的科研經費折算一篇論文,或者將1篇論文折算20萬元科研經費。這種將科研投入與科研產出之間進行定量轉換的思想違背了科研的特性。科研是一種高級的創造性勞動,需要一定的投入,但是投入與產出的聯系又很難用確定的模型來求解。因此,期望根據科研投入額度來預測或折算科研產出是會令人失望的。根據科研經費定量預測科研成果也是個誤解,因為目前科研經費額度是根據科研活動所需的開支進行的預算確定的,而不同的科研活動其產出效率是不同的,所以根據科研經費計算科研產出是不現實的。當然,擁有巨額的科研經費卻沒有科研產出的現象肯定是有問題的。
誤解之十,根據科研產出分配科研資源。在科研資源緊缺的形勢下,人們總想找到一種合理分配科研資源的定量依據。不少情況下會根據以往的科研產出或承諾的科研產出來分配科研資源,號稱是“扶強不扶弱”,或者是“提高投入產出率”。實際上,歷史上的科研產出業績是在歷史的科研活動中形成的,新的科研活動是否與其研究能力和學術專長相一致是決定其科研產出的關鍵,所以,不能根據歷史的產出業績來分配未來的科研資源。更不能依靠其口頭承諾科研產出的多少來分配科研資源。分配科研資源分配的真正依據是科研需要。
參考文獻:
[1][4][5]何光喜,趙延東,楊起全.我國科研資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對科研人員經費集中情況的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4 (06): 58—66.
[2][6]張嚴鋒,劉艷妮,王會斌.高校科研資源共享機制初探[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6(01):53—54.
[3][7]周瑩瑩.從我國科研產出的三個統計指標看科研成果評價體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89—93.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