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文雋 李姝璇
摘 要:基于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長率經驗模態分解提取的特征因素,揭示了綜合運輸總量動態演化、交通運輸政策、社會經濟發展和公路客運自身發展規律對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長率演進特征作用機理。結果表明:綜合運輸旅客周轉總量的減少和公路客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比的減少、節能減排政策效應顯現及高鐵建設、經濟周期、公路客運市場自身的下行壓力等因素,導致2012年至今公路客運市場的不景氣。未來,公路客運市場周轉量下行壓力仍存在并呈現增速緩慢恢復、逐步回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經驗模態分解 綜合運輸體系 公路客運
中圖分類號:F54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4-271-03
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指適應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地理要求,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按其技術經濟特點,分工協作、有機結合、連續貫通的一體化交通系統的總稱。在過去的十多年間,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運輸裝備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0.31萬公里,較上年增長5.64%,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35.62萬公里,較上年增長2.80%,內河航道12.59萬公里,較上年增長0.72%,定期航班航線里程為410.6萬公里,較上年增長25.18%。雖然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逐步增強運輸生產力,使得交通運輸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但仍然不能適應當前及未來經濟發展不斷增長的需要,2012年6月14日,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提出了全面提高交通運輸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的要求,并要在“十二五”末,初步形成以“五縱五橫”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基本建成國家快速鐵路網和國家高速公路網。
隨著我國綜合運輸體系的建設和完善,綜合運輸體系中客運結構也在發生改變,如圖1,公路和鐵路平分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從1990年至今,民航客運周轉量穩步提升,在綜合客運體系占比逐年增高,特別是從2000年至今,翻了近三倍,雖然截至2012年總體公路客運周轉量一直在增加,但客運市場已經逐漸形成了公路、鐵路和民航三足鼎立的形式。
綜合運輸體系動態演進對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特別近幾年來迅速發展的高速鐵路城際客運專線以其運力大、速度快、全天候運行等優勢給公路客運帶來了哪些沖擊?公路客運市場將何去何從?這些問題的澄清,對于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規劃和目標設定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也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一、研究述評
交通運輸是經濟快速發展所依賴的最主要的基礎產業之一。在公路客運市場影響因素方面,何佳寧(2008)等通過對廣東省公路客運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問卷調查,利用因子分析法,基于影響客運市場推出的相關主題和行為,篩選關鍵變量。通過非參數檢驗法得出對公路客運市場退出最具影響的是駕駛員和承包經營者的行為。孫振華,王勒(2012)等認為高鐵的開通對公路客運總量影響不明顯,但會導致公路客運滿載率嚴重下降。田爾布,王逢朝(2013)等利用Logit模型建立相應的客流分擔率模型,通過對經濟性、快速性、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分析,得出高鐵的發展將對公路長途客運方面產生沖擊。賁莉莉(2013)對京滬高鐵開通前后江蘇省內公路客運的變化比較,得出京滬高鐵的開通對沿線公路客運產生了明顯沖擊。劉鵬(2011)通過SWOT分析法對綜合運輸通道中客運運輸方式競爭態勢進行了分析,指出主要運輸方式應細分市場定位,以市場需求為中心,加強運營管理和營銷力度,提升服務水平和競爭力;同時開展聯合運輸,共同打造合作雙贏的和諧運輸通道。張志山(2007)指出運行時間、運能、安全、成本、價格、服務范圍及乘坐舒適性對于大眾出行有影響,進而影響對公路客運發展。韓彪、趙宜(2009)指出自改革開放之后,公路與鐵路客運之間的博弈大致經歷了鐵路客運友善相讓、公路客運主動出擊、鐵路客運強勢反擊、公路客運何以重振旗鼓四個階段。
在客運市場的發展預測方面,趙麗萍(2010)等通過對遼寧省公路運輸發展、基礎設施現狀分析,基于對吉林省2007到2009年公路旅客運輸需求分析,根據線性回歸方法預測得出該省未來6年公路客運量將繼續增長,公路客運顯示出極大的競爭優勢及增長潛力。喬向明(2003)以我國1992年至2001年公路客運量時間序列數據為依據,采用線性回歸分析和彈性系數法,對2003至2005年我國公路客運量進行了預測分析,結果表明在2003至2005年,我國公路客運仍然保持較快的速度發展。馮社苗(2009)基于鄭西客運專線及沿線公路客運發展現狀分析,在技術經濟條件方面,對客運專線動車和公路客運進行了對比分析,基于客運專線對公路客運的沖擊分析,預測了鄭西客運專線沿線客運市場的未來,并結合沿線客運市場的實際情況對公路客運業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以區域的角度對公路客運市場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鮮有通過時序數據的特征提取對全國客運市場變化規律及發展趨勢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本文通過能夠進行顯著性事件震蕩效應分析和長期趨勢預測的經驗模態分解方法,基于1990年至2013年數據,提取我國公路客運市場的影響因素并給出未來3年的趨勢預測。
經驗模態分解(EMD)是Hilbert-Huang變換中的一種信號分解方法,在能源、生物、經濟、醫學許多方面都有應用。經過經驗模態分解,原始數據xt可分解為xt=■cj(t)+rn(t)其中cj(t)為本征模函數(IMF)分量,rn(t)為趨勢(res)項。本文對我國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長率的1990年至2013年時序數據進行經驗模態分解,提取演進特征,并基于此對公路客運市場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二、基于經驗模態分解的我國公路客運市場演進特征提取及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長率時序數據通過經驗模態分解后, 如圖2,得本征模函數IMF1,IMF2,IMF3和趨勢RES項,下面將對各分項的規律及影響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一)綜合運輸總量動態演化和結構調整對IMF1的作用機理分析
綜合運輸體系中客運主要包括鐵路、公路、民航和水運四種形式,從圖3中可以看出,公路客運IMF1與綜合運輸體系客運總量增長率幾乎保持了一致的變化態勢,由此可見,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長率分解的IMF1分量,刻畫了客運周轉總量對公路客運周轉量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從圖3中,可以看出在1996年,2003年和2012年前后,IMF1和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的變化速度差異較為顯著。1996年和2003年,公路客運周轉量占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53.6%和55.7%,1996年公路客運周轉量較上一年的增長速度是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增速的3陪,2003年,公路客運周轉量和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增速均為負值,總量周轉量減速是公路客運減速的1.6倍,因此,在1996年和2003年終,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增速放緩的趨勢比公路客運放緩的趨勢更為陡峭。2013年公路客運周轉量占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40.8%,這一數值在上一年為55.3%,公路客運周轉量和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增速均為負值,公路客運周轉量減少39.1%,而總量減少17.4%,因此這一年公路客運相對綜合運輸總量這種劇烈的衰減,不僅因為公路客運周轉量減速與總量減速的差異,還受公路客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比的變化影響。綜上可知,IMF1的變化趨勢與綜合運輸客運周轉總量的變化趨勢保持較高的一致性,而存在明顯差異的節點,歸因于公路客運周轉量與綜合運輸客運總量增速差異和綜合運輸客運體系的結構調整。
(二)交通運輸政策對IMF2的作用機理分析
交通運輸行業與其他行業一致,政策導向對行業的發展或是推波助瀾,或者逆轉發展方向,IMF2中體現了交通運輸重要政策的頒布對客運市場發展的影響,如圖4,相應的公路客運市場發展的交通運輸政策頒布后,IMF2即出現轉折點。
轉折點1:自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通車,高速公路進入了加速建設時期,并形成道路客運的新投資熱點,改變了傳統道路客運的格局,新的經濟增長點引發了全國范圍高速公路客運的發展熱潮。轉折點2:高速公路快速建設和發展,但與之匹配的法制規范沒有形成體系,同時各地規定存在不統一、操作性不強的問題,1998年交通部頒布《高速公路旅客運輸管理規定》,引導高速公路客運向良性的軌道發展,導致公路客運市場發展速度有所放緩。轉折點3:2002年客運市場加快了發展速度,事實上,在2001年11月國家決定實施通縣公路建設工程。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國通縣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260多億元,占計劃投資的85.2%。通縣公路建設工程使得我國通縣公路網基本建成,啟動了通縣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轉折點4:2004年6月20日起,全國集中治理車輛超限超載運輸,車輛嚴重超限超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同年《道路運輸條例》《收費公路管理條例》《交通行政許可實施程序規定》《公路建設市場管理辦法》等規章相繼頒布,交通法規體系框架雛形初現。交通部門以往發展良莠不齊,缺乏制度和監管的時代成為歷史,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從又快又好轉向了又好又快。轉折點5:2007年是交通科技工作的豐收年,在這一年中,除了交通部門“國家高速公路聯網不停車收費和服務系統”在內的4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或重點項目,交通西部科技項目“沙漠公路修筑成套技術”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交通部門聚焦“三農”問題,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農村公路及客運加快建設,對于調整農產品結構,幫助農民增收,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自2009年起實施成品油稅費改革,取消原在成品油價外征收的公路方面的養路費、運輸管理費、客貨運附加費收費項目,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這一系列政策把落腳點放在民生利益的訴求下,因此從2007年開始,公路客運市場進入了新一輪的快速發展階段。轉折點6:2010年交通部發布《交通運輸行業節能減排工作要點》提出交通運輸企業積極參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行業建設。交通運輸業的節能減排監測考核體系和道路運輸車輛準入制度逐步完善并實施,這些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政策的出臺對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提出新挑戰。同時在2010年2月,京港高鐵武廣段和鄭西高速鐵路相繼開通運營,到2013年寧杭、杭甬、盤營高鐵以及向莆鐵路的開通,中國高鐵總里程達到12000公里,“四縱”干線基本成型,高鐵由于其快速性、安全性和舒適性,對長途客運旅客的分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社會經濟發展對我國公路客運變化態勢的影響
IMF3的變化態勢與經濟發展規律有著極為相似的規律,本文不再贅述。同時,從圖5可見,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國交通運輸行業也經歷變革,作為交通運輸業的組成部分,公路客運市場也呈現了相同的變化規律。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確了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社會經濟中的地位,拉開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的帷幕。在這個階段,交易是實現交通運輸行業中的供需聯系的方式,運力緊張的形式有所緩解,需要運輸貨物的群眾,可以自由選擇運勢方式,但運輸資源配置的計劃性與運輸資源利用市場化之間的矛盾凸顯。進入2000年后,經濟體制改革成效顯現,我國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以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作為起點,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由“建立”進入了“完善”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交通運輸行業市場化競爭加劇,運輸效率提高和成本的控制成為了交通行業發展的均衡條件;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行需求增大,對出行安全、舒適、靈活、快速的要求與日俱增;節能減排政策逐步落實到位,綠色出行意識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綜合運輸體系完善迫在眉睫。總之,IMF3描述了在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中,公路客運市場變化的周期性變化。
(四)我國公路客運自身發展特征對RES的作用機理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客運在數量與規模方面得到迅速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全球化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出行需要和要求增多,公路同鐵路、民航相比,在中長距離旅客運輸中處于劣勢;鐵路和民航都在積極尋求發展出路,無論是服務水平還是旅客運輸質量都有較大的進步,公路客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比例下調;隨著節能減排政策的落實,自上而下,從國到家,環保意識顯著增強,這些都將對公路客運市場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這些因素的沖擊之下公路客運市場發展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
三、綜合運輸體系視角下我國公路客運市場發展態勢預測
通過對我國公路客運市場的經驗模態分解,可以看出,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與綜合運輸總量及結構變化、交通運輸的相關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以及自身發展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隨著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旅客消費觀念、結構及出行要求隨之改變,對交通運輸體系的“數量”和“質量”的發展需求日益提高,綜合運輸體系的結構調整不可避免,也不可逆轉,公路客運周轉量占比難以繼續維持過半的高位。
第二,2012年至今,受宏觀經濟形勢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長三角、珠三角等用工熱點地區企業減少用工,“80后”“90后”新一代務工者選擇是否外出以及到哪里務工更加理性,因此客運總量增速持續放緩。作為客運的一種方式,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速隨之放緩。
第三,目前,我國綜合運輸體系內,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網,航空干、支線分布都在快速建設和完善中。打造合作雙贏的和諧運輸通道已經取代了以往各占山頭,各自為王的格局,為了最大限度的發揮運輸的整體優勢和集約效能,覆蓋全國、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綜合交通網絡將逐步形成,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綜上所述,隨著宏觀經濟回暖,在未來三年中公路客運周轉量下行壓力仍然存在,負增長的狀況有所改善,但增速將呈現平緩恢復的態勢,難以回到2012年之前的高位,和1999年到2002年的回復趨勢相似。
四、結語
2012年至今,公路客運市場發展受限,衰退趨勢顯著,多數研究將其歸結于高鐵的迅猛發展,事實上這僅僅是原因之一。本文根據經驗模態分解通過對1990-2013年我國公路客運周轉量增速的時序數據進行特征提取,研究了綜合運輸體系總量變化及結構調整、交通運輸政策、社會經濟發展及公路客運自身發展規律的變化對公路客運市場發展的影響,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第一,綜合運輸體系旅客周轉總量變化及結構調整皆對公路客運周轉增量有影響,特別在2012年,綜合運輸旅客周轉總量的減少和公路客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占比的減少,使得公路客運發展放緩。
第二,交通運輸政策對公路客運市場產生影響,2012年節能減排政策效應顯現。國家對高鐵項目的加快建設,也導致了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放緩。
第三,公路客運市場的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部分,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與社會經濟發展具有相似的周期性變化。
第四,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環保意識的加強,公路客運市場自身存在下行壓力。
第五,在未來三年,公路客運市場將會以一個十分平緩的速度恢復,但難以回到2012年之前的發展速度。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7140303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項目,項目編號:2013G6233018]
參考文獻:
[1] 李文國,白其鷺.近30年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演進分析[J].未來與發展,2011(1):28-32
[2] 黃民.共繪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宏偉藍圖——《“十二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解讀[J].綜合運輸,2012(8):4-6
[3] 劉鵬.綜合運輸通道內鐵路與其他運輸方式的競合機制與對策[J].中國鐵路,2011(6):78-81
[4] 張叢,彭輝.基于運輸化理論的區域交通運輸與社會經濟發展耦合關系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9-64
[5] 何佳寧,靳文舟,楊亞璪.公路客運市場退出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2008(2):61-65
[6] 孫振華,王勒,田爾布,等.高鐵客運專線對公路客運的影響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2(2):67-71
[7] 田爾布,王逢朝,孫振華,等.高速鐵路對公路客流轉移影響[J].大連交通大學學報,2013(3):49-52
[8] 賁莉莉.京滬高鐵開通對江蘇省公路客運的影響[J].現代交通技術,2013(4):75-78
[9] 張志山.鐵路提速對公路客運影響分析[J].山東交通科技, 2007(3):90-91
[10] 韓彪,趙宜.公路客運應對城際列車競爭的策略[J].物流技術,2009(5):16-18
[11] 趙麗萍,王麗妲,劉慶福.2015年吉林省公路客運量預測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0(2):81-84
[12] 喬向明.2003~2005年我國公路客運量預測分析[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03(1):26-29
[13] 馮社苗.鄭西客運專線對沿線公路客運市場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4):53-57
[14] HUANG N E,R L S Z S.Th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and the Hilbert Spectrum for Nonlinear and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Analysis[R].1998
[15] 晏文雋,郭菊娥,龔利.次貸危機影響下我國能源生產態勢預測[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2):7-12
[16] 劉東.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階段與科學發展觀[J].理論前沿, 2009(3):16-17
[17] 吳群琪,陳文強.交通運輸系統演化機理與發展趨勢[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17
[18] 王一鳴.新的發展階段:階段性特征及其戰略選擇[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10):5-11
[19] 解曉玲.“十二五”期我國公路客運發展思路和途徑[J].綜合運輸,2010(12):18-22
(作者簡介:晏文雋,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陜西西安 710064;李姝璇,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湖南長沙 410075)
(責編: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