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鵬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采取的差異化教學策略。今天,更多的教育心理學研究對此給出了結論,那就是充分肯定學生中存在著個體與群體的差異。因此,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施加不同的教育方法,讓學生的整體成績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1.合理評估學生的基礎,逐層分析教材內容
差異化教學有別于一般的教學方式,不是傳統的統一教學,而是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特點來提供不同的教育方案。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從而學習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教師備課時就應該考慮到這一點,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將教材內容劃分為容易、一般和較難三個等級,以有利于每個學生都能找準自己的位置,或者發掘自己的潛能,使班級不再形成兩極分化的局面。例如,針對“速度”這一課的學習,教師在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的基礎上,列舉了不同的學習方案。因為小學的時候學生已經掌握了這個關于速度的公式,所以他們運用起來應該游刃有余。教師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對速度的定義;理解‘速度-時間圖像;勻變速圖像的定義”。但是針對學習掌握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就要提供更深層次的學習內容,如對“速度-時間”圖像的分析研究,運用多種方法反復驗證,觀察比較其中的差異與聯系。因此,教師應該合理評估學生的基礎,逐層分析教材內容,因材施教,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
2.強調課前的備課準備,制定層次化的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性和自身的接受能力,要將教學內容進行分層,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學習“密度”這一課時,由于之前學生對這個概念不甚了解,所以掌握它更是有點困難了。教師上課一開始時,拿出木塊和石塊,讓學生觀察兩者的不同,之后拿出天平、量筒和水,通過做實驗來發現兩者的區別和特質,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在這里,我設定了“知道密度的公式;能夠運用密度的公式進行運算”的學習目標。當然,這個目標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是“小菜一碟”,所以這部分知識需要教師拓展延伸。教師針對基礎較好的同學,讓他們需要繼續研究密度“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不同種類的物質,其密度是否一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通過制訂這樣的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僅考慮到基礎較弱的同學,還促使了全班學生熟練掌握密度相關的知識。
3.通過課堂的互助活動,合理設計教學方法
一堂課的好壞在于課堂氛圍是否活躍,沉悶呆板的課堂氛圍,容易使學生昏昏欲睡,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識,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活躍的課堂氛圍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差異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積極主動地與學生進行互動,創設一個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學習“重力”這一內容時,在實驗中添加師生互動的環節。在上課之前,教師與學生猜測木球沿不同方向拋出后,其運動方向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師把一只木球舉到一定高度讓它落下,學生把一只木球在講臺上沿直線運動,滾到講臺邊后落下地面,觀察其運動過程。從這個實驗中可以得出結論,不論小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它最終都落回地面。結合這個實驗,教師再向學生解釋球運動中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落回了地面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這樣的師生互動,掌握較好的學生會主動聯系實際去思考探究,就連基礎薄弱的學生也對研究這個指向地面的力——重力的知識感興趣了。
4.巧設課后作業與拓展,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檢驗與鞏固。知識的掌握靠的不僅是課堂上教師的講解與指導,課后的復習與鞏固同樣重要。和教師教學內容的設計一樣,課后作業也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布置,不同的是,課后拓展可以稍微提高一點難度,讓學生勤動腦筋多思考,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例如,在教學“速度”這一內容后,一般教師都會布置的作業是讓學生探究平均速度與速度的區別與聯系。但是課后拓展難度加大,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題目:如果世界上的速度都是現在的五分之一,人類將是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發現萬物都有它的生長速度,如果一旦速度減緩,人類都會習慣于慢吞吞的生活方式,缺少生活激情。課后的拓展提升,讓學生在自我探究、多動手多動腦,有利于培養自身的動手能力,發散思維,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課后作業的布置不僅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知識,增強記憶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開發大腦,主動積極地去解決問題。
總之,差異化教學策略的實施可以更好地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應該努力探索自己的教學策略,認真分析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差異,并且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