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學案導學教學”是指以教師編寫的學案為基礎,以導學為方法,以教師的點播為主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師生共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過去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學生收效甚微的“教師講,學生聽”單一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動起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從而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學案導學教學”是對目標教學、研究性學習、嘗試教學等教學的發展和創新。
一、“導學案”的編寫要求
1.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
傳統備課考慮的是教師要如何教,編寫學案考慮的是學生要如何學,所以教師必須確定全過程指導學生自學的思路,才能以學定教,編出適合學生自學的“學案”,帶著教材走向學生。教師還必須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要敢于大膽取舍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編寫出適合課堂操作的學案。教師觀念不轉化,編寫出的“學案”也無非是一份習題。
2.編寫“學案”。
(1)備學生。充分了解本年級學生的學情:差生多,學習自覺性差,班與班之間的成績差距大等。制作導學案必須從小處著眼,從低處著手,引導要到位,題目設置要分清層次。
(2)備教材。設計“導學案”前,必須熟讀教材,弄清本課時的學習目標,知識點呈現的方式和順序,重點、難點以及學生容易產生疑惑的問題是什么。明確與本課時知識點前掛后連的知識內容有哪些,恰當地設置“學前準備”中需要準備哪些知識,設計“新知探究”,考慮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3)巧設計。選題要精,環節要清,指導有方,針對性強。要探究的問題清楚明了,檢測知識點要目的明確,鞏固提高不能盲目,題量不能太大。
(4)群策群力。初稿形成后,全組人員需要坐下來通個案,找出不恰當的地方進行刪改,直到能集體通過才可以進入課堂。
二、“導學案”的反思
“導學案”這種教學模式,確實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也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應試成績。但是,通過實踐也發現這種模式還存在很多缺陷,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不利于教師激情的發揮。
“導學案”使教師都按照統一的模式、順序等來組織教學,課堂上就使教師不能自由發揮,不能讓教師通過情感感染學生。減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的人格魅力得不到體現,不利于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2.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是思維和程序的母親,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沒有問題意識,思維難以活躍,因而也就難以創新?!皩W案”是教師把教材內容根據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可能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問答題或填空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習慣于不容置疑地跟著教師的思路走。“導學案”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無需費力,這很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不利于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
“導學案”給學生的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是教師按照自己便于講授的方式編寫的,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觀點,缺少學生與教材的“直接”對話。這使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難免出現“先入為主”,使得的教師怎樣理解教材,學生就怎樣理解教材。這過多地控制了學生的思維,剝奪了學生自由發展的精神空間,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4.不利于學生的品德教育向品德學習的轉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的品德教育向品德學習轉化,“導學案”使學生依然以教師的道德認識為主體,學生自己不能通過思考獲得道德意識,不利于學生的道德素質的提高。課堂中學生也不能很好的接受教師的情感教育,不利于道德學習。
5.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導學案”是把教本結構變成認知結構,是教師自己對課文的分析、概括和總結。這種導學使學生不用費力閱讀教材,不用再動腦筋去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總結,就可以“飯來張口”吃到現成的。從表面上看,這節約了時間,更容易突出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實質上它卻忽略了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使學生失去了用已有知識和技能去感知新知識和技能的絕好時機。教師用精心設計的導學案,“溫柔地”剝奪了學生的閱讀之快樂、閱讀之思考,使學生不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問題,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發展。
總之,“學案導學教學”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但也存在很多問題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