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湘
語文教學,作為語言文字方面的學習,朗讀是必不可少的。清末閱讀家曾國藩在《諭紀澤》的家書中說“李杜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讀不能得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朱自清亦在《朗讀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同時吟味他們的節(jié)奏”。洪鎮(zhèn)濤先生也說,朗讀是語文的第一教學法。有學者指出:“不讀是語文的百病之源。”隨著語文課改的深入,教材中詩文辭賦、經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養(yǎng)語速語感的朗讀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好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朗讀有利于保持注意力進行有效的閱讀
閱讀有朗讀、默讀、精讀、瀏覽等多種方式,其中默讀是教師經常采取的一種閱讀方式,但對于自控力差的學生來說,在默讀中容易走神,開小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默讀只是“眼——腦”兩種感官的運用,一個人靜坐在那里,思緒飛揚,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讀則不同,它要經過“眼——腦——口——耳——腦”多種感官的參與,在清楚、準確、順暢、生動的朗讀要求下,學生會注意盡量不讀錯,不讀丟,不讀斷,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從而更有效地進行閱讀。
二、朗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葉圣陶說過:“文學語言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而訓練語感的最佳方法首推閱讀。”聲情并茂地朗讀,反復地朗讀至背誦,能讓書面的一切語言要素在學生的大腦皮層里留下系統(tǒng)的影響。讀多了,印象就深了,最終,這些語言要素就會在頭腦中形成牢固的網絡系統(tǒng)。當學生遇到內在或外在的語言刺激時,就能憑著這個系統(tǒng)不假思索地辨別出詞的褒貶、句子的正誤、文氣的滯暢、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的優(yōu)劣等。能形成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和充滿想象的意境,在感情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提高感悟能力,進而內化為一種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語感,通過誦讀培養(yǎng)語感,提高語言能力,是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經驗和基本規(guī)律。
作品是作者借筆傾注自己的感悟與靈感,朗讀通過聲音的媒介使文章內容立體化、形象化,通過聲音觸動心靈,引起心靈的共振,達到理解的目的。兩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的說法,意思是采用反復誦讀把所學的東西貫串起來記憶,用深入思考把所學的東西貫通起來理解。朗讀者調足了全身的精力去讀,通過朗讀技巧的運用和語言的多種變化,把文章中的人、事、趣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易于理解,桐城文論家主張的“因聲求氣”就是這個道理。
根據(jù)文章的不同內容、體裁和不同的教學程序去選擇朗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體味文章之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在早讀課齊讀當天要講的課文,這樣在課文分析之前,通過齊讀讓學生熟悉內容,有利于教師對課文的分析講解;在課文分析之后,再借齊讀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學生會在由陌生到熟悉的這個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感悟。所謂溫故而知新,在誦讀中,也會不斷有新的情感體驗的獲得。
三、朗讀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增加學生的勇氣與自信心
現(xiàn)在有許多學生一提起語言表達題、即興演講、活動課等,就愁眉不展,叫苦不迭。究其原因,主要不是缺乏生活素材,而是胸中無詩文。
朗讀能把辨形釋義、正音、識字有機地結合起來,能積累詞匯,熟悉句型,洗練語言,規(guī)范口語,從而培養(yǎng)正確、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說話習慣。反復朗讀,刺激大腦,加深記憶,讀得多了,積累聲音的語言材料,學生漸漸地會把文章的節(jié)奏默化成自己的節(jié)奏,在不知不覺中把往日說話中的沙粒、石塊用淘籮濾去。
這種積累的東西,會成為自己的儲備和財富,寫文章時某些詞匯、句式、表達方式就會涌上筆端,就能召之即來,呼之欲出。中學生正處在精力和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一些書,多記一些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讀得多了,心中自然就有了文章。再在寫作與實踐中反復加以應用,不斷地強化。用得多了就熟能生巧,在平時的學習生活與交往中,熟練掌握積累的東西,敢于大聲而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培養(yǎng)開口的勇氣,增強自信。
四、朗讀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
朗讀是一門藝術,具有很強的穿透性。它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甚至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光明日報》高級記者樊云芳就是聽了齊越廣播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后感動不已,而立志當新聞工作者的。語文課是學習語言的,而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漢語語音有它所特有的顯著音樂性——聲音悅耳,音調柔和,節(jié)奏明朗,韻律協(xié)調,抑揚頓挫。因此,朗讀的過程是一個欣賞美、鑒賞美的過程。讀好的文章可以領略世界氣象萬千的風光,可以體會作者喜怒哀樂的情懷,可以抒發(fā)自己無限纏綿的幽情。讀好的文章會讓人們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或豪情萬丈遐想盡揚,或心馳神往激動萬分,或如癡如醉回味無窮。讀好的文章會讓人們心蕩肺馳,情思橫溢,如飲甘露,給人以無窮的力量。特別是青少年,能從朗讀活動中得到寶貴的教益,對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生活信念,振奮進取精神,激發(fā)斗爭意志,都有巨大的作用。
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在“講”“讀”“教”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運用,并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從而在教學時充分發(fā)揮朗讀的作用,使朗讀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朗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是最基本、最有效、最實在的閱讀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師都要把朗讀放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首位認真研討、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