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靈萍
一、“自主合作”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所謂自主合作教學,是指以學案為依托,以學生合作討論為主導,以學生互疑互釋為主攻,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多渠道的知識信息與情感交流,意在開拓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見“疑”思“遷”(即學習的遷移能力)、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1.基本理論依據
(1)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起到引導作用,學生整個人(包括情感和理智)自我發起的學習,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個體行為。而學生的主動學習、自主探究是主體參與的重要行為。
(2)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產生認知需要,產生一種需要學習的心理傾向,激發自主探究的學習動機,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用”。
2.指導思想
(1)改變傳統的師生授受關系,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既然衡量學生教學效果要看學生是否學會,那么,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應該是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動眼看、動腦思、動手做、動耳聽、動口議,通過多感官并用,增加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就會使學生精力集中、思維敏捷、心情愉快,就會增強學生接受新知的有效性。
(2)以學習為基礎,在合作中嘗試。在知識經濟時代,學會協作,是學會學習的重要方面。通過學案確定的方向,保證學生在充分自由發揮的過程中不致偏離航道,它是保證全面接受新知識的基礎,也防止學生盲人摸象,形不成知識體系。
二、“自主合作”教學模式中學案編寫流程
主備人初備→集體教研→主備人修改→審稿人審核→定稿。在這幾年中我們的老師都是嚴格按照這樣的要求來完成各自的任務,在每周三的集體教研中,我們都會提前兩周討論教學內容,確定重點難點、統一要求。學案的主備老師根據教研內容進行初備,然后經過其他老師二校、三校,最后審稿人定稿,在這個過程中,盡管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但老師們不叫苦不叫累,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度,不計報酬認真對待著每一份學案。
三、“自主合作”教學模式中的課堂操作
教師在講課的前一天自習把學案發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預習。通過預習,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學習重點、教師的授課意圖、教師要提的問題、自己不懂的地方等,讓學生帶著目標、帶著問題上課,可大大提高聽課的效率。課前學生交回學案,教師仔細審批,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合理再備課(體現教師備課目的的明確性)。在教學時,教師按照學案授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學案進行學與練。一般來說,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問、討論、歸納、練習,可用于新授課,質疑、探索、小結、練習,可用于探究課。
四、“自主合作”教學模式中學案的反饋
1.課前反饋
教師在編寫學案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和認知水平,將難易不一的內容處理成階梯性的、符合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大綱、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了解學情,研究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設計的學案有較強的針對性。并且教師在課前收回學案進行批閱,及時從學生的反饋中發現問題并加以正確引導。
2.課上反饋
教師在課堂上將一些“含有謬誤或創新意識”的反饋信息作為實例或反例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全班學生共同討論;也可以把學生表述不很清晰的想法進行重組,歸納成討論的主題;還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用圖展示出來供全班討論。
3.課后反饋
對學生課上所學知識的評價過程,教師應認真批閱每位學生的練習反饋,對其中存在的個別問題個別輔導解決;對屬于共性的問題則在下一節課集體講解,真正做到一步一個腳印。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
五、“自主合作”教學模式實施中的收獲與問題
1.收獲
(1)提高了教學效率。
(2)教師對課堂的控制減少,學生的主體性增強。
(3)教師終身學習的意識增強。
2.問題
(1)“學案導學”目標的確定,有時難以把握,如何落實課標要求?將課標要求具體化?
(2)如何引導學生注重學案中的學法指導,充分利用學案進行學習?
(3)不同課型學案的下發時機怎樣把握?
(4)學案如何體現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學習方法?學案中的研討、探究問題如何組織學生進行高效的小組交流?
總之,學案導學必須將教與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變傳統的講授式的“要我學”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式的“我要學”。“學案導學”的研究前景還很廣闊,我校教師將會用更加認真細致的態度去挖掘出“學案導學”的巨大潛力,使“學案導學”適應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李志紅.初中英語自主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201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