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良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種知識的積累過程。因此,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大多數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大量的基礎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從未考慮過學生的學習感受。這種教學方法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對于教學方法的關注程度也不夠,導致教師講授的知識很多,但學生學到的很少,教學效率不高。
關鍵詞:教學方法;少教多學;效率
目前,我國的初中語文教學開始強調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而實現為學生減負的目的。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出現了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要求非常高,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使學生既能夠減少學習負擔,同時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少教多學的重要意義
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在這種教學方法中,少教并不是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講述的內容少,而是指教師講授的內容要足夠精簡,且教授較為有效,然后將剩余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來發揮,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多學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拿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法能夠增強學生思考問題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師生的互動學習,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這種教學方法是從學生的觀點出發,教師對其輔助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學習的作用和為什么學習等。
二、實現少教多學的途徑
1.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設計教學環節
通過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將教師的課堂講述內容進行一定的束縛,防止教師的講述過于隨意,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還能使學生了解課堂上講述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學習等。在進行《三峽》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設置兩個目標:首先是讓學生自己掌握文章中每句話的含義;然后通過自身的理解想象三峽的美麗風光。這時,學生可以通過查找資料等更好地掌握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中字句的含義,同時也為第二個目標的完成贏得了充足時間。然后,教師通過一些圖片為學生展示三峽的壯麗風光,使學生通過畫面的感知,更好地了解文章中的一些經典語句。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合理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是少教多學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只有通過各種合理的問題,才能使學生逐漸深入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避免了教師單調講述、學生無所事事的尷尬局面。在講述《愛蓮說》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幫助學生疏通整篇文章的含義,然后設置幾個問題:首先《愛蓮說》的出處和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跡等,然后使學生自己在文章中尋找能夠表現愛蓮的語句,通過自身的理解概括蓮花具有的品質等,最后讓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討論,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教學方法能夠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
3.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
在少教多學這種教學方法中,教學內容不再僅僅強調其數量的多少,而是需要能夠凸顯其同生活的聯系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因此,對于教學中學生能夠通過自身思考而得到的答案,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探索,并給予其一定的啟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對于其中無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但是比較重要的內容,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整合,尋找其中的亮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在進行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時,其中第五單元的文章有幾篇內容涉及探索太空和求生等,這些文章的共同點便是探險性的文章,在對其進行講述時,教師可挑選其中的一篇進行詳細講解,然后讓學生通過對比,對剩下的文章進行自主學習,由教師對其進行最后的總結。這樣就能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同時帶著問題進行學習,能夠增強閱讀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精簡,使課堂的教學語言足夠精煉,便于學生接受。
總而言之,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主動學習性,同時,教師的輔助作用使課堂的教學效率更高。通過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努力,構建一種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此外,語文教學是學生進行其他學習的基礎,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給予其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楊鵬飛.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創建“學得課堂”生態:以《為學》為例談初中語文“學得課堂”的實現[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4(5):8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