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琳
摘 要:提倡在音樂課堂中增設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的教學方式是緊密圍繞2001年國家基礎教育改革的綱要和核心思想而開展的具有很強的實踐價值的教學手段,同時也是相對有效的教材輔助教學方法。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學校音樂課堂教學中的角色轉換對于實施中小學音樂教學及藝術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也是緊緊抓住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脈搏,圍繞培養教育目標所進行課程改革的一個側面的體現。通過各種聲樂表演形式的實踐,采用多種手段,最大程度地喚醒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多聲部音樂作品;表演形式;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多樣化
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在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是由課程本身的性質特點所決定的,具有如下幾方面基本特點:
1.實踐性
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緊密相聯。在教學方法上把實踐性放在了第一位,給學生舞臺、給學生機會,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學生對音樂的想象,展示對美的追求,展示對生活的熱愛,毫不限制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最大可能地喚起學生的潛能。
2.多元性
實踐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多種多樣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并不是具體方法,而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所采用的一切相關聯活動方式。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學方法的綜合體,是體驗、實踐、感受、欣賞、探索、發展、講授一系列方法的綜合運用。
3.整體性
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教學方法體系。語言、感知、體驗、欣賞、引導、實踐等形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緊密結合的,而不是按照一定先后順序進行的。
二、教學方式藝術化
1.選擇曲目
剛剛接觸這種課堂形式的學生都會無從釋手。傳統教學都是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安排好固定的教學內容。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的教學內容是基于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與本學科教學目標要求,在教學內容上圍繞教學目標,但是教學演唱表演內容不固定,這也是本學科的特色之一。也就是不限制學生演唱曲目與表演形式,讓學生自己選擇演唱曲目,然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表現得比較弱,教師給予參考意見,教師的指引起到了導向的作用。
選擇曲目時,首先曲目難易程度的選擇很重要。初期要選擇一些大家熟悉的歌曲(以二聲部為主),輕松的感覺有助于演唱和表演,能夠增強演唱者信心。選擇教材上的典型二聲部女聲小合唱或者是男聲小合唱曲目,如,女聲小合唱《乘著歌聲的翅膀》《美麗的夢神》《雨花石》等。男聲小合唱《西風的話》《長城謠》《美麗的梭羅河》《大海啊故鄉》等。教材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教材之外的曲目選擇也是重要的內容,在選擇上涉及范圍很廣,內容也很豐富。那么選擇怎樣的曲目適合多聲部演唱與表演?
由于社會藝術文化與大眾傳媒的發展,流行音樂受到當代大眾的喜愛,成為主流音樂之一,尤其是“80后”的一代人,流行音樂對他們的音樂審美有著很深的影響。對流行音樂曲目的選擇,(1)要注意歌曲內容。也就是說,內容要積極向上,符合時代主流和學生年齡特征。(2)歌曲音域一定要適合多聲部演唱,切忌音區過低或者是高音區在換聲點,那么一定要移調,調整到適合演唱的音區。(3)切忌齊唱。通俗歌曲很少有現成的多聲部曲譜,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和聲知識,對其進行編配。參考曲目:《外婆的澎湖灣》《童年》《踏浪》《我的中國心》等等。
經典的童聲合唱及卡通插曲也可以翻唱,通過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生進行演繹,會有獨特的效果。這些曲目的演繹,也是一種實踐經驗的積累,這些曲目對學生今后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參考曲目:《鈴兒響叮當》《讓我們蕩起雙槳》《小鳥、小鳥》《歌聲與微笑》等等。
2.組織排練
一名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多數要從事與音樂教育相關的工作。無論是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工作,還是從事校外音樂教育工作,在實際的工作中如何學以致用組織排練多聲部聲樂作品,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
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在課堂上本身的藝術實踐性對排練教師的綜合素質有著全面的要求,教師在一系列的排練活動中要認真準備排練工作,對所要表演的曲目要做詳細的演唱表演設計,在曲目的曲式結構、音樂風格、音樂特點要有準確的把握,對演唱歌曲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做好排練的計劃方案,減少排練時的隨意性和即興性,集體節目的排練一定要有嚴格的紀律保證,才能達到預期的排練效果。
本文以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為指導思想,力圖通過對“多聲部聲樂作品表演形式教學方法的探究,構建完整的學科教學體系,在教學實踐中更好地解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缺少基礎音樂教育工作綜合能力的問題,尤其是不能勝任除課堂教學以外的第二課堂藝術實踐活動的組織與編排的問題,為學生的學習和今后工作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在最大程度上促進音樂教育專業更優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謝嘉幸.走進音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馮克誠,舒達.素質教育模式與評估督導使用全書[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