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椿 周禮紅 袁冰
[摘要] 市民社會治理的路徑是從參與政治起始走向社會自主管理。要以法制化為前提,以市民政治素質提高為基礎,建立社會市民組織單位,實現市民社會的良性治理。在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為市民社會與政府治理提供動力。
[關鍵詞] 城市治理 治理創新 市民社會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3-0020-03
[作者簡介] 劉椿(1970 —),江蘇南京人,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學;周禮紅(1975 —),河南南陽人,深圳市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文化學;袁冰(1984—),河南平頂山人,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
成熟穩定的市民社會是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由傳統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治理轉型的基礎。市民社會以身份和權利平等,社會行為法制化和資源分配公平化的制度代替舊時代城市人群不平等的等級制度的現代社會,構成了城市治理的基礎。
一
(一)市民社會與城市治理的關系
市民社會的城市治理是政府與市民以法治化為前提,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有秩序地實現社會良性運轉。
市民政治地位平等化。城市人群傳統等級制度轉換為市民社會,意味著市民社會成員政治、經濟地位的平等,其形成過程就是等級制度演化為權利平等的制度。市民社會的形成和平等化特征,為市民從傳統城市治理模式中的接受者成為城市治理體系的參與者和共同治理者,與政府和其他組織一道構成了城市治理的基礎。
市民意識與行為法制化 。市民社會的特征是法制化和規則化,社會成員擺脫了政府的附屬物地位,行為不再受政治力量的控制而成為自由的市民。在市民社會中實現了社會利益多樣化,社會結構多元化,社會治理制度化,社會行為法制化,社會成員實現普遍的身份平等并恪守公認的行為準則。
資源分配公平化。城市治理的前提在于政府治理現代化,即政府為市民社會的發展讓渡出生存空間,市民社會的發展又推動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深入,同時對政府行政進行有效的監督①。市民社會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社會階層需求,目的在于填補政府的“公益真空”和資源分配偏差,以助于實現整個社會資源分配公平。
城市治理新型化。市民社會存在的方式以眾多介于國家和社會之間,由市民自愿組成的組織,目的在于不同市民階層實現自身利益和參與公共事務。市民社會中各種社會組織是介于國家與個人之間的緩沖地帶,并且成為連接市民與政府的橋梁,因此可以通過自愿結合而形成不同的利益團體以追求社會的平等和利益均衡。
(二)城市治理的路徑
今天市民社會生活的自主性增強,政治參與的形式也在不斷增加。隨著人們民主法治意識的不斷增強,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利益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城市治理的路徑由市民政治參與逐步過渡為社會自主管理為主的城市治理模式。因此,城市治理的基本路徑就在日益復雜化的城市治理中,以法制化、制度化為基礎開展治理,同時保障、引導、激勵市民有序地以組織的形式參與社會生活和社會事務自治。
二
(一)傳統政治文化影響制約城市治理
在城市治理與市民社會關系中,政府與市民社會在運作機制上相互獨立,功能上彼此協作、相互補充,職責上互相監督。從宏觀層面看,這種互動關系表現為政府的治理創新為市民社會的產生與發展提供外部環境;而市民社會的發育程度和市民的基本素養也構成了城市能否實現良性治理的基礎。從微觀層面看,這種互動關系表現為政府對市民社會的培育支持、規范管理、評估監督,市民社會則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和社會公共事務。二者在各自的層面和角度行使職權,擔負責任,相互促進和發揮作用,從而實現城市治理的良性互動。在雙方的互動關系中,政府與市民社會間從“零和博弈”到“整合博弈”,最終實現雙方的共存共贏。實踐證明,全能政府城市治理模式和方式并不適應市民社會發展的需求。目前市民主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深度和廣度不高的現實,顯現了市民社會發育的低成熟度,可以看出我國城市治理與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與模式建設存在諸多問題。
傳統政治意識的影響。傳統的儒家政治文化重禮治而輕法制,重權威而輕民主,導致社會治理的決策模式是典型的權力和精英決策,執行程序和評價主要取決于權力精英的意志。這種影響的結果是城市行政決策和管理者與市民之間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溝通,市民自身的政治素質和能力也存在局限,沒有介入社會管理的機會。
傳統社會治理模式的影響。政府與市民雙方地位不平等,社會成員的極少參與公共事務,缺乏對政府行為進行有效監督,同時現代社會公共事務日益呈現出復雜化、專業化和高度的信息流動等特點,政府有可能因此產生公共政策制定失誤,執行乏力。
現有城市治理模式與市民社會發展的差距。社會轉型時期,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各種矛盾和利益沖突加劇;“全能政府”城市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市民社會利益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需求。
(二)市民參與意識和能力不足
市民政治參與意識薄弱。雖然我國正積極通過推進教育的大眾化,城市閱讀來提高國民的素質,但從總體上來說,市民難以適應和參與現代公共政策制定與執行,市民的政治素質與文化意識在很大程度上仍需進一步提高。
市民政治參與能力弱。各階層掌握的政治、社會、經濟資源以及自身的組織化程度和文化認知水平的不同,使他們參與社會治理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市民政治參與能力低下。
(三)市民缺乏對社會組織的歸屬與認同
市民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中,缺乏對社會公共事務和集體利益的相關爭取。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放任集體和社會利益的喪失,其本質就是缺乏集體和自身利益的平衡意識。
從總體上看,伴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民主程度的提高,市民參與政策制定也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從而推動了人民民主權利的發展,推進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促進了城市治理現代化。但是,在市民社會參與與組織化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
三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于社會矛盾凸顯期,各項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面對社會的多元化,能否合理整合和正確引導市民社會的各利益主體,并有效處理各種公共問題決定著地方政府城市治理能力的水平。
(一)以法治化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以法治化為導向實現城市治理創新。要在法制化的基礎上,構建城市治理創新體系,建設、健全市民社會的各項制度和體系。實現城市治理的全民參與態勢,平衡權利與義務,正確處理政府依法行政與市民參與的關系,同時建立合法、便利的市民利益訴求和解決渠道,實現公共政策中不同利益群體的均衡,化解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建立社會穩定和市民利益保障的有機機制,最終實現城市治理創新。
完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探索城市治理法治化模式。政府運用法律的手段,實現行政和權力行使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將城市治理活動納入法治化的軌道,以有效達成城市良性治理的社會公共管理目標。逐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讓城市治理的具體事業有法可依,讓市民在要求公共服務時有據可循,同時能夠通過正當的程序公平地獲得公共服務。政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的范圍、程序、方式、監管和評估等都必須納入法治的軌道。在城市治理法治化的進程中把握好正確的政治和文化價值取向,處理好政治與城市治理創新的關系。探索形成社會公眾參與決策、社區居民參與管理協調互動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法治模式。通過社會組織法治化的路徑,在契合當前社會管理創新的理念和社會情勢現實基礎上,建立社會組織與政府協同的綜合城市治理體系。
(二)加快拓展市民社會參與路徑
在依法行政的法制化基礎上,調整傳統運動式的社會動員思維和模式,強化市民公共事務的意識,提升市民參與能力,構建和諧、開放、透明、民主的社會環境,讓市民與政府合作、協商,積極主動地參與城市治理。在城市治理創新中,建設市民的規則意識,提高市民公共意識和質素,提升市民參政的素質與能力。
(三)培育和規范市民社會組織
政府應認真履行社會治理職責,規范社會組織本身的運作,與社會組織一起共同管理社會事務,為市民社會的自治提供制度環境。面對社會組織的現狀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和現實,采取國際通用的模式及分類管理方法。在法制化的基礎上,政府基本不介入社會組織的具體事務,而是采用合適的法律法規監管,而各個不同的市民社會組織則是相互協商、合作以優化社會公共事務,并且使各個社會階層的利益均衡與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城市治理體系的構建是體量巨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的各項制度、法律法規和部門的整體規劃,只有發揮整體效應才能實現城市的治理創新和治理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文曉明,王立新.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運行機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04. 87.
[2] 賀立平.讓渡空間與拓展空間—政府職能轉變中的半官方社團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61.
[3] 鄭杭生等.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中的理論深化與實踐創新[J].社會主義研究,2013(3).
[4] 徐勇.現代化進程的節點與政治轉型[J].探索與爭鳴,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