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境經濟合作區是我國沿邊民族地區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模式。位于桂越邊域的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具有多民族聚居和“一區跨兩國”等特征。合作區輻射多重次區域合作,弱化沿邊民族地區的“邊境效應”并創造貿易機遇,推動了民族特色產業的集聚和沿邊民族地區的城鎮化進程。應充分利用區域合作機制和平臺,加強建設規劃對接,創新機制以推動經濟區發展。
[關鍵詞] 沿邊開放 憑祥—同登 跨境經濟合作區
[中圖分類號] F127.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5)03-0052-04
[基金項目] 2015年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下金融生態與跨境金融創新研究”(項目編號:KY2015YB300);國家第六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國際經濟與貿易”(項目編號:TS12389);梧州學院重點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3B007)。
[作者簡介] 詹小穎(1978 — ),湖北黃岡人,梧州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金融經濟和國際經濟合作。
跨境經濟合作區(Cross Border Economic Cooperation Zone)作為一種外向型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區,是我國在新時期實施沿邊開放政策創新的一種新模式,成為我國沿邊省域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試驗田”。位于桂越邊域的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是在CAFTA、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以及中越“兩廊一圈”三大國際性區域合作框架下,我國西部沿邊民族地區國際經濟合作與對外開放的探索與實踐,對深入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參與多層次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
桂越邊域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的特征主要有:
(一)多民族聚居,突破地緣經濟邊界
桂越邊域是廣西和越南邊境多個民族的聚居地。廣西邊境地區聚居著漢族、壯族、侗族、瑤族、苗族、京族、回族等7個民族。越南邊境地區則聚居著岱依族、華族、赫蒙族、傣族、儂族、高棉族、芒族,并有岱依族、拉祜族、哈尼族、儂族、苗族、景頗族、泰族、瑤族和布依族等9個民族是與廣西跨境而居的民族。多個民族的聚居和同一民族的跨境而居,使得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因民族文化淵源而使得地緣經濟聯系緊密,合作區以“一區跨兩國”的跨境次區域合作形式,促進生產要素的集聚和邊境城市發展,突破了政治和經濟地緣邊界限制。
(二)緣起邊境貿易,向區域經濟合作層次發展
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是沿邊開放與桂越經貿合作發展的高層次形式,緣起自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桂越邊境貿易發展,經歷了“邊民互市貿易區→邊境經濟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①的發展路徑與“邊境→跨境”的空間動態演化過程,由單一的邊境貿易向更高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在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規劃中,將其首要功能定位為自由貿易區,并整合浦寨、弄懷等邊民互市貿易點,建成面積為2.73平方公里的自由貿易區,對原產于中國和越南兩國的貨物實行統一貿易標準和自由貿易政策,兩國貨物可自由進入合作區,從而規避了各種非關稅壁壘,并免征關稅和其它交易環節稅,凸顯了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與貿易發展密切關聯。
(三)依托邊境口岸,輻射范圍成“弓矢態勢”
憑祥口岸是我國國家級對外開放的7對陸地邊境口岸之一,具有顯著的國際通道口岸特性和區域帶動性,不僅是廣西和我國西南重要的邊境貿易口岸,也是我國通達東盟國家的“西南門戶”。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將依托憑祥口岸優勢與國際通道優勢,以憑祥口岸為“箭頭”,以桂越邊域范圍的口岸帶為“弓背”,向廣西區內、我國國內及東盟國家企業提供口岸貨物的運輸、交接、出口、進口等物流服務和邊境市場信息與機會,發揮出口岸物流的中轉站功能,成為桂越邊域跨境資源要素的集聚地和整合平臺,支撐和帶動桂越邊域的貿易、商貿物流、出口加工的發展,從而形成一張“弓弦網絡”,使得整個跨境經濟合作區的輻射范圍呈“弓矢態勢”。
(四)封閉管理和“一區跨兩國”的開放統一體
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面積共17平方公里,由廣西憑祥與越南諒山在交界處各劃出8.5平方公里組成,并通過構建跨境制度安排和特定的組織結構,在各自劃定的8.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實行封閉管理。同時,憑祥和同登雙方就合作區的建設進程、項目開發、信息溝通與協調機制等問題上采取定期協商的管理模式。享有WTO規則賦予的邊境貿易優惠稅收政策及中越對邊貿的多重疊加的優惠政策。因此,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是一個具有“一區跨兩國、封閉管理和協調運作”特點的封閉性和開放性并存的統一體 。
二
桂越邊域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探索的效應主要是:
(一)輻射多重次區域合作
跨境經濟合作區為合作雙邊國家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并通過輻射效應促進周邊不同層次區域內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對于桂越邊域的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而言,這種輻射效應由于廣西特殊的國際大通道的地理優勢,較為突出地表現為促進多層次的次區域合作效應。首先,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項目已被納入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GMS)計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已經將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列入GMS范圍。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實踐與探索將以示范區的形式一步推動廣西與GMS成員國之間在貿易投資、跨境旅游、農業開發等領域的密切合作。其次,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對關聯區域產生輻射效應。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是“兩廊一圈”與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的核心區域,對推進南寧-新加坡經濟走廊建設發揮著承上啟下、左右連通的樞紐作用,是中國與東盟“一軸兩翼”區域合作的核心地帶,并輻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珠江三角洲和泛北部灣沿海的區域合作。
(二)弱化民族邊境地區的屏蔽效應,最小化“邊境效應”
新經濟地理學認為,邊境地區由于政治地理界限而對跨界經濟行為產生了屏蔽效應,導致信息、物質、生產要素無法實現跨界自由流動,限制了資源在邊境地區的優化配置,人為切斷了雙方的經濟聯系,這種效應稱為“邊境效應”。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跨境經濟合作區在兩國邊界劃定特定的區域范圍,運用政府政策等外力因素促使生產要素的集聚與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生產效率,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作為最小化邊境效應的最優形式,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向桂越邊域的集聚,弱化邊境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屏蔽效應,克服了西部民族邊境地區由于邊界極化效應而導致發展緩慢的消極影響,并能刺激多極、多點的正向效應溢出,提升對外開放度、促進邊境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為沿邊民族地區邊境貿易創造新機遇
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使得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貿易獲得較大程度的開放與開發,改變了桂越邊域原來單一、小規模與零散的邊境貿易結構。在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貿易方式下,廣西與越南及東盟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成為最大的貿易份額,貿易需求的擴大拉動生產規模的擴張和邊際生產成本的下降,增強了貿易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對廣西與東盟國家而言,跨境經濟合作區通過消除關稅等有形貿易壁壘,在生產要素自由流動與配置、逐漸拓展的貿易發展空間等共同機遇下,將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實施優惠的貿易政策擴大邊境貿易、一般貿易和轉口貿易規模,獲得合作區內外更大規模的市場需求機會,共享新的貿易機遇。另外,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還具有出口加工和保稅倉庫功能,將建設成為集邊境貿易、出口加工和保稅倉庫為一體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四)促進外向型民族特色產業的集聚
從廣西與東盟國家貿易和投資的發展趨勢來看,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將促進三類民族特色產業的集聚。(1)特色農業。以甘蔗為例,廣西憑祥、東興、龍邦等邊境城市有著豐富的甘蔗種植資源和技術,而越南邊境縣市雖然具有甘蔗種植資源,但種植技術相對薄弱,雙方可以在桂越邊域建立跨境生產、加工與銷售合作機制,實現農業外向合作一體化經營模式。(2)貿易加工業。廣西工業具備一定的基礎,在憑祥、東興,化工、醫藥制造、采礦加工、紡織等輕工業上具有明顯優勢。因此,廣西可充分利用技術優勢與東盟國家的資源、市場優勢,重點發展化工、電子、機械制造、制藥、紡織服裝加工、橡膠加工、家電、資源開采與深加工等行業,實現優勢互補。(3)跨境旅游業。廣西的旅游資源富集,旅游業是廣西重點發展的產業和增長極點。廣西與東盟國家在開拓國際旅游市場、交換旅游客源、吸引第三國客源等領域具有極大的合作空間。2011年,廣西東興舉辦了首屆“廣西東興—越南芒街旅游合作與發展”論壇,為共同發展跨境旅游服務進行了先行制度實驗,為沿邊城市旅游業的發展拓展了可觀的海外市場。
(五)共享貿易、投資優惠政策
桂越邊域的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對廣西、中國和東盟國家的企業產生投資刺激效應,企業可以在更優惠與便捷的條件下獲得投資機會與更廣闊的貿易市場。(1)在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企業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原材料進行深加工的制成品增值40%以上,可獲得越南制CAFTA原產地證,對中國其它區域與市場的出口既能享受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零關稅政策,也能獲得老東盟國家給予越南等新東盟國家單方面的貿易政策優惠。(2)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內的投資企業可享受越南及東盟與其它國家簽訂的相關貿易優惠協定,享受其它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優惠政策。(3)投資企業可以享受發達國家給予東盟國家的普惠制。以東盟國家為原產地,可以規避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反傾銷、反補貼、特保案等貿易壁壘,從而為跨境經濟合作區內企業開拓發達國家市場,擴大投資企業的出口規模。
伴隨著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推進,合作區的投資環境也將逐步完善與優化,入區投資的企業將會在更加便利化的投資環境中,實現對廣闊區域范圍的資源整合、市場開拓,加上跨境經濟合作區多重優惠政策為投資企業降低投資成本與投資風險、增強投資盈利預期,并最終促進廣西以及我國其它省市、東盟國家企業對經濟區的投資規模擴大效應。
(六)推動沿邊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城市化進程
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基于自由貿易、口岸物流、跨境投資等經濟功能,成為一個復雜的資源要素集聚的平臺,推動了廣西與越南、東盟國家邊境地區經濟集聚效應的形成。跨境經濟合作區的聚集效應使廣西沿邊地區扮演著區域流通中心、經濟中心、服務管理中心、人力資源集聚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的角色,這些角色與功能是復雜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綜合現象,具有鮮明的社會積累特征,從而促進了桂越邊域民族地區的城鎮化和城市化進程。
三
進一步推進桂越邊域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區域合作機制和平臺
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的發展應充分利用CAFTA、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等具有影響力的次區域合作機制,因地制宜,積極對接,充分發揮出以口岸為依托的窗口作用和我國“西南門戶”的通道優勢,積極向外拓展與推廣。把握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西部博覽會等國際大型會展平臺機遇,積極參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另外,2013年11月,國家實施廣西、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滇桂沿邊金改的初衷是通過整合西南邊陲民族地區的金融資源,推動沿邊跨境金融創新與對外金融開放。因此,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應抓住滇桂沿邊金融綜合改革所蘊含發展跨境投融資的豐富的政策機遇,著眼于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可持續與共同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與廣西邊境民族地區的“興邊富民”。
(二)統籌協調,加強雙方的建設規劃對接
第一,加強雙方的規劃對接。在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過程中,加快推進憑祥政府與同登政府之間的協作機制與聯合工作機制的形成,在關鍵項目建設上實現雙方溝通與協調的常規化。第二,加快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共建共享。交通運輸、口岸配套、市場設施、水電倉儲、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是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功能發揮最重要的載體,影響著跨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形態,是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首要內容。憑祥與同登雙方應重點規劃與落實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與對接,實現雙邊共享便捷的基礎設施,為跨境經濟合作區的順利建成和生產要素的集聚提供基礎的物質保障。第三,要統籌協調好跨境經濟合作區與桂越邊域的邊民互市點、口岸經濟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有機結合,統籌協調建設進程,重點推進。
(三)創新體制機制,爭取配套政策支持
憑祥是我國最早實施沿邊對外開放改革的試點城市,也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邊境口岸城市,因此,應結合廣西區情和憑祥的對外開放情況,爭取國家對位于桂越邊域的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合作區更多的配套政策支持,在特色產業培育、財稅金融、項目開發、人才支持等領域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和深化沿邊開放政策。同時,廣西政府應發揮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區作為我西南沿邊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試驗田”政策,進行沿邊開放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憑祥—同登跨境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切實提升沿邊民族地區的開放水平、分享國家對外開放的紅利。
[參考文獻]
[1] 雷小華.中國東盟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研究[J].亞太經濟,2013(5):112-117.
[2] 李光輝.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背景、意義與構想[J].國際經濟合作,2009(4):4-48.
[3] 馬博.中國跨境經濟合作區發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4):117-121.
[4] 馮革群,丁四保.邊境區合作理論的地理學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3):53-57.
[5] 佘伯明.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的實踐與展望[J].東南亞縱橫,2011(5):65-68.
[6] 黃江.對建設我國陸地周邊鄰國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幾點思考[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35-140.
[7] 張麗君,吳凡.民族區沿邊開放效果及政策研究——以云南省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1):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