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主要以校園文化建設為特色,本文側重于課堂教學的過程特色,構建“四真”課堂體現校本化,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校本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32-01
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一項理論創新活動,又是一項實踐教育活動。從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和黨的建設全過程。”再次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深化民族文化認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凝聚力,提升民族自信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環節,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各方面,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校園文化思潮的整合力和引領力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條必然路徑選擇。而我們的經驗是致力于在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體現校本化特色。
一、以專題教學為載體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高職高專根據“05”方案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形勢與政策》三門必修課程已經內在地包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科學內涵。如何把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深入淺出為具體形象的被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直觀思維,就是把教材體系轉變為教學體系的過程。為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理論引導作用,我們采用了專題教學的方式:首先,深入研究教材體系,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理出若干主體鮮明的專題,比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專題”、“時事辯論專題”“社會實踐調研專題”、“榜樣人物評議專題”等等。并結合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傾向性,及時關注社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用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論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判斷。專題教學(專題內容的確定必須通過集體備課)是由不同學科背景,曾從事相關課程教學的教師分擔不同專題的教學,共同完成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這樣的方式,既可作為目前教師邊教學邊調整和補充知識結構的過渡形式,又為教師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提供了平臺。其次,專題教學在教學內容上突出一個“新”字。教學內容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比如,利用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教育。通過學習評議林業戰線上的榜樣人物楊善洲同志的先進事跡進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愛國主義的教育。由于貼進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社會實際,從而更容易激發高職生投身社會、報效祖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熱情。第三,專題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一個“活”字,根據不同的專題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更多地采用情景體驗式,討論式等互動教學方法。在增強時代性,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上下工夫,創新教材體系,注重課堂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僅突出了“兩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理論引導作用,而且也充分考慮到了班級授課制的現實基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題式教學中是在兩者基礎上以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目的的創新。
二、以構建四求課堂為主線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路徑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四真”教育?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努力提高該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一直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和方向,我們在實踐中構建了“四求”課堂:
第一,“求知”課堂: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來教師充當知識傳播者、理論灌輸者的角色使課堂失去了對學生的應有“魅力”。由于現代科學技術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遠遠多于教師,因此,傳統的師道尊嚴——一桶水與半桶水的邏輯面臨新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教師不僅要提高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素養,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而且要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質、學識學風上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教師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的載體無法取代的,從而回歸課堂、崇尚課堂。俗話說:“經師易遇,人師難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既要善于做傳授知識的經師,更要善于做育人樹人的人師,這樣才能煥發課堂教學的應有“魅力”把枯燥無味的課堂變成學生樂于“求知”的課堂。當學生回歸課堂,有了求知的欲望時。我們就真正找到了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賴以落地 生根和發芽的土壤。
第二,“求真”課堂:結合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權威的特點,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贏得學生的認同,必須要有“質疑——澄清——認同”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內容,要博覽群書,擴展知識的廣博度,能從歷史的高度、人文的廣度去俯視教學內容,能針對教學內容提供各種異同的觀點、理論、制度等等,讓學生在質疑中產生沖突,在沖突中進行比較,逐步澄清疑難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才能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真正被學生所認可,才能達到理論塑造人的目的。
第三,“求實”課堂:我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人為本,把學生的成長、成才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以高職學生喜歡不喜歡、滿意不滿意、接受不接受作為評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依據。為配合完全學分制的改革,實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掛牌上課,學生自愿選擇教師,這時教師就把壓力變為動力,在學習上千方百計抓住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釋疑解惑;在思想上,生活中千方百計為學生排憂解難。同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改變成學生真正滿意的課堂。當教育者力所能及地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困難時,這種教學其實也就超越了教學本身,它傳遞著人文關懷的迅息,去感染和影響著一個又一個的學生,其實是塑造心靈的一項工程。
第四,“求和”課堂:在貫徹教材和課程大綱要求的基礎上,以情緒、效率、紀律和認同為特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構建和諧課堂。加強師生溝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相長,以教風帶動學風,以學風進校風建設。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求和”課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環節,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各方面的第一個切入點,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校園文化思潮的整合力和引領力。
作者簡介:
那鳳蓮(1969年7月-),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副教授,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