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爾·康巴爾
【摘要】本文論述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基本特點及其形成的原因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常犯錯誤的原因及最重要的原因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 學習 漢語 特點 錯誤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65-02
在我們談少數民族學生學漢語時犯錯誤的原因之前了解一下少數民族學生學漢語的基本特點,這樣對我們找常犯錯誤的原因有很大的幫助。
本人結合實際根據多年的漢語教學經驗來分析,現在的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漢語這一重要基礎學科上情況如何,有何特點呢?我認為有以下三種特點。
一、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基本特點
第一,所屬民族語言和文字獨特的語音特征、語匯結構和語法規則的影響。在學習漢語上,他們的口語表現和交際能力參差不齊,大都發音不準,四聲不分,甚至穿插著所屬民族語和本地區漢語方言的口音;書面語言(作文)表現能力普遍低下,甚至把所屬民族語和本地區漢語方言的語法和習慣帶入,使不符合漢語語法和習慣的錯字別字以及語序顛倒,用詞不當、邏輯混亂等現象極其普遍;在分析問題、理解知識和獵獲信息時又常常出現偏差、歪曲和誤解。
第二,小學階段不好甚至不合格的漢語教育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地區,一部分小學教師采用雙語教學,使學生漢語程度稍好一些,但漢語拼音基礎較差;個別邊遠山區小學由于特殊的語言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教師只能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民族語進行教學,使學生形成定式語言和思維習慣。進入中學以后,就對學習感到不適應,稍為遇到困難,或者跟不上學習進度,就易于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產生厭學情緒,以及依賴、逆反、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等自暴自棄的心理,甚至不得不中途輟學。
第三,由于材料欠缺,從小就閱讀量小,更不閱讀有關的參考書課外書,信息閉塞,視野狹窄,知識貧乏,理解能力較低,加上心理抑制、消極的習慣性思維定勢的影響,使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由好奇、感興趣到基本不感興趣,到最后失望。有的學生成績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不在自己身上尋找原因,反而盲目的責怪學習環境學習條件不好,責怪老師不會教書育人,對老師敬而遠之,喪失學習漢語的興趣:有的學生甚至不能正常堅持上課,聽講和做作業,甚至全然缺乏“上課,聽講和做作業”的概念。
二、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時常犯錯誤的原因
第一,少數民族地區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孩子身心成長的搖籃和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是教育孩子時間最長的教師。一個人從呱呱墜地起,就耳濡目染的受著家庭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狀況,父母的個性、觀念、理想、職業、教育方式與方法等有意無意的影響,而漸漸形成了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經濟觀點、道德律法觀念、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日常生活習慣等等。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
第二,少數民族母語和漢語及其普通話之間的轉換,以及雙語之間相互溝通與交流障礙的原因。在學習漢語文及其普通話,學習以漢語文為主要載體與媒體的各種文化知識時,少數民族學生的習慣性思維過程,往往是先將以漢語為主要載體與媒體的各種文化知識心譯為母語或者本地區漢語的方言土語加以理解,再用帶著母語或本地區漢語的方言土語固有的律性和模式將這些知識重新排列與組合,最后將母語或本地區漢語的方言土語心譯為漢語文及其普通話。但是在母語和第二語言——漢語文及其普通話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的關系,當兩種語言之間產生不和諧,不對應,無法直譯時,就可能會產生轉換的錯誤了。例如漢語中“你吃飯了嗎”,云南彝語往往說成“飯你吃了嗎(倒裝句)”,漢語中“你愛我嗎”,云南彝語則說成“你我愛嗎”;又例如“挑水”一詞,在云南阿細支系彝語中讀為“yawei”,直譯即為“水挑”;若依漢語“挑水”的語序直譯為“weiya”,在阿細支系彝語中就成了“豬食水”了。總之,許多句子在少數民族中學生的母語中還是合乎規范的,但是到了漢語尤其是普通話中,尤其在書面語言上就要出現錯誤了。
第三,少數民族學生自身素質(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少數民族學生大多由于年齡較小,意志薄弱,倫理、道德、法律等的認識也很模糊,是非辨別能力較差,缺乏足夠的自制力,易受情感遷移的影響,易為某種誘因直接引誘,學習動機不穩定,學習興趣不持久,無自信心,而產生不正確的思想、欲望與行為,甚至使他們的思想、欲望與行為偏離正確的方向與軌道,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性、惰性較大的特點。
第四,少數民族學生對學漢語的興趣不夠,這就是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學漢語時常犯錯誤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對找少數民族常犯錯誤的原因者來說搞清這個問題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師一定要注重這些方面,各樣的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如何實現這個目的呢?接下來我們談談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提出來的相應的對策。以下六種。
教師應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
1.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個秘訣,尊重,贊許和鼓勵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手段。在教學中教師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信,要注意自己課堂漢語的使用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潛力,對于學生的回答肯定時適當加以贊揚和鼓勵,比如說:“好的,非常好!”
2.培養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老師的品德和威信甚至能決定學生學好一門學科,這就是一種感情遷移的現象。因此通過師生情感達成師生之間的雙方理解十分重要。教師要在課堂里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教師要努力記住學生的名字。
3.聯系現實生活的教學內容。只有學生能用漢語討論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時,他們才能感覺到漢語的有用性,于是,作為老師就應該盡量讓漢語走進他們的生活。教師為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由淺入深的真實情景,如買東西、問路、打電話、看病、應聘、采訪、評論等,借這些情景引導學生使用漢語。這樣讓學生把所學語言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不僅鞏固了教學內容,而且還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
4.開展競賽,調動學習興趣。學生具有很強的進取心和榮譽感,將競爭機制引入漢語課堂教學中來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我們可以將日常口頭操練用語變化成競賽拼讀學詞,來一個拼“單詞大王”競賽,猜謎語大賽,漢語演講比賽等形式,再用積分加以鼓勵,效果會更佳。學生樂于參加課堂上適當的競賽活動,這就調動了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
5.介紹漢語文化。每逢節假日都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把節假日的名稱告訴學生,或簡要講解一些節日的來歷(如:中秋節等等)。這個不僅使學生了解一些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吃飯,穿衣服,婚禮,葬禮,文學,藝術,歷史等等,還能使少數民族學生對文化差異產生興趣。
6.要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注重這方面的知識,具體來說,漢語教學中,靈活的教學方法數不勝數,其中重要的有如下六種:
(1)學生演講。教師可要求在預習新課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一篇與自己生活有關的演講稿,把演講內容和課文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自覺鉆研教材的積極性。
(2)展開想象。教師給學生出課文標題讓學生展開想象,然后可將自己的想象與課文內容結合,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進行表演。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兩至三人,內容可由老師規定某篇課文,代寫論文可自編自演,表演完以后讓看的同學和演講的同學互相即興提問、回答或辯論,這種方法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思維。
(4)介紹背景。學生對陌生事物很有興趣,因此,在教學中給他們介紹故事的文化背景更能使學生產生興趣,同時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余,還能學到課本以外的相關背景知識。
(5)讓學生看漢語電影。教育過程中給學生教漢語歌,讓他們看漢語電影很重要,因為這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快樂而且還能提高他們的聽力,口語水平。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漢語,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
所以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找出學生對漢語不感興趣的原因,還要注重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并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傳授漢語知識。總而言之,語言學習中最活躍的成分是興趣,漢語教學過程也是一樣的。每一位老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探索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這樣才能對提高教學的質量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