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英
一、新課程理念
1.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3.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4.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二、實際情況
我于2002年至今從教十二載,執教初中數學,剛工作就遇上了課改,新課程理念的學習、課堂的實踐、片區的教研、同上一節課、教學反思及各種培訓和學習,讓我對課改有了一點認識:課改勢在必行,盡管會遇到很多問題。我教了6年的初三,接別人的班,學生的基礎大部分很薄弱,學習成績很差,學習數學的興趣缺缺,信心不足,更不用說拔尖。初三的任務相當繁重,既要讓學生掌握好新知識,又要“縫縫補補”以前的知識;既要掌握好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又要在一定程度上拔尖。師生可真的是“壓力山大”啊。這時教師如果沒有充分發揮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想必很多學生要屈服于壓力之下,更不用說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快樂學數學了。
三、解決辦法
基于這樣的理論背景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2008屆開始做了嘗試,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更加積極主動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基礎、拔尖雙勝。
方法大致是:由老師選題(綜合性題),一星期一題,由學生自主完成(也可請老師提示),并在固定的時間由學生向全班同學分析講解。具體做法如下:
1.班級分部:把班級分成若干部分(若共有學生30人,分成5部或6部),分部時要注意按層次較均勻地分,每部選個數學較好的正部長和副部長。平時便以部為單位有意識地讓他們一起學習、討論,有意識地讓學習好的同學指導、幫助學困生。當然,也可大家選定幾個部長,放手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長。
2.老師選題:由老師精心選題(符合新課程內容的題),通常是一些生活中的數學題,歷屆中考壓軸題,這些題比較有權威性、層次分明、綜合性強,符合全班學生的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有所收獲。選題時還應注意在短期之內找同類型題,學生能熟悉到掌握后再選另一類型題。這樣,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就會更加積極主動。
3.一星期一題:教師可以選同類型的幾道題,印刷下來,一題一題裁下發給學生,一星期一題,讓學生貼在數學筆記本上,自己解出來或待學生講解后整理下來。注意:一星期一題就好,讓學生不要有太大的負擔,有較充裕的時間去思考。
4.講解方式:①把這個活動放在數學自習課上進行。
②開始2至3次由老師講解,做示范,突出重點、講清難點(必要時要做教具)、做結構分析,然后寫好表達。如此2~3次,學生便有了參考標準,心中有底。
③接下來放手給學生,一部一部輪流。這星期由一部負責講,主要派誰講,本部自己決定,當然下回輪到該部時換另一個會更好。一部發揮本部力量力求攻下,當然不行的話可向老師尋求提示。講解過程若是不好,或講錯可由二部來,二部不行,換三部來,依次下去。當然,如果每部都不行的話,就無意義了。當然,不能讓學生隨意“不行”,要讓他們認識到這個活動的重要性、嚴肅性及后果。所以舉辦之前就得強調,事實上只要老師強調了,學生爭強好勝的心及面子都不會隨便“不行”。
④讓學生詳細整理好解題,收上來看看,以示重視加監督,這樣效果才能更好,只聽、只想是不行的。
⑤最后,學生講完了,無論講得精彩與否,都應給予肯定和掌聲。老師再發一題給學生。
四、收獲
這個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協助精神,學生的推理、歸納、表達等綜合能力均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我于2008屆開展這個活動,學生56人,其中12個B,44個A,上140分的有20人。可見這個活動的實效性。
五、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1.舉行活動前要充分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這是人人必須做的,不是少數人的活動,這點還要借助本部部長的領導組織好討論,讓大家都參與。
2.舉行前期需要老師步步“關心”,學生習慣后便可完全放手。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