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清蓮
化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學科特性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開放、自主、趣味性強、學習效率高的化學課堂,讓化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學中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一、用教師的魅力打動學生
作為教師,魅力在于教學。有魅力的教師要有良好的師德、淵博的知識,更需要有博大無私的愛心,對學生一視同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對成績好的學生,給他一個充分展示才能的舞臺;對成績差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課堂上有更多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覺得原來我也能行,才能“親其師,信其道”。
二、用學科的魅力感染學生
化學的魅力就是你能摸得著,變化多,現象美;其次,可以通過學習化學,更科學地認識世界;再次,可以創造出自己喜歡的東西;最后,化學的危險性也賦予了她的美麗。
用化學的美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教材中有不少實驗具有美的魅力,可讓學生做實驗自己去體驗。如Na和水反應(浮、熔、游、響、紅);NH3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會變成紅色的噴泉;鋁熱反應的火光四射,猶如鋼花四濺等。這些神奇美妙的化學現象能喚起學生探索化學美的求知欲望。
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只有感覺到學有所用,學習才會有興趣。所以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科學實踐的機會,用學科知識指導實踐,可開展研究性學習,如:廢舊電池的回收處理;牛奶中是否含三聚氰胺的鑒別;用廢舊泡沫自制膠水;參觀當地的污水處理廠;參觀和學習陶瓷制作的工藝流程等。
化學是美,但也有危險。學習“銨鹽和焰色反應”時,節日的煙花爆竹要在指定地點燃放。這涉及哪些化學知識?萌動了學生的好奇心,煙花中的有效化學成分是什么?各種色彩的光芒是怎樣產生的?
三、用生活化的課堂調動學生
1.新課導入生活化
生活化導入資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現象、重大的社會事件、熟知的文學和歷史素材等等。
例如:學習“中和反應”時,為什么人患胃疼吃幾片氫氧化鋁或小蘇打片即可治愈?夏季不小心被蜂蟄一下涂些稀氨水可治痛治癢又怎么解釋?這是學生日常生活中了解的但又不能完全回答的問題,強烈的求知欲望帶領學生進入新課。又如:學習SO2時,教師可以用如何選購本地特產黃花菜導入新課:金燦燦的黃花菜是最好的嗎?也可以播放一段“酸雨的形成和對人類危害”的資料片,從環境保護這一社會熱點問題導入;還可以從SO2氣體泄露造成人員中毒的社會新聞切入等等。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生活中的化學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2.知識探索生活化
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體驗的活動。一位專家說過:“只把知識告訴學生,學生只能記住5%;演示給他看,會記住50%;讓他參與,會明白90%。”所以,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對生活素材進行剖析,反復解釋生活現象,從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例如:在高一化學“Na2CO3和NaHCO3”教學后,可創設情景,提出一些化學問題。(1)早餐的饅頭“發胖”,有許多空隙,為什么?(2)用純堿洗碗,原理是什么?用熱堿水好還是冷的好?(3)若有胃潰瘍的人服用小蘇打好嗎?(4)教室外泡沫滅火器的原理又是什么?
教師模擬了很多真實的生活畫面,并設計了一系列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巧妙將學生帶入生活化課堂,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
3.練習訓練生活化
課堂上給學生一個生活化的試題情境,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到化學是真實存在的。
例如,探究“金屬腐蝕條件”,以往的習題設計是直接入題,如:鐵腐蝕的條件是 (多選):A.水 B.空氣 C.純鐵 D.生鐵 E.酸溶液,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機械記憶,缺少生活經驗的體現。若給試題設置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在家幫媽媽洗鐵鍋時,有時在第二天早上發現鍋底有紅色物質,其可能的原因是 (單選):A.未洗干凈,剩菜與鐵反應 B.殘留洗潔精與鐵反應 C.鐵鍋未擦干而被空氣腐蝕生銹。把知識巧妙地設計為解釋洗鍋遇到的問題,學生備感親切、有趣,會積極地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思考,解決。
4.知識延伸生活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大課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問題,誘導學生對身邊的所見所聞產生聯想。一旦所學的知識被派上用場,學生求知的勁頭會更大。
如學完原電池之后,可以讓學生利用銅片、廢干電池的鋅皮和西紅柿進行“制作水果電池”的趣味實驗。學完硅及其化合物,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和學習我縣陶瓷生產流程。從實際生活的應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探究,使化學和生活融會貫通。
以上方法的實踐使化學課堂變“活”了。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體驗到學化學是有用的。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