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萬麗
摘 要:當前信息網絡飛速發展,網絡地址轉換(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在計算機網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NAT技術的應用,能夠有助于減緩可用IP地址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本文針對某一局域網連接到Internet的案例,論述了當前應用較多的基于端口映射的PAT技術,分析了當ISP分配的公用IP地址池和路由器的廣域網口IP不在同一網段的情況下,NAT的配置方式。實現了讓內部網用戶通過PAT轉換為公用IP地址,訪問Internet。
關鍵詞:NAT;PAT;網絡;路由器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Introduction)
當前,我們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網絡飛速發展,對IP地址的需要也就越來越緊缺。根據調查統計,目前,我國的網民數量達到6.5億,而我國擁有的IP地址數量只有幾千萬個。于是,產生了NAT技術,大量的上網用戶都是通過局域網接入到Internet,局域網內部使用內部IP地址,出去訪問的時候使用公用IP地址。
NAT技術即將局域網私有IP轉換為可以上Internet的公網IP。私有IP地址是指內部網絡或主機的IP地址,公有IP地址是指在Internet上全球唯一的IP地址。私有IP地址塊是任何局域網內部都可以使用的,但其身份不能出去訪問,包括三個部分[1],如下:
A類:10.0.0.0~10.255.255.255
B類:172.16.0.0~172.31.255.255
C類:192.168.0.0~192.168.255.255
上述三個范圍內的地址在Internet上沒有身份,只能在局域網內部使用,不同的局域網可以使用相同網段的內部IP地址,因為它們相互之間不沖突。
2 NAT的定義(The definition of NAT)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網絡地址轉換)是1994年提出的。當在局域網內部的一些主機本來已經分配到了私有IP地址(即僅在本專用網內使用的專用地址),但現在又想和因特網上的主機通信(并不需要加密)時,可使用NAT方法[2]。
這種方法需要在局域網連接到Internet的出口路由器上,啟用NAT功能。啟用NAT功能的路由器我們稱之為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個有效的公用全球IP地址,也可以向所在的ISP申請多個公用IP地址[3]。這樣,當任何一個局域網用戶需要訪問Internet的時候,數據包首先發到局域網出口的NAT路由器。然后,NAT路由器將其內部地址轉換成公用IP地址,才能和Internet通信。所以,NAT即將私有IP和公用IP進行映射的一種方法。
3 NAT的分類和分析(The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NAT)
NAT技術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靜態轉換Static Nat、動態轉換Dynamic Nat和端口多路復用OverLoad[4]。
靜態NAT是指將局域網的某個特定的私有IP地址映射為某個特定的公有IP地址。IP地址的映射是一對一的,而且是固定匹配的。某個私有IP地址只轉換為某個公有IP地址。靜態NAT技術,通常使用在局域網中的某個服務器需要對外發布服務,例如局域網的WEB服務器等。
動態轉換NAT是指將局域網的私有IP地址轉換為公用IP地址時,IP地址是不確定的,是隨機的。即局域網的任意一個內部主機出去訪問Internet時,隨機被轉換為某一個公網地址池的地址。通常,需要定義內部IP地址的范圍和外部IP地址的地址池,就可以進行動態NAT轉換。動態轉換可以使用多個合法全局地址集。當ISP提供的合法IP地址略少于網絡內部的計算機數量時。可以采用動態轉換的方式。
端口多路復用(Port Address Translation,PAT)是指改變外出數據包的源端口并進行端口轉換,即端口地址轉換。采用端口多路復用NAT,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約IP地址資源,幾百個內部IP可以共用一個外部地址出去訪問Internet[5]。
端口地址轉換NAT,使用了端口映射轉換,可以隱藏局域網內部的所有主機,讓Internet的用戶看不到內部網絡。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來自internet的攻擊。因此,目前網絡中應用最多的就是端口多路復用方式[6]。該方式不僅能解決了lP地址不足的問題,而且還能夠有效地避免來自網絡外部的攻擊,隱藏并保護網絡內部的計算機。
4 NAT方案規劃和實現(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NAT Program)
4.1 方案建設原則
本項目以多NAT技術為核心,解決局域網內部各個主機訪問外網的問題;應用NAT保護內網的安全性,解決隱藏內部主機暴露在Internet的問題;以路由器環回口代表一個網段,解決路由器的出口IP地址和申請到的ISP地址不在同一個網段的問題,有效提升NAT轉換地址的能力。
4.2 方案的總體規劃
本系統分為內部網和外網,R1為內部網的出口路由器,R2為ISP的路由器,他們之間廣域網線路所在的網段為201.1.1.0/24。R1和R2之間運行OSPF協議,工作在area0區域,要求內部網的主機對外網是隱藏的。內部網的IP網段是192.168.1.0,外網服務器的IP是210.1.1.2,內部網出口路由器R1向ISP申請的公網IP地址是198.26.112.1—198.26.112.10/24,NAT使用類型為端口多路復用。最后,讓內部網的主機可以通過NAT訪問外網的服務器Server0,外網的用戶不能訪問內部網主機。
整個系統的拓撲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拓撲圖
Fig.1 System topology
4.3 方案的實現
(1)先配置各個接口IP地址。
如圖2所示,配置R1的IP地址,這里注意R1除了配置局域網口和廣域網口的IP,還需要配置一個環回口loopback0,將其IP設置為申請的ISP公用地址網段198.26.112.1/24。R2的接口IP配置和R1類似,配置局域網口和廣域網口IP。
圖2 配置接口的IP
Fig.2 Configuration interface IP
(2)配置OSPF協議。
在R1上啟用OSPF協議,注意在使用network命令通告網段的時候,不需要通告192.168.1.0,因為將內部網段對外隱藏。具體配置如圖3所示。
圖3 OSPF協議配置
Fig.3 OSPF protocol configuration
(3)PAT的配置。
PAT的配置可以讓內部網的多臺主機共用一個外部全局IP訪問Internet。先設置公用IP地址池,再設置內部IP地址訪問列表,再設置他們的映射關系,最后設置NAT的出口類型。具體配置如圖4所示。
圖4 PAT配置
Fig.4 The PAT configuration
(4)系統測試結果。
最后,設置內部網PC機的IP地址為192.168.1.1默認網關為192.168.1.254。打開PC機的DOS窗口,使用ping命令測試內部網到外網的連通性,發出四個數據包,收到四個數據包,數據通信正常,如圖5所示。表明內部網主機出去訪問Internet時,轉換了公用地址池的IP地址。如圖6所示,運行PAT功能的路由器的地址映射表。
圖5 ping測試結果
Fig.5 The ping test results
圖6 地址映射表
Fig.6 Address mapping table
5 結論(Conclusion)
系統主要集成了基于端口映射的NAT技術、環回口代表地址池技術、路由協議隱藏內部網段技術。NAT技術分類較多,本文重點論述了應用較多的PAT技術,并且討論了當ISP分配的公用IP地址池和路由器的廣域網口IP不在同一網段的情況下,應該如何處理。最后,系統成功讓內部網用戶通過PAT轉換為公用IP地址池的地址,訪問Internet。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袁希群.使用NAT技術實現網絡地址轉換[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12,(2):790-793.
[2] 陳顯亭,賈曉飛.網絡出口轉換技術研究[J].電子科技,2010,(12):73-75.
[3] 任浩,王勁林,魯逸峰.UPnP和STUN相結合的NAT穿越技術研究[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2):98-100.
[4] 羅瑞紅,申海軍.利用CISCO PT軟件模擬計算機網絡中DHCP、NAT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2,(12):150-152.
[5] 梁偉.訪問互聯網NAT配置項目綜合實訓[J].電子世界,2013,(10):150-153.
[6] 于坤,陳曉兵.面向P2P網絡應用的NAT穿透機制研究[J].軟件,2013,(09):115-117.
作者簡介:
張 波(1977-),男,學士,一級教師.研究領域:計算機網絡通訊和計算機學科教學.
萬 麗(1977-),女,學士,一級教師.研究領域:計算機網絡管理和計算機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