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鳳
“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在新授課課型下,要根據學生現有知識儲備進行點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歸納分析和總結的能力。教學過程當中從課案的設計使用到整個機制的改革,都有許多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本文主要是對新課型使用過程當中的問題進行探討,主要討論技巧和其注意事項。
1.分層次
(1)編寫課案分層次?,F行大多數課案由于科目特點不同,所以課案內容也不同,但是有一點,就是大多數都沒有按學生的特點,做到對不同層次學生做不同層次的要求,所以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我們的做法是進行分層次編寫??烧n案分層,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有所提高,得到收獲。根據遼寧省盤山縣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我?!保┣闆r,每張課案分成ABC三層,又根據校內文理、普奧的情況單獨設置難度。每個層次的學生做自己相對應的題,還可以根據自己掌握情況有所提高,做高一層次的題。這樣,每個學生針對自己的情況來挑戰自己,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學習積極性。還可以使每個教師能夠掌握學生學習動向,在與學生談話或者批改作業時評語有的放矢。
(2)每組內ABC分層。要想課案發生應有效用,還應該整個機制進行改革。每個小組內部都根據學習或生活等表現ABC分層次,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各得其所,在恰當的有限范圍內提高自己的能力,還能激勵自己。
2.起立對立,積極解決
(1)形式儀式能夠使學生重視。在課堂進行討論環節時,大多數課堂是每個小組各自七嘴八舌,教室內亂哄哄一片,有的學生甚至走神去做與本課無關的事。所以,必要的形式是不可少。
(2) 對面兩兩為一層,方便交流。在分小組時,平均把ABC層學生分到各組,各組AA、BB、CC座位相對應,面對面。待到討論時,兩兩對面為同一層,討論的也都是本層次的問題,不會小組都討論同樣幾道題題,浪費時間。層層遞進,C不會的問B,B不會的問A,最后組長總結答案,做出本小組最后的答案,更方便快捷,節約時間和精力。
3.先自己思考再討論
現在有些課堂上之所以效率不高,是因為沒有好好處理課案和討論環節。鑒于我校情況,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可以改進。
(1)探究課案當堂發,馬上做。有些老師嫌麻煩,為了課堂節省時間,把預習案、探究案、練習案都做在一張紙上或者不在一張紙上也都提前一起發下去,不僅造成了學生負擔,而且不利于課堂思考。所以既然是預習案,就提前發課前收批改,上課之前培訓并發下去。
(2)必須先自己讀題。一般探究案發下去之后立馬七嘴八舌地進行討論。筆者作為一線教師經常想,連題都沒讀,能討論什么呢?難道是做秀嗎?筆者的做法是,發下探究案后,每個學生都有2分鐘時間讀題,對本題的材料、關鍵詞,中心思想,涉及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并且根據之前掌握情況及自己理解能力來完成概況、思路,自己形成初步答案。要想討論,一定是自己先有想法的,有“論”可討。
(3)討論時兩兩對思路,完善想
法。討論時全班齊力,由于是分層教學,兩兩對面的同學為同一層,更方便交流想法。
(4)小組討論確定結果。最后一步層層提交疑難,最后匯總到組長,小組針對意見不同的問題進行探討,確定結果,最后進行展示。
4.展示與點評
(1)標注展示的同學。教師在安排展示時候,應該在幻燈片中標注清晰是哪個層次展示哪道題,然后抽簽;或者直接標明哪個問題由哪組哪層那個同學展示比如“3題由六組C2同學展示”。個人更傾向于前者,充滿了未知與挑戰。后者的弊端是只有幾個人展示,其余人一看沒有自己的事情了,可能會走神。
(2)展示注意答題規范,每次都強調規范性,有利于考場中發揮。點評需要規范性,條理清晰,能夠結合材料說出展示答案的優點與不足,同時鍛煉自己的能力,說得有條理,寫出來也不會差,體現在試卷中得分率更高。
(3)正常來說點評比展示同學要高一層次,如C展示B點評,B展示A點評,A展示 A點評。體現層次差異,而且能激勵學生做得更好,展示不被挑出錯或者點評顯示出自己的水平來。
5.教師點撥作用的體現
(1)控制時間。教師的作用體現在控制整堂課的節奏,緊湊而不緊張為宜。太緊張學生疲累,太放松則完不成學習任務。
(2)分配任務,靈活性與規律性統一。①分配到個人而非泛泛某組,否則會出現互相推諉,浪費時間,有人懶散走神的現象。②課堂有規律,學生有了心理準備會更認真。如果每節課都換個形式,學生會無所適從。所以還是盡量一個模式固定下來,讓學生知道下一步應該做什么,節省時間,提高效率。③靈活性課堂讓學生充滿興趣。雖然課堂不能一成不變,但是可以偶爾換個花樣提高學習興趣,也讓學生不敢怠慢,知道了下一步老師會叫B組,C組就走神了。偶爾換個形式,學生會覺得樂在其中,提高學習積極性。
(3)點撥作用。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案導學問題探究模式”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下一步行動,學會學習,達到創建優質課堂的目的。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山縣高級中學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