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榮 丁建平 戚樂
[摘要] 目的 探討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過程中,磁共振擴散成像技術的表現及臨床意義。 方法 選取2014年1~8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60例,對其行磁共振擴散成像技術進行輔助治療,根據患者發病時間將其分為四組,對各組成像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發病時間在12 h內的三組患者ADC信號較低,DWI信號較高,與常規信號出現的幾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發病12 h后患者的DWI項序列與常規序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磁共振成像技術,在臨床急性腦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輔助臨床醫生及早發現病變的部位及判定病灶大小,提高對該病診斷的準確率。
[關鍵詞]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診斷;磁共振擴散成像;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43.3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8-0087-04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發病急,癥狀重,若治療不及時,會對患者的身體各項機能產生不可逆的嚴重損害。因此,如何提高該病診斷率是臨床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的問題[1]。磁共振擴散成像方法所顯示的影像學信息對診斷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有很大幫助,因此應將該方法廣泛應用到臨床早期診斷中。回顧我院2014年1~8月60例行磁共振擴散成像輔助檢查患者的檢查情況,整理并分析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8月在我院治療的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且需行磁共振擴散成像技術輔助檢查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現出頭痛、四肢麻木、肌張力下降、偏癱、構音不清和小腦共濟失調等,所有入組患者均未出現昏迷。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3~70歲,平均(45.3±8.6)歲。按照發病時間分為四組:發病時間在一晝夜內的患者,0~4 h為第一組(10例);4~8 h為第二組(17例);8~12 h為第三組(20例);12~24 h為第四組(13例)。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8.17~28.42)kg/m2,平均(23.54±7.16)kg/m2。發病時間均在24 h以內。
1.2 入組排除標準
入組標準:患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者;體力及精力充沛,意識清晰可配合檢查者;患者本人或家屬同意入組觀察者。排除標準:除此病外,還患有其他重大疾病者;精力不足或體力不足,意識不清、昏迷等無法正常配合治療者;患者或家屬不同意入組觀察者。
1.3儀器與方法
采用我院Siemens Avanto 1.5T 超導磁共振,采用常規MR及DWI成像對頭部表面進行掃描檢查。應用SE T1WI(TR/TE500 ms)、F1 FLAIR(TR/T1/TE6500 ms/1100 ms/115 ms)行冠狀位、軸位及矢狀位掃描方式。其中間距3 mm、層厚6 mm。DWI成像應用單次激發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技術(SS-EPI),FOV24 cm×24 cm,矩陣128 cm×128 cm,擴散敏感系數b=1 000 s/mm2。
采用磁共振擴散成像技術對60例患者的73處病灶進行掃描,掃描結果經由臨床工作多年,資歷、經驗深厚的影像診斷師進行會診,結合影像隨訪資料,最終得出各項指標。在觀察MRI成像時,主要觀察病灶位置,病灶大小、形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實驗中的四組患者的常規MRI、DWI指數進行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對有意義的組間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灶形態及信號特點
各病灶形態均不規則,樣式多,且病灶體積不等,多在0.7 cm×0.6 cm到10.0 cm×8.0 cm。位于基底節區域內的病灶共有41處,包括21處單側受累、11處右側受累及9處左側受累,比重為56.2%(41/113);13處腦干受累,比重為17.8%(13/73);11處半卵圓中心受累,比重為15.1%(11/73);8處小腦受累,比重為11.0%(8/73)。
低信號病灶是T1WI成像中主要的表現,DWI與T2WI都呈高信號,FLAIR為等高信號改變,ADC值明顯降低。舉例:李XX,男,年齡47歲,嗆咳,四肢無力,發病12 h。T1WI顯示等信號橋腦病變(圖1);T2WI顯示稍高信號改變(圖2);FLAIR顯示等高信號病變(圖3);DWI顯示(b=1000s/mm2)突出高信號病變(圖4);ADC值減低(圖5)。
2.2 各組間MRI信號與DWI信號對比
一組患者17處病灶DWI信號為高信號,同時ADC值降低較為明顯。對比常規MRI表現的等信號,得出結論,二者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63,P=0.013)。二組患者中,33處病灶DWI序列和ADC值與一組相同,均表現為前者明顯高信號,后者降低;但常規MRI序列中,兩組患者T2WI可見有10處高信號,與之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6.183,P=0.005)。三組患者與前兩組相同,26處病灶ADC值降低,同時DWI序列呈明顯高信號,三組患者的常規MRI信號T2WI與FLAIR為等高信號,T1WI為等低信號,二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04,P=0.006)。四組患者的25處病灶DWI與常規MRI信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53,P=0.172)。見表1。
3 討論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依據病因的不同可分為血栓形成性腦血管病和栓塞性腦血管病兩大類[2]。臨床上將局部腦缺血24 h以內并可以自行完全緩解者稱短暫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癥狀持續24 h以上而經過一定時間消失者稱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缺血癥狀持續24 h以上且癥狀不消失者稱為局限性腦梗塞(focal cerebral infarction,FCI)或腦梗塞。隨著影像診斷學技術的日益發展,目前已經發現臨床分型并不一定對應不同的腦缺血病變過程[3]。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進步,醫學影像學技術也在高速發展,其在診斷、預防、探查等方面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對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來說,能否及時進行治療,恢復其正常功能,與其早期的影像學診斷密不可分。通過本文所述,DWI能夠有效提高早期診斷準確率,為及早治療提供了可靠的診斷依據[4]。
3.1 DWI成像原理
眾所周知,分子在不停地做不規則運動,我們稱之為布朗運動,這種運動也就是擴散。擴散加權磁共振成像,正是應用了分子的這種特性,將水分子的狀態變化清晰呈現。核磁成像與MRI成像特點在早期就已經有很明顯的差別,其對組織內水的擴散更為敏感,成像更為準確[5]。其原理為,施加一強烈磁場給水分子,由于受到磁場的作用,水分子中的氫質子會產生一個與尋常MRI不同的共振頻率,導致相位消失,T2圖像上的信號強度逐漸衰減。相反,在擴散運動變弱的區域內,由于擴散運動的衰減,導致無信號的衰減,反而呈現高信號[6]。其本質是加入短DSG相位與短去相位,使之重聚,從而將敏感度增強。DSG技術的應用是DWI的關鍵,其原因在于若想將信號改變呈現,就必須加入一定強度的DSG才能完成。如今,快速成像技術是MR的主要擴散成像方法,其中回波平面技術成像最快[7]。
3.2 DWI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應用
目前在超急性期腦缺血的診斷上,DWI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同。國內外的研究多數表明,其可在腦組織發生細胞內水腫的同時,準確發現病灶,其敏感性、準確性均處于較高水平[8]。在缺血區內,水分子彌散會有顯著下降,因此會產生一個高信號在DWI上,且彌散值與時間成正比關系[9]。研究中一組、二組患者病灶均為高信號改變,與此結論相吻合。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10]水分子彌散是由于細胞毒性水腫而受到限制所產生。細胞外間隙會隨細胞水腫程度的增加而減小,ATP代謝功能也隨之紊亂,一系列病理性的變化由此產生。同時會導致血供不足,產生毛細血管灌注下降和病變位置溫度的變化,ADC下降。而DWI信號與其關系密切,成反比例關系。可測量DWI影像的各項物理參數,計算得出ADC值。大量臨床經驗表明,由急性腦缺血導致的組織損傷程度與ADC值下降程度二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系,現代影像診斷學認為不可逆梗死灶對應ADC明顯衰弱范圍,可逆性損傷對應ADC小幅度衰弱范圍[11]。動物實驗得出[12],在缺血時間不斷增加的過程中,一些受累的腦組織ADC值出現持續減低、一次性減低或波動等不同模式,同時認為,動態觀察腦缺血后DWI的變化對分析損傷有利,指出ADC值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在發病3 h之內,及時對病灶進行溶栓處理,可將ADC值恢復時間縮短到2 d之內。研究表明[13],細胞內血腫程度與ADC值的變動有關,而血管源性腦水腫ADC值沒有任何影響,通過此項特點,可以對不同的水腫類型進行鑒別。目前的醫療手段中,DWI是診斷急性腦梗死最為有效的辦法,其特異性為93%~98%,敏感性為92%~100%。但由于各種原因如T2成分和擴散的各相異性,對腫瘤等DWI信號異常的疾病,應結合ADC圖鑒、T1、T2加權等方法進行疾病的鑒別、確診[14]。
由于缺血時間不斷增加,血管源性水腫會因進一步加重的原因而出現。其多發于腦梗死急性期,輕微的占位現象及低信號病灶為T1WI的主要表現,高信號為T2WI的表現,等高信號為Flair的表現;與此同時,ADC值均降低,DWI均為高信號[15]。本文中,二組、三組患者信號隨著時間在T1WI序列上漸變為低信號,在FLAIR與T2WI序列上漸變為高信號。
3.3 常規MRI序列和DWI結合
病變可以根據DWI和T2WI結合檢測進行分期,分為慢性、急性和亞急性三個時期,并且均表現等信號或高信號于T2加權像上。但ADC值則有所不同,根據此點,通過結合DWI和T2WI鑒別病灶時期更有說服力[16]。
綜上所述,運用MRI的DWI掃描技術,可在發病6 h之內精準發現病灶并顯示其位置,將病灶進行分期,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 汪有錦,姚群立,滕皋軍. 7.0T磁共振灌注和彌散加權成像的缺血半暗帶實驗研究[J]. 中華醫學雜志,2010,7(90):1773-1775.
[2] 侯晶晶,王春雪,張寧,等.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伴發抑郁障礙的靜息態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8(31):267-268.
[3] 何潔,盧潔,許英路,等. 核素顯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對比研究[J].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8(2):281-283.
[4] 孫占用. 皮質下缺血性腦血管病結構及功能影像學與認知的關系研究[D]. 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3.
[5] 史曉紅,連建敏,竇社偉,等. DWI和PWI在腦梗死中的聯合應用價值[J].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7(15):19-22.
[6] 陳耿. 文拉法辛對急性腦梗塞后運動功能恢復作用的橫向及縱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2012.
[7] 王寶軍,李美琳,王建利,等. 彌散成像和血流灌注成像磁共振診斷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意義[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7(5):265-268.
[8] 滇宰榮. 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對頭針治療中風偏癱后腦功能重塑機制研究[D]. 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9] 趙俊平. DWI與MRA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長治醫學院學報,2013,11(3):228-229.
[10] 陳涓. 一站式CTP-CTA與磁共振ASL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腦卒中的應用價值[D]. 北京協和醫學院,2013.
[11] 雷立存,杜亞強,何麗,等. 深部腦白質缺血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R擴散張量成像的相關性[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10):737-740.
[12] 侯波,有慧,王含,等. 多系統萎縮彌散張量成像的基于體素分析[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12,20(5):363-367.
[13] 陳松,梁治平,徐武華,等. 輕微腦缺血并顱內動脈中重度狹窄患者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應用評價[J]. 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3):2110-2113.
[14] 郭會映,孫芳,張宗,等. 皮質下缺血性血管性認知損害擴散張量成像研究[J].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4, 14(4):309-315.
[15] 徐群,陳生弟. 皮質下缺血性血管癡呆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0,10(1):301-306.
[16] 王秋艷,趙洪海,周文花,等. DWI聯合MRA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的應用價值[J]. 中國醫學裝備,2014,11(2):84-87.
(收稿日期: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