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錦春
細觀初中語文課本,你將發現教材中所選文言文,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名家所著。這些中國古代文壇上的巨星,以他們超人的智慧,用或犀利、或優美的筆觸,所抒發的情感,或哀怨,或豪放,或深沉,或悲痛,或濃郁,或淡雅,或憂國憂民,或自怨自艾,照亮了中國文壇,引領一代代文豪創下了無數不朽篇章。后人所看到的是文學巨匠們的輝煌,卻很少有人能觸及到他們靈魂深處的傷痛,很少有人想到:不是所有的鮮花都開得艷麗。
在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些作品就綻放于凄風苦雨中,而這些著名的大文豪也極少是一帆風順的。像歐陽修,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雖官至宰相,但立志政治改革,后因易君,不被重用,憂憤而死;像范仲淹,空有慷慨兼濟天下的抱負,最終一貶再貶,于任上憂憤而死;像陶淵明,有才有志,孤傲高潔,只因不滿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不愿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這些作家和詩人,他們在人生遭遇和仕途上,竟是如此相似。在此,就以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課文為載體,試分析柳宗元與蘇軾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以窺二人的精神世界。
【柳宗元】
柳宗元博學多才,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仕途不順。參與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永州十年,這是柳宗元人生的一大轉折。因為他是一位關心現實、同情人民的詩人,所以無論寫什么題材,都能寫出具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閑適之作。代表作有《黔之驢》《捕蛇者說》《永州八記》及絕句《江雪》等。
(1)《黔之驢》。
是柳宗元寓言《三戒》之一,另兩篇分別是《臨江之麋》和《詠某氏之鼠》。這后兩篇的故事大致相似:臨江之麋,依仗主人寵愛,日與家犬游戲,結果忘己身份,見外犬而“欲與為戲”,被外犬“共殺食之”;某氏之鼠,也是因為主人寵愛,于倉廩府庫中恣意為患,“飽食而無禍”,后換了新主人,仍“為態如故”,結果被群貓捕殺殆盡。
有人是這樣解讀柳宗元寓言的:
可以說,驢完全是個弱者,它的悲劇正是因為觸怒強者而招致迫害致死的結果。《黔之驢》寫的是中國文人的悲劇,它的寓意在于告誡文人不要“出技以怒強”,而應鋒芒內斂,謹慎處世,以求全身遠禍。這是柳宗元基于歷史上許多文人的不幸遭遇和自己的痛苦經歷而得出來的人生經驗與教訓。這篇寓言,就是改革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他的哀怨疑懼,感慨痛苦,可以想見,但又不便明說,只好曲折地加以表達,于是寓言成為他適用的文學形式。
(2)《捕蛇者說》。
文中通過將氏一家三代寧愿冒死捕蛇也不愿繳納賦稅的真實記錄,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統治者強加在老百姓頭上的賦稅比毒蛇還毒的黑暗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蘇軾】
蘇軾學識淵博,思想通達,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東方文化的卓越代表,古代最高貴、最親切、最有魅力的文化人。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講究風節,深得道家風范。蘇軾的人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熙寧變法——元祐更化——哲宗紹述,三起三落,受盡磨難。
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蘇軾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然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涵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因而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1)《記承天寺夜游》。
文章表達了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了蘇軾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2)《江城子·密州出獵》。
詞中充滿了進取精神,胸懷遠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表現了詞人希望馳騁沙場、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同時又蘊涵著懷才不遇的隱痛。
(3)《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反映了詞人被貶密州時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自己懷才不遇,但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不過,貫串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盡管蘇軾能夠豁然地對待榮辱得失,但是對現實仍存在強烈的不滿情緒,他渴望擺脫塵世煩擾,去過瀟灑隱逸的生活。蘇軾的詞揭示了他復雜的內心世界,常常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并開創了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豪放派詞風。
【同是天涯淪落人】
同是天涯淪落人,傷心路上覓知音。
茫茫傷心路上行著憔悴而落寞的遷客,其中有兩個熟悉的身影——柳宗元和蘇軾:博學孤傲,才華橫溢,志存高遠,卻又懷才不遇,命途多舛。
清高孤傲的柳宗元“獨憐幽草澗邊生”,似一株深谷幽蘭,經受不了風雨蹂躪,所寫文中渲染的都是一種“凄神寒骨”的美。總觀柳宗元的形象,《江雪》中那孤獨、清高孤傲、凌然不可侵犯的漁翁,正是他思想性格的寫照。柳宗元要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情,去“漱滌萬物,牢籠百態”,借以安頓他那顆悲苦的靈魂,并從中獲得些許凄美的怡悅。
曠達自傲的蘇軾“尚馀孤瘦雪霜姿”,風雪中傲然挺立綻放的梅花,便是他的精神寫照。“人生的缺陷是絕對的,只能在絕對缺陷中尋求相對完美”,這就是蘇軾的人生哲學,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人生如夢的感嘆,更有瀟灑自適的抒情。仕途與人生旅途一樣,也免不了經歷坎坷,只要有了這種坦然的態度就能安之若素。
從抒情的角度來看,如果說柳宗元似一個滿腹愁怨、自怨自艾的棄婦,那么蘇軾就是一個傲然挺立、凌然正氣的偉丈夫,但他們都用中國文人的堅毅固守精神家園,讓后人景仰、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