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振生
課堂提問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課堂提問不僅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成敗,而且影響到教師個人教學水平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好的問題猶如斯芬克斯之迷,讓學生沉浸在文學遐想的漣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考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答問時反饋出來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方法,協調教學活動,或及時改變教學內容,或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或改進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因此,課堂提問就顯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來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質量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忌太難太易,宜難易適中
教師提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情況設置,不同層次的班級應有不同的提問方式。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即不論何層次的班級,提問的問題都不宜過大、過深、過難,或跨度過大,這樣會超出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范圍,導致學生思維不能適應。要么不能回答,要么亂答一通,最終結果是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導致教學無法正常進行。相反地,問題過小、過淺、過易也是不可取的。如,像李白、杜甫是誰等一些極簡單的常識問題,沒有任何思考價值,學生不加思索即能對答如流。高中學生都充滿著強烈的求知欲,這一類過于簡單的問題會使他們興趣降低,同時也會降低他們對教師的信服度,不利于教學的正常開展。因此,教師要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量衡。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課堂提問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告訴人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淺嘗輒止。比如,在準備《祝福》一文的教學時,教師開始設計了兩個問題:“祥林嫂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環境?”“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在第一個班上課時,學生對當時的社會并不了解,對課文也不熟悉,因此對這兩個問題一臉茫然,不知所從。于是在第二個班上課時,教師就設計了一些鋪墊性問題,如,讓學生分析祥林嫂周圍人的行動、言行,通過對周圍人形象的分析,學生就明白了祥林嫂的悲劇性。因此,對那些難度大、學生的回答可能出現偏差的問題,教師應準備一些鋪墊性的問題,這樣問得有層次,有坡度,有臺階,有利于學生一步一步正確掌握知識,也有助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敢于回答問題。
二、忌隨意性,宜設計性
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不斷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性。課堂提問要做好充分淮備,從形式到內容,從時間到人選,從收聽反饋信息到講評,教師都要心中有數。切不可有口無心,隨意而問,只把提問流于形式,把課堂當做過場。嚴格地說,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項技能。什么時候發問?問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夠”的火候;怎樣發問?設問、自問、反問交錯進行;問誰?優、中、后進面面俱到;學生答錯或回答離題太遠如何往回引導?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精心策劃,認真考慮。特別是課堂應變提問,更應該有的放矢,絕不能隨意發問,倉促上陣。
那么教師應如何設計問題呢?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準確的針對性。出發點就是兩個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其二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設計的問題,首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切忌離開教學目的,節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問題,把教材內容搞得支離破碎;更不應該突然冒出一個與教材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難題,去懲治那些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學生,打亂教學的和諧節奏。其次,設計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能力,不僅讓學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所有的問題,都應緊密關聯,由淺入深,幫助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體會個中妙處,使學生有漸入佳境的喜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在問的過程中應注意譴詞造句,不同的語氣,不同的詞匯,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更多的是文學性、鑒賞性、趣味性,學生往往是根據教師的情態、語言、動作來作出反應,這也是教師引導學生的一個有效方法,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運用。總之,要改變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而把提問設計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
三、情趣性與人文性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所以語文教學就應該是人文的,充滿趣味的。對于人文這一內涵的定義,眾說紛紜,但都肯定人性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弘揚人的主體性。語文的人文性內涵非常豐富,包括人們常說的社會性、情感性、思想性等含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領悟到漢語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歷史文化,從而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他們的情感態度、氣質性格、思想修養也都應在教育中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解中,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學習中華文化中所蘊涵的精髓。如,在教學《師說》一課時,啟發學生思考教師的作用,讓學生領悟到先賢尊師的良好品性。
此外,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于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學生就像一池水,教師的提問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靈感火花便是在這樣的提問中產生的。美國一位教師教學《影子》一課時,他帶領學生到操場上圍成一個圈子,自己則站在中間。此時他啟發學生說:“大家看看我,發現了什么?”有人說“你很帥”,有人說“你的影子很長”,等等,這樣教師很自然地引導學生對影子進行討論。在教學《阿房宮賦》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都聽說過阿房宮,那么你們能想象出阿房宮的瑰麗嗎?”學生就非常感興趣。作為語文教師,要想吸引學生更認真地聽講,問題的設置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教學藝術。要掌握好這門藝術,教師就應勤思考,多分析,優化課堂的“問”。通過多維有效的提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思考意識,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