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一、成績評價體系改革與創新的目的及意義
本文的目的及意義是通過引入“系統論”及“多元智能理論”對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計算機公共課成績評價體系進行嘗試性改革與創新,以期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地對學生成績進行準確綜合評價,并通過本評價來促進、激勵學生個人素質、理論知識的全面發展,從而取得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進而達到改變學習風氣,促進學院發展的最終目標。
二、成績評價體系改革與創新的具體運用
1.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改革與創新落后的成績評價體系
(1)禮貌分。這是我用來對于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行的評價。具體的做法是要求學生對于任課教師要給以足夠的尊重,見到任課的教師要打招呼。如果能夠堅持一學期,那么在期末進行平時分數評定的時候可以獲得相應的分數加成。這個分數雖然在期末總分中所占比例并不多,大體上在5%左右,但是我所教班級大約有80%~90%的學生完成得較好。因為我所教的是公共課,學生人數比較多,所以在校園里走路的時候碰到向我打招呼的學生非常多。事實證明,這個分數雖然所占比例最少,但是取得的效果卻極為顯著。
(2)出勤分。這與原有學生出勤評分沒有區別,能夠堅持上完一學期課程,并保證出勤率的學生,在個人意志品質方面是沒有問題的,這個分數大體占總分的10%。
(3)課上積極表現分。這個是我用來對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踐教學時的表現給予的分數。具體的做法是,給予最先完成實踐操作的占全班學生總數的五分之一的學生表現分并記錄到成績冊上,并且每有一名學生完成操作,我都會在課堂上大聲念出這名學生的名字,直到全部五分之一的學生都完成為止。這一部分的學生會獲得累積表現分數,大體上占期末總分的5%左右。我通過這種方式來促進與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學生渴望在課堂上能夠進入這五分之一的行列.由于競爭的存在,每次課堂練習時,進入這五分之一的學生名字都有所變動,從而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
(4)階段測試分。階段測試是在課程每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進行的隨堂測試。畢竟課程教學以知識的掌握為主,這一部分占期末總成績的分值較多,大體在30%左右。階段測試與期末考試的區別是,首先它是一個單元學習結束后進行的單元測試,內容范圍約束在本單元及以前單元的內容上,這樣隨著多次單元測試,測試內容也有一個由淺至深的過程;其次,階段測試中允許學生相互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式的分析討論,最后,必須由每一名學生個人來完成測試內容。通過這種單元測試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多元智能理論中的人際智能。
2.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上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知識基礎,進行差異化、層次化教學。我的具體做法是對教學任務詳細拆分,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在課堂實踐操作時對學習任務進行分層,對于原有計算機基礎較差的同學只要完成基礎操作即可,而對于原有計算機基礎較好的學生則鼓勵盡量完成更多的層次(即學習深度),并對在各次練習中完成度良好的同學給予期末申請免試的待遇。
3.采取個體內差異評價方法
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僅僅以學生期末絕對分數來定,而是以每名同學在課程學習上的增長度來定。具體做法是在開課之前對所教學生進行課程知識基礎測試(即診斷性評價),在期中時進行第二次課程知識基礎測試(階段性評價),再結合期末測試成績(即總結性評價),系統分析每名學生在計算機課程上的分數變化。例如,某兩名同學的分析比較數據及圖表,從表中我們只可見到張三同學和李四同學在開課前、期中與期末成績的分數,但是在對比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張三同學的成績增長度是超過了李四同學的增長度的。當然我們也知道原有成績越高,增長相應也就越難,但是對于張三同學來說,教學效果就可評定為良好。如果所教班級絕大多數的學生成績曲線是傾斜向上的,那么就可以說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最后以成績曲線的總體趨勢來判定教學效果的優劣。
以上是我本人對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成績評價體系改革與創新的一些觀點及研究,限于學識,疏漏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同行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