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
摘 要:本文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方面的問題,對高職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定位進行了深入探討,對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析,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教學改革思路,對高職院校數學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數學課程;教學改革
1.高職數學教學的現狀
(1)學生基礎普遍薄弱。從招生層次來看,進入高職院校學習的學生普遍學習基礎薄弱。他們往往都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中缺乏自覺性、主動性和目的性,學習數學興趣不高,學習起來顯得吃力,久而久之學習就變成了包袱,變成了應付。
(2)學生對數學認知不夠。高職學生關心的是如何學好實用技術,為將來畢業時找到理想的工作作準備。他們認為數學知識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不上,還不如職業資格證書有用。這就導致學生對數學課程不愿花精力,應付了事。
(3)教學學時相對不足。高職教育注重強調學生對相應的職業能力的掌握,課時一般偏重于專業課的教學、實習和實訓。因此基礎理論課課時比重一般偏低,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相應的數學課的教學時數較少,有些院校專業的數學課教學時數不足80學時,教學時數明顯不足。
(4)部分教師不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隨著職業教育理念的更新,部分高職數學教師對職業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特征認識不深,還采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另外,一般高職院校忽視基礎學科,數學教師數量往往偏少,承擔的教學任務重,使得教師難以抽出時間進行教學改革和教研。
(5)教學內容不合理。目前,在許多高職院校講授的依然是傳統的基礎數學的內容,幾乎不強調這些結論與專業課程的關聯性,通常強調的是某個問題的求解以及求解過程中的一些公式、計算技巧的掌握。至于這些如何應用于專業,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講得少,甚至很多時候不講。這樣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
2.高職數學教學的目標定位
高職數學課程原則是“適度”“夠用”,教學內容上力求突出專業應用,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淡化計算技巧和定理的證明,加強數學課和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以適應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當前,國家正在逐步建立職業教育成才通道,學生將有更多機會進入應用型本科學習,甚至有部分學生會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所以在數學教學環節中除了掌握必需的數學知識,還要適當對學有余力的學生通過開設第二課堂或者選修課的形式增補數學知識。
3.高職數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1)正視學生的基礎現實。面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基礎條件,高職教師要有好的心態;要面對現實,更新觀念;要不厭其煩;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在課堂上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的語言來講授數學,從內容的選擇到具體問題的求解,力求淡化理論性,使數學概念不再抽象,注重數學工具性的應用,解決專業問題。
(2)選用貼近專業實際的教材。高職數學教材的選取,要根據院校的特色和學生專業的特色選擇“對口”教材,不能直接照搬本科教材或者普通專科教材。教材既要保證基本的知識要點,又要適合學生的專業特點。
(3)強化教學與專業的結合。教師在教學中應了解專業課程需要用到的數學知識,這樣才能做到數學課和專業課的互相融合,突出數學工具的運用。比如,極限概念的教學可以通過計算圓的面積引入,導數概念的教學通過邊際成本等許多專業概念引入。這就是案例導向教學模式。
(4)強化專業與建模融合。數學建模是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專業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開設數學建模選修課,讓學生學習掌握數學建模基本的知識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解決梁的剛度問題,分解為最值問題、最優化問題、軟件作圖問題,通過建模的方法形成整體的解決方案。通過強化建模意識,提高學生用數學解決專業疑難問題。
(5)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提高課堂效果。因此,高職院校一方面應努力創造現代化的教學條件,為教學提供服務;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倡教師將現代化教學設備付諸教學。還要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習積極性。
(6)教師不斷提高綜合素質。高職數學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要多學習前沿的職業教育理念。此外,教師還應注意提高教學能力,善于運用語言、動作、講述、提問、答疑等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氣氛,調節教學的節奏,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春芬.關于高職數學教學和專業學習之間融合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5).
[2]周 壘.關于高職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0(03).
(作者單位: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