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趙光武 呂尊富 鐘泰林
摘要 通過分析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教學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對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在豐富和發展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完善考核方法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為現代種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種子貯藏加工學;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351-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 Seed Storage Processing Science
WANG Yang, ZHAO Guang-wu, LV Zun-fu et al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Science, Zhejiang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and conduct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Seed Storage Processing Science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It had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on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content,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improvement of assessment method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ability, which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seed industry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Key words Seed Storage Processing Scienc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著作物產量和糧食安全。作為種子科學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種子貯藏加工對現代化農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隨著世界種業的快速發展,種子貯藏與加工已成為實現種子商品化、標準化以及增加種子科技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是促進農業增產的有效措施,也是種子產業發展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1]。種子貯藏加工學是高等農業院校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核心必修課程。它是一門研究種子貯藏與加工原理和技術,以及種子在貯藏與加工過程中生命活動規律的應用科學,在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知識結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學生通過學習和掌握有關種子貯藏加工的理論和技術,了解最新的種子加工設備和加工工藝,最終達到具備獨立設計并實施各類作物種子貯藏加工方案,解決種子貯藏加工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種子貯藏加工相關課程內容的基礎性、綜合性和先進性承載著培養種子貯藏加工人才的重擔[2]。因此,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教學應堅持以現代教育理念為指導,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型的高級種業人才為宗旨,建立相應的課程教學目標和內容,并具有較好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筆者就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目前的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以及如何改革和完善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手段以及考核模式等進行了探討和實踐。
1 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1.1 課程內容陳舊
隨著種子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國內外種業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新的種子貯藏和加工技術層出不窮,導致教材知識老化問題嚴重。如種子倉庫有害生物防治一章中關于倉庫害蟲的防治方法,其中多數化學防治藥劑已經不再或禁止使用,卻缺乏最新的倉庫害蟲防治方法的介紹等。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和重復性問題突出,對前沿理論技術和最新研究進展情況介紹甚少,這顯然不利于學生及時和全面了解種子加工及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以及知識應用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易造成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時代和種子企業發展需要的社會問題。
1.2 教學方法單一
目前國內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教學普遍采用的是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解-學生接收”。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成了知識的化身,學生成了知識的奴隸,教學成了知識的灌輸。這樣的課堂教學就像是“喂食”,教師把“教材知識”放進自己的嘴里嚼爛,然后掰開學生的口,填進他們的肚子里。這種“灌輸式”或“填鴨式”授課方法,胃口大的會餓壞,胃口小的撐壞,不對口味的會反胃[3]。由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少,也極易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精力不集中,教學質量差。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學形式單一,教師也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將豐富的內容傳授給學生。此外,目前的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缺乏靈活性、多樣性和實踐性,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3 考核模式不完善
以往的教學考核模式大都是以閉卷考試、實習報告為主,考查的內容也都是以教材內容、理論知識點為主。而種子貯藏加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種考核方式明顯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就容易造成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考前根據教師劃出的內容重點進行突擊復習以求應付考試的現象。這樣的考核模式只注重結果評價,僅僅是通過最后兩小時的卷面測驗來衡量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難以體現學生的真實技能,也易造成學生課堂不自覺學習,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4]。
2 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2.1 豐富和發展課程教學內容
為滿足當今種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應及時對種子貯藏加工課程內容進行相關知識的更新和補充。一是在原有教材基礎上,如《種子貯藏加工學》(2010年版,胡晉主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結合使用最新的種子專業教材,如《種子學》(2014年版,胡晉主編,中國農業出版社),并剔除陳舊知識,增加最新的貯藏加工技術及研究進展等內容;二是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和語言優勢,將科學研究中發現的一些新結果以及國際前沿的一些新理論等知識作為教材知識的補充轉化為課堂的教學內容,從而彌補教材內容滯后性的問題;三是要求教師做個有心人,隨時收集并整理在參加種子行業相關會議過程中發現的一些案例、圖片、視頻等,作為課堂教學之外的延伸和補充內容,如作物學種子年會、全國種子信息交流暨產品交易會等;參觀種子生產加工基地和種子加工設備企業等。此外,由于種子貯藏加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除理論教學部分外,還設有實踐教學部分,在教學內容和功能上互為補充,在時間安排上也應合理銜接。因此,根據種子企業對種子加工和貯藏的實際情況,調整了課程內容的講授順序,并合理安排了實踐教學的時間;如將有關種子清選、干燥章節內容提前講授,之后立即安排學生到種子企業進行相關內容的實習,以達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連貫結合的目的,使學生更易及時鞏固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又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2.2 使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2.2.1 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采用多媒體技術,并結合常用的黑板粉筆、教具等教學手段,將傳統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內容豐富、直觀形象的優勢,將一些晦澀難懂的、抽象的知識通過各種形式加以表現。如通過播放一些具體的種子貯藏、加工等視頻,采用Flash形式展示一些種子加工設備的工作原理等,使學生直觀地看到種子清選、干燥等加工過程,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原理和機械操作的感性認識,以鞏固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由于種子貯藏加工學是一門與實際生產密切相關的課程,很多內容難以用文字闡述清楚,通過多媒體可使學生更易理解相關知識,加深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也為后續實踐操作奠定基礎。
2.2.2 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環節。單一的教學形式,即“教師講、學生接收”,容易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受限,也限制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教學效果差。因此,為改變這種現狀,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了“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即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布置相應的自主學習內容,如種子清選、干燥、處理和包裝等相關章節的部分內容;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課后自主學習課程內容,并查閱相關資料、視頻,明確相關種子加工機械操作原理,整理并制作成課件,最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學生可自由提問,教師針對疑難問題進行適時引導,采用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查閱、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發現這種方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學生制作的形式多樣的多媒體課件,如iebook、Prezi等也充分展示了其綜合能力素質;同時,這種教學方式也讓原本枯燥乏味、“教師一言堂”式的課堂氣氛變得很活躍。此外,在講授相應種子貯藏、加工原理章節時,結合事先收集到的詳細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并掌握種子貯藏加工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和技術要點,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思考轉變,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知識應用能力。
2.2.3 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構建課程實踐教學平臺。
實踐教學是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關鍵階段。浙江農林大學的官塘農場、平山農場和生物種業中心等實踐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條件。此外,學校還積極與校外種子企業、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加工實踐平臺。目前學校已初步與浙江農科種業、勿忘農種業、浙江省農科院等種子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種子加工教學實踐基地。利用這些教學實訓基地資源,教師可以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現場教學,把課堂教學活動搬到種子貯藏加工基地,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現場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儀器設備準備、檢查,各類種子的準備,儀器的實際操作以及最終的結果與分析,教師只在具體過程中提供指導。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種業人才。此外,這些基地的構建既強化了學生的技能培養,也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選擇機會。
2.3 完善考核方法,注重能力培養
考核方法是教學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5]。為改變以往單純以期末閉卷考試成績作為最終成績的考核形式,對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的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辦法要求學生針對教師布置的自主學習內容進行資料整理、制作課件并進行課堂講解,組織全班學生提問互動并互相評分,課程的最終成績由課堂講解成績、課堂互動提問、實習報告和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共同決定,且期末閉卷考試成績不超過總成績的50%。這樣的考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既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改變了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考前依靠突擊復習知識重點便能應付考試的局面。同時,這種考核方式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而且讓學生在課后也主動地學習,即由單一的結果評價轉變為結果和過程評價結合[6],從而注重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綜合應用素質的提高。
3 小結
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授課已經逐漸由應試教育向開放教育轉變[7],教學效果已有一定提高。授課過程中及時更新知識,補充新內容,剔除陳舊知識,使課程始終保持活力;同時在教學模式上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產生探索問題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考核模式的改變使考試結果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習成效,受到了學生的歡迎。種子貯藏加工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符合新形勢下現代種業市場對高素質、應用型高級人才需求的目標,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應用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應用素質。
參考文獻
[1] 江緒文,李賀勤.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種子加工課程改革與實踐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1):15-16.
[2] 胡晉.種子加工貯藏學[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
[3] 陸國棟.教學方法改革的模式與舉措[J].中國大學教學,2011(8):14-16.
[4] 何玲,劉樹文.園藝產品加工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25):10544-10545,10559.
[5] 陸國棟.關于大學教學中若干要素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9(11):11-13.
[6] 陸國棟.我國大學教育現狀與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3(2):42-44.
[7] 宋文堅,胡晉,胡偉民,王濤.“種子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9(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