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蓉蓉
摘 要:“任務引領”式教學方式是將教學內容科學分解為單個的“任務”,通過“任務設置”“任務分配”“任務執行”“任務匯報”“任務評價”五大環節,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達到人人參與,人人受益,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任務;分組;實施;評價
目前大部分語文課堂還是以老師講課為主,導致學生厭學,教師厭教,這樣的課堂收獲的不是知識,不是感悟,是對語文學習深深的厭惡。如何改變語文課堂的現狀,這是我們中職語文教育者需要深思的問題。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將“任務引領”模式引進語文課堂教學頗有實效。
下面我們將圍繞 “任務”這一關鍵詞,闡述“任務引領”教學法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的具體應用。
1.任務設置
教師可以將一篇課文中學生“應知應會”的部分看成是學習的“總任務”,“總任務”下設有“分任務”,再把每一個“分任務”的內容細化為幾個簡單易操作的“子任務”,完成每一個“子任務”合起來就是完成了一個“分任務”,完成每一個“分任務”,就完成了“總任務”,就掌握了“應知應會”的內容,完成了整篇課文的學習。
教師設置任務時應該在語言表述上盡量使用指令性的語言,動賓結構的短語。以小說單元的教學來舉例,學生“應知應會”的所有內容,小到字詞,大到課文的主旨合稱“總任務”,可以設置以下分任務。任務一: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任務二:解決字詞困擾,復述課文情節;任務三:分析人物形象;任務四:探究人物描寫方法;任務五:歸納文章主旨。這幾個分任務下又分別有子任務,每一個任務都有具體的指向性,讓學生明確知道自己該干什么。當然,一般的任務只需簡單帶過,核心的任務才是一節課、一篇課文最應該重點注意的地方。
2.任務分配
分配任務之前,教師應該根據學情,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一個班級有幾十個學生,但分組數不宜超過5組,每個小組要選定一至二名同學作為學習小組長,教師分組時應考慮學生間的友情和合作,將好、中、差三類學生適當搭配。分組將學生的個體榮譽與小組的集體榮譽“捆綁”起來,可以極大地帶動一部分學習不集中或成績稍差的學生投入學習。為了增強小組的凝聚力,還可以讓他們給自己的小組起一個響亮的組名,設計組徽、討論奮斗目標等。
確定了分組之后,教師就可以分配任務了。各個小組間的任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如果任務相同,學生在完成同一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把各組完成情況的優劣進行對比,各個小組之間自然形成競爭,學習效率得以提高。如果任務不同,各個小組完成任務后進行小組之間的交叉對比學習,最終使各個小組都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多個任務,接觸到更廣闊的知識面,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3.任務執行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問題、小組討論、交流意見等形式來共同完成任務,同時也要學會表達,學會聆聽、最大限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從而共同提高。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不能采取“放羊式”的方式,在向學生講明要做什么的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做,指導學生想辦法、找出路,特別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每個學生順利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教師的“指導者”“學習伙伴”“導航者”的身份較為明顯,學生得以在和諧平等、親切友好的氛圍中實施探究性學習。
4.任務匯報
匯報展示一般采用PPT演示的方式,匯報的人選可以采用隨機抽號的形式,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均等的上臺的機會。這樣可以避免一部分學生無所事事。上來匯報的學生肩負著全組同學的希望,就連一些原本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也是絲毫不敢馬虎,這樣的課堂就不僅僅是老師和某些優等生的課堂,而是全班同學的課堂了。這既造成班級中各個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也是小組之間相互借鑒學習的機會。學生不再只是學習的個體,而成為與小組其他成員榮辱與共的整體。
5.任務評價
我在實際操作中,將評價分為“自評”“他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滿分10分,任務完成質量3分,學習態度2分,團隊合作精神3分,學習效果(包括PPT演示)2分。本組,其他組以及老師分別根據情況打分,最高分為本次的優勝小組。對于優勝小組的獎勵,我是用的分數,有時候是加在平時成績上,有時候干脆就加在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上。分數本身其實并沒有什么用,如果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
讓我們積極探索、實踐,用最適合的方式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樂趣還給學生,幫助他們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旅游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