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小學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引導孩子們去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小學音樂教師應該關注起點美、環境美、樂曲美、素材美和教師本身的美,堅決將審美教育進行到底。
關鍵詞:音樂課;審美教育;進行到底
近日,筆者在小學音樂教研活動中聽了幾節音樂欣賞課,感觸頗多。其中一節欣賞《春江花月夜》:將音樂與審美教育完美結合在了一起。學生在生動活潑和充滿音樂美感的環境中感受音樂美,自然而然地擴展了學習內容,從而達到了音樂教育與審美教育的完美結合??墒牵绾卧谛W音樂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并非易事,根據多年的小學音樂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角度實施審美教育。
1.起點美——上好最美的第一節音樂課
審美意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日積月累,從點滴的小事培養起來的。筆者認為上好第一節音樂課尤為重要。多年來我都是這樣做的:上課鈴一響,“有意”打扮的我輕輕地步入教室,親切隨和地先作自我介紹,然后讓孩子們學我的樣子,挨個進行自我介紹。開始他們介紹時有的眼望窗外,有的弓腰駝背,有的聲若蚊蟲,而我什么也不說,只是微笑著,認真傾聽著,直到最后一個學生介紹完畢。“想知道你們給老師的第一印象嗎?”我先肯定一些同學的活潑可愛,學習態度端正等優點,然后一一分析,指出不足:缺少自信、不夠大方、不夠美。就這樣,以老師為榜樣,從孩子們自身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讓孩子們從第一節音樂課開始就懂得了美德內涵,開始學會關注自身的美、事物的美,學會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喜歡美,喜歡老師,喜歡音樂課。
2.環境美——營造和諧優美的音樂教學氛圍
審美教育和學生生活學習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我特別注重營造和諧優美的音樂教學環境。我在音樂教室的四周懸掛了冼星海、貝多芬、舟舟、朗朗等人的畫像,張貼著“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讓音樂為想象插上翅膀”“跳動的音符是人類最美的語言”等富有教育意義的音樂格言。每次上課前,我都會提前到教室播放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經典曲目。這樣,孩子們在踏入音樂教室的那一刻,就置身于音樂的美好氛圍中。
3.樂曲美——選擇明朗、優美的音樂作品
我從八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不太喜歡教材中的部分曲目,認為和生活脫節,不好聽,從而導致對其不喜歡,不想去學,更體會不到音樂美了。所以我改編了教材,只要是優秀的、明朗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音樂作品,都可以帶到音樂課堂里,一樣可以讓孩子們受到美德熏陶。比如,張雨生的《我的未來不是夢》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生活、感受生活,努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去奮斗;《水手》告訴孩子們生活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生活中有困難坎坷都是正常,我們要正確面對,敢于去克服困難。這樣的課堂不只是音樂課,這是在教給孩子們怎樣生活,怎么感受生活的美。
4.素材美——音樂素材為孩子們審美拓展了空間
音樂素材在音樂教學中作用巨大,往往能營造氛圍、激發情感、形象直觀、情感豐富。比如,我在執教欣賞課《黃河大合唱》時,我先給孩子們講了《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故事,1938年的一個冬日,青年詩人光未然和抗敵演劇第三隊,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東渡黃河,當他們看到黃河,被黃河的氣勢驚呆了。光未然下定決心,一定要寫出一首歌頌黃河的詩,此后因為受傷再次經過黃河邊,看到船夫與惡浪搏斗的情景再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過黃河的力量進而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創作激情得以迸發,創作了長詩《黃河》, 作曲家冼星海聽了異常興奮,為長詩《黃河》譜曲,于是,一部具有強烈時代戰斗精神和雄偉氣勢的大合唱——《黃河大合唱》誕生了。學生聽了故事,再欣賞樂曲,他們深深感受到了黃河的美、祖國的美、勞動人民的美,更感到了抗戰英雄精神的美。
5.教師美——音樂教師的美的形象感染學生
小學音樂教師是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者,對于學生而言,更是美的傳播者、開發者、創造者。音樂教師本身的素質、修養、氣質影響著音樂教育的成敗。音樂教師優良的思想品德修養、良好的氣質與禮儀、較高的音樂專業素質、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們。從教師的職業上講,教學藝術也是一門語言藝術,教師的語言需要科學、準確、簡潔、生動,并富有美感。
作為專門從事小學音樂教育的我們,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學生、環境和素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讓孩子在美妙的音樂中去尋找美、探索美、創造美,讓我們將音樂課上的審美教育進行到底。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大沙河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