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躍?王耀芬
摘 要:在語言學中,認知語言學是一門影響力十分巨大的學科,它以認知科學為背景,并在反對轉換生成語法的基礎上誕生,對世界后期的語言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本文中,筆者將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基礎,來探討認知語言學對第二語言教學的貢獻,并揭示認知語言學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局限性,以此來為第二語言教學研究做出貢獻。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第二語言教學;貢獻;局限性
認知語言學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末,其主要創始人是George Lakoff。認知語言學并非是一種單一的理論,其特點是把人們的日常經驗看成是語言的基礎,同時認為語言和認知能力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1]
1.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語言特點
(1)語言的體驗性。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一種人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感知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以一定的人類感官為基礎的,同時是一種基于人類感知和體驗的高級認知活動。[2]
此外,不同民族由于思維方式不同、自身體驗不同,所反映出來的語言也有所不同。例如,對于方位的搭配,中文中常用東南、西北等,而在英文中則表示為“North-east”“South-east”。
(2)語言的隱喻性。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中的概念隱喻是人類進行抽象思維的一種手段。例如,在表述時間時,我們常說“前年”“后年”,而英文當中常常表示為“far past”“far future”。
(3)語言的理據性。認知語言學所說的理據性表現在兩個方面:①義—義聯系,這一點主要體現在語義層面上。例如,多義詞當中一般存在多個義項,這些義項中一般存在一個基本義,其他義項都是由這一義項引申而出,并通過長時間內使用而形成的固定義項。②形—形聯系。這一點主要指的是發生在語音層面上的頭韻法,頭韻是英語語音修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英語中,有15%的英語習語屬于頭韻法。
2.認知語言學對第二語言教學的貢獻
(1) 為傳統的對比分析注入活力。對比分析是將兩種語言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而獲得語言知識的一種方法,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對比分析也隨之增加了不少活力。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反映的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體驗,當人們出生時,這種感知和體驗就存在了,并最終形成人的語言現象,而人們學習第二語言其實就是對已有知識進行重組。但是,一般的學習者對于這一點是無法意識到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傳授概念層次的“對比分析”觀念,因此就需要認知語言學發揮出它的作用。
(2)為解釋語言現象提供理據。認知語言學為解釋語言現象提供了理論依據,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認知語言學可以幫助學習者將零散的知識進行匯集,并通過一定的邏輯關系對之進行整合,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減輕負擔,提高學習效率;第二,認知語言學還可以解釋學生犯錯誤的原因,以及幫助學生區分不同的句式,這一點的好處就是能夠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認知語言學存在的局限性
(1)不能解釋所有的語言現象。認知語言學目前所能解釋的語言現象十分有限,在語言中,大量的詞匯習語仍然被看成是無邏輯的。此外,語言中的理據體現在許多方面,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無法準確預測,同時也無法解釋其中的原理。
(2)理據性知識不具有程序性。語言的理據只是一種陳述性的知識,因此,即便是學生完全掌握,也不一定能夠說出熟練的語言,這也就說明,理據性知識離程序性知識還相差甚遠。
(3)不適合低水平語言學習者。大多數的理據性知識不利于低水平第二語言學習者,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在認知語言學中,語言的理據性需要用到大量專業的詞匯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知識時,首先要掌握專業術語,然后再理解概念,但是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的時間,對于學生而言,原本學習語言的時間就非常有限,而學習概念術語無疑是在浪費時間。第二,在認知語言學中,理據性知識具有抽象、枯燥的特點,即便是增加圖表、圖式等對之進行解釋,也無法使學生快速掌握規律。在這樣的課堂下,學生難免覺得枯燥無趣,甚至對學習語言失去信心。
第二語言教學是一項極其復雜的工程,它不僅包含一些語言學知識,同時還與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存在聯系,因此,第二語言教師在教授語言時,應勇于嘗試,不斷積累經驗,爭取為外語教學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艾陽陽.認知語言學對二語教學的幫助[J].商情,2013(46):193.
[2]李春梅.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多詞單位的二語教學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05):132—135.
(作者單位:和 躍 云南師范大學;王耀芬 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