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東北亞地區在歷史淵源、文化背景、民族結構、地域經濟還是民間往來上,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合作。在構建東北亞自由貿易區背景下,如何發揮高校作用,為自由貿易區打造人才交流服務平臺已經成為一個課題。而這一平臺的搭建應該是雙向的,既要發揮我國的人口優勢,做好人員輸出的工作,還要區別于傳統的勞務輸出,要做好輸出人員回國后的安置工作,從而為區域提供高水平的勞動力,提升區域的生產技術水平。
關鍵詞:東北亞地區 服務 平臺 人才交流
一、構建東北亞地區人才交流服務平臺的可能性
提出這一構想的原因主要在于,我省與東北亞各國的現實情況和需求。就日本和韓國而言,由于其面臨老齡化引起的勞動力短缺,加之生產技術水平較高,需要引進具備較高技術能力和學習能力的高質量的勞務人員;俄羅斯由于遠東地區地廣人稀,農林等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和生產技術水平相對較低,而這兩個領域恰恰是我省產業的強項,在人力資源和技術設備上都具有比較優勢;反觀我省,作為振興東北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產業調整和產業升級,這兩大任務都需要有著堅實的高水平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儲備作為后盾。
我校與黑龍江省祥業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開始海外實習技能鑒定項目的合作,經過考察、探討、推介等前期工作,于2014年3月份以派遣8名學生赴日本富士食品有限公司進行為期一年的海外實習工作,取得了良好地效果,并于2014年3月報省教育廳,在今年的招生計劃中開設食品加工技術(海外定向班),先期招收60名定向赴日、韓相關企業實習學生,在實習期滿后回國學習并安置就業,受到了學生及社會的認可,取得了良好地社會效果。為此,我們認為打造一個區別于傳統的以生產管理為主的,面向東北亞地區的應用型人才交流服務平臺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如果基于以一所高校來完成這項工作力有未逮,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此我們認為,要想盡快、更好的構建這一平臺,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二、“政、校、企、學”分工負責,實施東北亞地區人才交流服務平臺工程。
目前我省及我市的東北亞人員流動還是主要以低年齡留學、中年人低層次海外勞務派遣為主,總體質量不高,特別是該部分人員回國后基本流散,對我省經濟發展和產業提升未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由于對國家政策的不了解加上海外派遣市場的混亂,對這一工作產生了相應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認為,借助東亞學會成立之際,打造一個“政府主導、校企共建、學會扶持”四位一體的才交流服務平臺。這一平臺上,政府出臺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遴選企業進入平臺和海外實習回國人員的就業推薦;校企共同配合實施海外實習鑒定工作,學校組織生源,開展針對性教學,派遣企業負責派遣手續和海外及歸國管理;學會負責國內外企業協調和促進國外企業提高海外實習鑒定生待遇等工作。
三、東北亞地區人才交流服務平臺主要工作內容。
1、積極開展海外實習鑒定工作,打造具有國際化背景的人才培養基地。
我市高校資源豐富,門類設置齊全,專業涉及農、林、醫、師、工、商等國民經濟各行業,現有在校生近八萬人,是非常良好地人才儲備庫,但是每年留存的能為本地經濟發展服務的人才數量比例不高,特別是掌握世界領先的生產、管理技術的人才更為匱乏。同時,由于地處我省東南,信息較為閉塞,所以對于海外實習總是心存疑慮,所以,通過政府平臺,在各高校開展推介活動,解放思想,鼓勵更多大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走向國際,通過日、韓等國的先進生產工藝和規范的管理體系,提高我市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化背景的人才培養基地。
2、建立歸國人才庫,構建出國、歸國、就業一條龍服務體系。
為了能夠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平臺在做好人員輸出的同時,建立人才庫和人才跟蹤體系,待人員回國后,經考核評定后,推薦在平臺參與企業就業,從而提高我市工業的管理水平,促進我市工商業的發展。
3、鼓勵平臺參與企業,給予海外實習鑒定歸國人員相應待遇。
通過政府主導,積極吸引我市優質企業和重點發展的行業參與到平臺當中,有指導、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開展海外實習工作,培養一線管理人才,并鼓勵平臺企業給予海外實習鑒定歸國人員中的優秀人員給予相應待遇,從而吸引優質人才落戶丹江,服務丹江。
三、學會服務,打造屬于丹江特色的新型經濟發動機。
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廣泛普及和國內消費人群日益的增長,將這一產業優勢規模化、精細化,做好電商和物流配送的融合,建設面向國內國外雙方面的專屬貿易模式,打造具有丹江特色的新型經濟發動機,為我市經濟新領域的開發做好引導、培育和服務工作。
總結:東亞學會的成立,搭建了內外合作的立交橋,即可解決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對高質量人力資源的需求,又可以通過委托培養為我市各行業提供具有國際視野,掌握先進生產工藝和管理方法的高素質員工隊伍。同時,通過青年一代的交流,加強國家之間的了解,打造專屬于面向東北亞的,具有丹江特色的新型貿易模式,從而促進我市經濟的發展,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