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目前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學科屬性導致課程認同度不高;另一方面,手機等新媒體對課堂教學構成巨大沖擊。如何應對課堂“低頭族”是當前高校思政課必須亟待解決的問題。以教學藝術化來應對上述挑戰,將有助于化解課堂效果不好的矛盾。第一,將各類曲藝形式充實到課堂當中,豐富課堂形式與內容;第二,將思政課教學視為一門主持藝術,以此來組織教學;第三,將思政課教學視為一場場精彩演講。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藝術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不久前,網絡上的一個帖子如此描述大學課堂上的窘境:“小學生上課費嘴,初中生上課費筆,高中生上課費腦,大學生上課費流量。”顯然,如何增強課堂吸引力,應對大學課堂的“低頭族”,是大學教師的當務之急。僅僅依靠提高教學技能、完善教學方法等手段,顯然無法應對現如今課堂上面臨的各類挑戰。必須要致力于教學藝術化,將教學與藝術有機融合,才能增強課堂吸引力,使學生自覺、自發、自愿投入課堂學習過程當中。
究竟何為教學藝術化呢?法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指出:“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羅伯特·特拉弗斯強調:“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于其它任何表演藝術,這是由教師與那些觀看表演的人的關系所決定的。”具體說來,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可以嘗試著將多種藝術形式融入課堂教學,如課堂教學與相聲表演、主持藝術、演講演說的結合。
一、將各類曲藝形式充實到課堂當中。很多課堂“低頭族”之所以對課堂不感興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課堂無聊、無趣,而手機里的娛樂內容則很有吸引力。不妨將一些娛樂化的曲藝形式(如小品、相聲等),融入到課堂當中。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曾嘗試著借鑒相聲表演的合理元素,充分利用其幽默、詼諧及說理功能。相聲一直是筆者的業余愛好之一,學生時代,曾多次在各類晚會登臺表演相聲。當筆者有幸走上大學講臺,發現教學與說相聲實際上存在著諸多共性,例如都需要通過口語化的表達,吸引受眾,最終達到說理的效果;為了說服受眾,有時也需要設置一些包袱,通過一些獨特的幽默語言,引人深思。
在本學期講解“中國夢”專題時,筆者大膽借鑒了相聲“說學逗唱”的“學”的藝術手段,模仿范偉在《耳朵大有福》中的一段表演,試圖向學生解讀何為中國夢內涵中的“人民幸福”,贏得了學生們的掌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的學生課后表示,原來“中國夢”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有的學生則表示,對于這樣形式的政治課,不僅耳目一新,而且也有利于理論本身的學習。實際上,正如學生所說,如果公共政治課過于嚴肅和說教,學生們往往會比較逆反。
二、教學是一種主持藝術。在教學互動環節,以一種電視節目主持的藝術化形式,啟發和誘導學生。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一般具有如下特色:語言個性化,富有邏輯性、文化感、生活氣息等,在基本素質具備的前提下,要把內在的“素質”外化為語言,從而更好地表現語言的功力和語言的魅力。尤其在一些涉及到與嘉賓或觀眾互動的環節,極其考驗主持人的功力。
我也曾經多次主持過各類節目,并在大學期間獲得過“校園十佳主持人”的稱號。在公共政治課的教學互動環節中,我便充分利用電視節目主持的一些技巧,引導學生。不久前,在與學生互動討論轉基因問題(科學技術的倫理)時,我以近似主持人的角色,將課堂分成了“挺轉派”和“反轉派”兩組,通過聆聽和引導雙方的辯論和思想交鋒,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另一方面也使得學生明晰了書本上的理論:科學技術需要倫理規范。
有必要指出,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其內心難免會有一些矛盾,例如急躁、厭煩,不能夠安心組織教學,課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無論怎樣,作為一名教師,都要學會運用一定的自我調節手段,改善自身心理環境,穩定住自己的情緒,竭盡全力將正能量傳遞個學生。這是每個教師應盡的職責。
三、教學是一場精彩演講。從教學語言的組織和表達來說,應當充分借鑒演講演說的藝術形式。眾所周知,教學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運用多種語言進行展示的過程。演講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旨在調動起聽眾情緒,并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而傳達出你所要傳達的思想、觀點、感悟。從這一點來看,它與教學存在著很大的共同點。
演講需要激情,教學也一樣需要激情。學校不是一座生產機器的工廠,我們的課堂也不是生產機器零件的車間。學校、課堂應是產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條流動的思想之河。教師的責任是讓這條思想之河生生不息,涌動起來。其實,一個人的激情是可以感染別人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激情這一特點,以情育情。試想,一個教師上課沒有激情,對工作缺乏熱情,不能激勵自己,又怎么能去激發學生呢?只有當課堂教學注入了教師生命的激情,教師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擊學生的生命,去激活學生的生命。
此外,在備課過程中,筆者十分注重吸收演講藝術的優勢,注意語句的頓挫,盡量使用排比句和循環句,有時也借用一些古詩、名句、名言或者網絡、社會、切中時代利弊的新詞。事實證明,這樣的語言引人入勝,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吸引學生。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尤其注重使用學生們非常喜歡的網絡流行語。例如,我稱呼同學們為“小伙伴兒”,告訴大家努力時我用“懷挺”(fighting),提醒大家要珍惜大學生活時,我用的是“且行且珍惜”,等等。有的學生告訴我說,這樣的語言,大家易于接受,同時也拉進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
此外,在與學生私下的交往中,筆者比較注重利用現代化的通信方式,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在微信公共平臺“江南一點通”上,學生們評價筆者的毛概課“不費流量”;在百度貼吧里,學生們稱呼筆者為“寶哥”,并認為“毛概課因為寶哥而不再無聊”;在人人網上,學生甚至稱筆者為“男神老師”。這些較為夸張(甚至略顯極端)的評價,既表明了筆者的教學基本贏得了學生的認可,同時也為筆者接下來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最后需要補充一點,教學藝術化本身不是目的,其最終目的是要實現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思想心智的開啟。教學藝術化不是嘩眾取寵,而必須緊扣教學內容,防止離題。教學基本功的訓練,還需要不斷在專業理論方面下功夫。所謂的“藝術化”只是形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簡言之,應當結合學科特色,發揮教師自身優勢,向學生展現最精彩的自己,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高等教育目標。
個人簡介:
唐忠寶,男,(1983— )河北秦皇島人,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價值觀與廉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