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波
摘要:作文講評,應特別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遵循客觀的寫作規律,
先從作文的最基本元素抓起,放大細節,典型展示,精彩共享,實現學生作文水平的真正進步。
關鍵詞:作文講評 生動有效教學
作文,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作文水平的提高,更是一個逐漸而緩慢地過程,學生豐富的閱讀積累,生動富有創意的個性表達以及良好寫作習慣的養成,貫穿在每一個作文教學環節中,所以作文講評尤為重要,可是,作文講評從何談起,這還得先從教師作文講評課的現象談起。
忽視寫作規律
文章寫得好,有的人得力于豐富的閱讀,有的人得力于敏銳的洞察和思考,有的人得力于與眾不同的思想和想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加深,對社會、生活、生命、價值觀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所以說寫作是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果不從學生的寫作實際出發,大量灌輸寫作中所謂的方法、技巧,從他人的經驗出發,從條條框框出發,勢必會揠苗助長,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阻斷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面對作文無所適從,無從下手,扼殺學生的想象力,難以在以后的作文中得以創新。
二,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興趣”是一個人勤于苦練的最佳動力,而寫作又是一種精神的活動,對寫作感興趣的人往往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學生的習作完成之后,往往認為作文任務已經結束,所以在作文講評中,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教師費盡心思認真批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教師的主導作用很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體現。關鍵問題太過于拘泥所謂寫作的知識,寫作的原理,而沒有以學生的習作為話題,以鮮活的例子為討論的出發點。龔自珍有這樣一句話:一發不可牽,牽之動全身。在作為講評中,這就需要教師巧妙地發現這“一發”,讓學生非常投入有效地進入作文教學中。
在作文講評中,我試著做到以下幾點:
放大細節
字、句、段、標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元素,規范的漢字書寫,生動而不失文采的句子表達,合理的段落布局,正確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學生良好寫作習慣的基礎,如果忽視它們,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就要求對這些作文中的細節進行放大,使學生在講評中有一個準確的認知和明確的目標,然后在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矯正,這樣教學效果往往更加顯著。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將學生的作文收上來,然后將作文打亂順序發回去,讀作文,讓學生分別從字、句、段、標點四個方面入手,并給出相應的等級,每一個學生再來講評手中的習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果我們會驚喜的發現:學生所表達內容恰恰是我們教師所強調的關鍵,評者與被評者都是一次次心靈與智慧火花的有力碰撞,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發表意見的主人,創造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老師輕松,學生愉快,又能做到點面結合,何樂而不為呢?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可以設置個別獎項:最佳文字表達獎、最佳文字書寫獎、最炫評論獎,并對得獎的同學予以獎勵。
典型展示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篇優秀的文章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或是樸實卻又飽含深情語言,如《背影》,或是語義雙關卻又讓人回味的題目,如《絕品》,或是生動而又充滿對生命熱愛的文字,如《紫藤蘿瀑布》……老師要善于發現美文,這些經典的作品一方面是內容好,深刻,有見地,語言準確,生動,并能將這些習作與學生的習作找到完美的契合點,從而讓學生對于寫作有一個更深刻的思考。德國哲學家有這樣的一句話:“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具體做法如下:老師將學生的作文收上,然后再立意、選材、構思三個方面進行歸類,選擇三篇或四篇較為典型的優秀作文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老師自己也準備兩篇相同題材美文,然后與同學的習作進行類比比較,對比分析,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找出共性,提出不足,經過這樣的訓練,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
三、精彩共享
作文講評僅僅在課堂上是不夠的,學校組辦的《校報》或者文學社團,則是我們語文作文講評很好的延伸,它為學生們提供施展個人才華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熱愛文學的極大興趣,點燃了學生作文的激情,極大發揮了學生寫作的內在潛力。當學生的習作被打印成鉛字發表時,會享受作文給自己帶來的成功與喜悅,一種成就感充溢心間,還會和其他同學形成一個有效地互動,交流寫作經驗,溝通寫作心得,擴大寫作視野,活躍寫作空間。老師還可以將作文中一些優秀作品或者精彩的隨筆裝訂成冊,這不單是對學生寫作水平很好的總結,更是學生作文成長進步的點滴記錄,從而實現語文作文水平的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