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我們強調教學文本的解讀,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意解讀、過度解讀,過度解讀無助于對文本的理解,古人云“過猶不及”;也并非所有的解讀成果都可以用于教學的。因此,在語篇教學中,對語篇的解讀要適當。教學實踐表明,教師注重語篇教學,注重科學合理地解讀語篇,對提升學生的英語素養具有重要作用。
一、基于教師:多元視角,多層解讀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是課堂的靈魂。在語篇教學中,如何科學有效解讀文本,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以編者視角
每一篇語篇蘊含著一定的主題,流露出編者的編寫意圖和價值取向。教師在指導語篇教學之前,一定要深入研究語篇,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注重文本整體內涵的感悟,體會編者的內心情感。
2.以教師視角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文本當作教材來讀,將其作為學生學習英語、提高學生英語素材的范文進行解讀,在解讀語篇時,要努力創設適合學生思維的學習情境,從而幫助學生體會語篇的內涵。只有這樣,教師的解讀才能為教學服務。
3.以學生視角
很多時候,我想很多老師會感嘆: 這么簡單的對話,教給學生什么呢?其實在每讀一篇對話或是語篇時,都要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文本,用學生的目光來解讀文本,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閱讀文本時可能會遇到的疑惑點,盡可能地找出“學生”和“文本”之間熟悉的地方、一知半解的地方和陌生的地方,從而引導學生在自己和語篇之間建立平衡點,為拉近學生與語篇之間的距離奠定基礎。
二、基于學生: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要從學生出發,教師唯有從學生需要出發,了解學生學習實際,才能精確把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語篇解讀和教學要基于學生,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基于文本:超越文本,有效解讀文本
1.整體把握,前后貫通
整體把握,即在教學語篇時,要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從整體入手,讓學生對整個文章有宏觀的認識,切忌讓學生狹隘局限地去感知文本的局部和細節,對文本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每一個生詞、每一個新句型的意思上。
2.擬定主線,清晰梳理
一節課如果沒有一條主線或是一個主題,那就顯得零散不堪。如果有主線,但是不夠清晰流暢,同樣給人拖沓冗長的感覺。所以在解讀一篇語篇時,首要任務是確立一條清晰簡潔明朗的主線或是主題,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
3.適度解讀,把握基本內涵
我們知道一篇語篇中會出現一些重點詞匯及重點句型。那么我們如何合理有效適度地處理這些內容?
案例:在牛津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 Unit 3 Asking the way中,Story time中有很多的生詞和詞組。假如為了呈現這些詞組,一一設計任務情境,那么語篇的整體性即遭破壞。我在實際中是這樣操作的:先讓學生找出Yang Ling詢問去Su hais house的所有問句,然后再找出所有問句的答案。答案中基本涵蓋了本語篇出現的重點詞匯,如,go along、turn right/left、at the traffic lights、 get on/off等。通過直觀的圖示,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這些重點詞組。也許本課時學生還不會流利地朗讀運用,但在語篇部分我們對其的處理只是點到為止,把時間留給整體感知語篇,對它們的運用可以放在下一課時。
4.巧聯實際,有效輸出
新課程標準指出,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以及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在已有文本基礎上,超越文本,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
現今的小學英語教材中文本內容涉及面廣,話題多樣,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和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還可以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
案例: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 6 Holidays這個單元出現了很多節日,并且 Part A里面的文本內容都涉及了中西方節日的對比。為了讓學生對這些節日有更多的了解,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可以收集文中沒有涉及的中外節日,也可以是文中涉及的節日的擴展延伸,然后引導學生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匯報。這種探究學習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文化修養。
解讀文本,是英語教學的生命所在。教師應合理有效地解讀文本,引導學生多維度、多層次、立體化地去理解文本,在教學中,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豐富課堂,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中感知語篇學習的真諦,感受語篇學習帶來的快樂。只有這樣,扎扎實實、有序地進行訓練,英語課堂才會枝繁葉茂,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才會不僅獲取知識,還享受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