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慶
【摘 ? ?要】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作為通用基礎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方面賦有崇高的使命,《經濟政治與社會》課教學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關注重大的理論和社會熱點問題,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關鍵詞】中職 ?經濟政治與社會 ?現狀 ?轉變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33
《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教師在進行此課程的教學時,要著重將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未來的職業發展以及社會服務等環節相融合,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對社會現象的辨析能力及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因此,中職學校《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要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改變傳統的德育教育模式,在充分鉆研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調動起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
一、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程重視程度不足
長期以來,中職學校過于重視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教學,而忽視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仍舊沿襲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加之教材中的部分理論教學內容抽象、難以理解,致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甚至對該課程產生反感。實踐表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已經遏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和思維獨立性的發揮。
(二)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中職學校的《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教學原則,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未真正以中職生的思想、心理特征為出發點開展教學活動,也未能考慮到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教師多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式,缺乏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沒有將學生的思想實際視為該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由于《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脫節,所以導致學生缺乏運用理論知識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極大地降低了中職德育教育的實效。
(三)教學方法單一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應充分發揮德育教育的作用,培養學生形成誠實守信、熱愛國家、關注社會的良好品質,并逐步滲透職業道德教育,為其今后參與社會建設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沒有利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討論。同時,由于課程學時有限,教師在課堂上用了絕大部分時間講解教材內容,而忽略了給予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時間,造成課堂教學呈現出灌輸多、引導少,講解多、思考少,抽象道理多、行為指導少的現狀,不利于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
(四)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
中職《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仍然沿襲傳統的閉卷考試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在這種考核模式下,相當于認同考試分數高就意味著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高的錯誤觀念。其實,考試分數只能考查學生的考試能力,而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成效。所以,現行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但難以切實發揮德育考評的引導作用,還會歪曲了學生學習《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的目的。
二、實現轉變,提高教學效果
1.教師的定位要轉變。在新的教學背景下,教學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教學觀中把教師的作用定位為“以教師為主導”,主導就是主要引領和指導。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學任務的執行者,學生成績的評價者。在新的背景下教學中,要求教師轉變角色,換句話說,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組織者,應該幫助學生確立學習任務,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展活動,誘發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作為引導者,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引領學生走進課堂,給予學生思維上的指導,為學生開創一個相對廣闊的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作為合作者,放下教師高高在上的架子,走進學生,與學生們共同探究,傾聽學生的觀點,適時加入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多角度認識問題,幫助進行有意義的學習。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夠在教學中很好地激起學生主動性學習,體現教學的實用性。
2.學生的地位要轉變。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標志著在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開設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課堂。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的參與度來衡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上,積極主動進行探究活動。學生參與度高,才能體現教育的價值。另外,學生在課堂學習時,總是帶有一定的情感的。這種情感的投入直接影響到政治課教學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用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積極參與體驗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例如,在講授“展示職業風采”這個框題時,筆者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讓學生組成八個小隊選擇一種職業上臺展示其職業風姿,學生們都把握表現的機會,做出了許多有創意的表演,充分展示了各種職業的風采。這樣的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有效的氛圍中改變對政治課的消極看法,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了盡可能大的轉變與發展,真正提高了政治課教學的實用性。
3.教學方法要轉變。在現代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改變自己居高臨下的姿態,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與學生互動交流,給予學生一個可以展示的平臺。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給予善意的鼓勵;當學生成功的時候,教師給予真摯的表揚,當學生走入誤區的時候,教師給予寬容的幫助。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就能夠把心真正地交給你,喜歡上你的課堂,樂于與你暢談,課堂成為了教師傳道授業的地方,學生追求夢想的天地。其中,師生互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師生互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與教師合作完成任務,從而調動學生思維。在師生互動中,教師應該抓準時機,在學生似懂非懂,希望幫助解決問題的時候給予學生恰當的引導和點撥,從而達到教與學的統一。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把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轉化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們進行小組探討,教師在逐一檢查探討的結果并給予點評,在這樣一個互動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學習任務圓滿地完成了。
所謂“教無定法”,中職學校政治課的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無固定模式。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因環境而異,不斷地改革教學模式,努力探索與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政治課具有思想性、啟發性、趣味性、發展性和時代性。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