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靈
【摘 ? ?要】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獲得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閱讀實踐活動。它的核心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主動、創造性的學習。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主 ?能力 ?質疑 ?探究 ?精神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083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教師應轉變角色,變“教學”為“導學”,充分發揮教師“導學”的作用,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多方探索,從激發學習興趣、授予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等幾方面著手,努力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當代教育理念隨著現代經濟科技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實效性,教育者開始認識到教育的真正內涵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們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們在學習新知識和新內容的時候,是由自身的意志推動他們的學習行為的,他們對于學習首先必須充滿興趣,并且有強烈的求知欲,不僅僅將學習視為一種短期行為,更是樹立了“終身學習”的目標,自覺將學習作為一項有益的活動,希望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思維層次和語文素養。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促使學生們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加強自身的學習意識,在持續的訓練和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在自主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容易發現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比較薄弱,很多學生們在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已經逐漸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他們更傾向于將自己處于課堂學習的被動地位,他們通常會很容易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和觀念,而不會將自己視為課堂的主體,學習思考和反駁教師的觀點。這樣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初中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不利于促使學生們的自主思考和思維發展。面對這些情況,教師必須認識到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推動自主學習活動開展的重要性,積極尋求優秀有益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們在自主學活動中積極表現自己,參與到自主學習活動的各個環節,開創自主學習之旅。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三個層面
(一)鼓勵質疑
“疑”是思維的發動機。黃宗羲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這種無疑、多疑、解疑的過程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疑”是個關鍵的環節。然而,要使學生“有疑”,首先必須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
要讓學生愿意質疑,必須堅持教學民主的原則。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勇于發表意見。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就要努力創設一種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知識。當學生踴躍地發表獨立的見解,教師與同學們一起投去贊許的目光;當學生大膽地對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師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教師與同學們報以熱烈的掌聲;當學生提出一些有質量的問題時,教師不僅組織討論,而且張貼示范。
(二)開展探究性教學
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其目的是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在開展有效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把教學活動看成學生的探究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探索只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其任務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作為教師應盡可能改進學生探究活動的方式,不斷的保持和提高學生對探究學習興趣和質量,教師要深入地的學習探究性教學的最新理論,只有豐富了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理解探索性教學的實質,并更好地運用于課堂教學,組織好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三)培養鞏固學生自主精神
學習者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單靠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因此,教師教學過程中“引”要得當,“放”要得法,給足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人自為學”。放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敢問、善問,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辯駁別人,發表相反意見。在課堂互動中交換思考所得,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體驗探究的樂趣。另外,教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量多地動手操作。俗話說:“眼過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也就是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展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放”得徹底,還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要區分好“亂”與“氣氛活躍”的關系。有的老師怕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把課堂搞亂,影響課堂紀律。我認為只要學生圍繞“學”而亂就不要怕,教師導之有法,這種由激烈的討論辯駁引發的“亂”只會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因為他們無暇開小差。當然,對學習紀律作出要求也是十分必要的,我就明確告訴學生——下課你可以在教室里自由活動,上課必須學習。二是要給學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動時間,切忌走形式,武斷地打斷學生思維,挫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只有在每個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討論和爭辯才會有最佳的效果。三是盡量多地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能讓學生說的,老師不說;能讓學生想的,教師決不禁錮學生思維;能讓學生動手操作的,老師絕不越俎代庖。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
參考文獻
[1]曹凱雁,如何加強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考試周刊》2007年第10期.
[2]張運輝,初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博覽(科研版)》2012年05期.
[3]童亞飛,創新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