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三春
【摘 ?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談學生興趣的培養是永遠不過時的話題。學生興趣成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巧妙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等方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培養興趣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158
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決定了他們有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的特點,對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初次接觸初中各個科目,肯定是感興趣的,對于數學科目也是這樣,一開始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時間一長,學生會感到數學課枯燥無味,并且有些知識比較抽象和難以理解。再加上教學模式的單一等因素,學生會逐漸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課堂教學中會出現很多困難,學生學得困難,教師教得費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數學興趣教學當做教學的重點,用各種方法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一、上好第一堂數學課
學生很容易受先入為主思想的影響,如果第一節數學課上得生動有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從而對數學課程產生興趣。反之,如果第一節數學課不能吸引住學生,以后學生也會很難對數學重新產生興趣。因此,教師要上好第一堂數學課。學生往往會對數學有一種懼怕感,怕學數學、怕學不好數學。首先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對數學這門課程的看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什么困難,想得到什么樣的幫助等。并且多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數學應用。用這種與學生聊天的方式,消除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緊張心理,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系統、全面地介紹一下數學這門學科,包括幾方面內容、哪些章節、會學到哪些知識、要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標等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數學課程從總體上有個把握,對數學有全面的認識。另外,教師爺可以豐富一下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引入一些與數學知識相關的實例和數學小故事等,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除了第一堂課,每節課的導入部分也很重要。教師在備課工作中要把導入部分當做重要組成部分,用各種方法使得導入部分變得精彩,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讓學生對接下來的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導入部分可以有多種形式,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可以展示一個小實驗,可以利用道具等營造一個具體情境等,總之都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服務。例如在學習“展開與折疊”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階段,用一些卡片等簡單的小道具,讓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先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做直觀的感受,然后再引入這部分內容。通過親自動手,學生沉浸在動手的樂趣中,自然而然會樂于接受接下來的學習。
二、保持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課堂教學是初中數學教學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是影響學生對數學有無興趣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師要用各種方法和手段保持數學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首先,教師要用生動的語言授課。教師的授課方式會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果教師的授課方式單一、教學模式陳舊,必然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授課方式,用簡潔生動的語言進行授課,盡量把知識點講得清楚明白,并力求做到讓學生能夠聽得清楚、明白。數學學科的學科特點要求教師的授課語言要做到嚴謹、科學,另外,教師要對學生多一點了解、多一點幫助,與學生做朋友。經常用一些幽默性的語言來活躍課堂氣氛,樹立親切的教師形象。不僅如此,教師活潑的授課方式也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助于課堂教學順利進行。
其次,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內容。教材是學生最重要的學習資料,課堂教學主要是圍繞教材進行的。新課改之后實行的數學教材,在編排上更加符合學生需要,增添了很多插圖、事例、課外活動等內容,對數學課堂教學是有促進作用的。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靈活運用。重新安排教學內容,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安排,并且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和知識的系統性等。對于教材上的課外活動,要帶領學生一起進行實踐和操作。例如在學習統計和概率這一章節時,可以做一個班級內誰的生日是同一天的課外活動。由學生分組進行調查、記錄和統計等,教師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統計和概率等相關知識的引入。這種活動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并且能夠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更好地理解這部分知識。
另外,教師要讓課堂環節更加豐富。教學程序或者教學環節在教案中要有所體現,這也是教師備課工作中的一部分。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環節比較單一,一般是“一言堂”的模式,教師上課就進行單純性的知識講解,等到老師講完,下課時間也到了,甚至有的老師還有拖堂。有些教師一直抱著“教師講得多、學生才會學得多”的想法,其實這種模式有很大的弊端,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沒興趣聽,處于被動狀態等。教師要努力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和生動,就要對課堂環節進行豐富。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加入導入、提問、問答、討論等環節,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提問環節,要讓學生積極加入進來,可以由教師從教材中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也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作答。還可以學生之間互問互答。又如在課堂討論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一個問題或者類似的問題進行討論,大家集思廣益、互相分享和交流經驗。
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難,但是習慣一旦養成,能夠對學生的行為起到約束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保持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融入“指導教法、滲透學法”的思想,在教學中不僅注重教法的探究,并且注意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具體來說,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積極進行討論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等等。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總結的習慣,教師要督促學生經常對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測驗和總結,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這樣才能明確進步和努力的方向。按照章節順序,有計劃、有階段地進行復習和總結,進一步對知識進行系統化、結構化的掌握,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銜接等,有助于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也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初中數學教學要想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就要改變以往那種上講下聽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的體現和發揮,對學生進行數學興趣的培養,用各種方法進行興趣教學。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能變成生動的課堂、活潑的課堂、有趣味的課堂。學生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對數學的興趣能夠成為內在的動力,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達到提高數學成績和數學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