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1.時事熱點,盤活地理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材的時事內容在某些方面存在滯后性。地理教師若能適當把與地理教學有關的當時社會時事熱點內容引入課堂教學,能很好地彌補教材在這方面的不足,為原教材注入一股新鮮“血液”, 盤活地理教材。如學習七年級上冊“氣候與我們的生產生活”中的全球氣候變暖知識,全球氣候變暖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人提倡要低碳生活,因此我采用了當時的流行語導入:“今天你低碳了嗎?”一下子就切入了知識要點,升華了知識,讓學生知道保護全球氣候不再是國際、國家環保部門的事,而是人人有責。關于氣候變暖的影響,我拋出“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溫度每增加一度,都在威脅著新的動物物種的滅絕,這是美國《科學》雜志于2015年4月30日周四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的警告”。全球氣候變暖,大家在做些什么呢?我們又可以做什么?如“地球一小時”活動等。
2.時事熱點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課堂開始的兩三分鐘是學生的思想最易集中的時候。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抓住這關鍵的時機,創設成功的課堂導入情境,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并誘發學生的求知欲,這必將為后面的課堂教學打下良好基礎。用時事熱點導入,就是要求教師把教學相關內容與當前最受關注的熱點問題、最近的時事巧妙地引入課堂,以震撼、啟迪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主動性。例如,在學習“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時,介紹“南非國父”曼德拉,南非黑人領袖,因其在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介紹他傳奇的一生,使學生對他產生深深的崇拜,為理解非洲“單一商品經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3.運用時事材料,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教學效率
我國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從培養人才來說,更應對課本知識作必要的時事材料補充。
例如,在講授八年級“季風氣候顯著”一課時,講到季風會帶來干旱、洪災、臺風、寒潮等天氣災害。我不是簡單地講解這幾種天氣災害的概念、成因和影響。而是列舉了近年來這些災害的新聞材料:2010年西南五省百年一遇的大旱災,學生伸出援手,積極捐款捐物;2010年8月7日22時許,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突降強降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導致1434人遇難,331人失蹤;2010年第13號超強臺風“鲇魚”是近二十年同期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最強的臺風,同時也是當年全球范圍內的最強臺風,等等。通過以上材料的補充,不僅幫助學生感性地認識了天氣災害,而且加強了學生的災害意識,提高了學生減災、防災的認識,從而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教學效率。
4.時事熱點透析,加深知識理解
部分地理知識綜合性強,時空跨度大,這對于初中生來說,要理解起來是比較困難的。把地理知識與時事熱點結合, 融時事熱點于地理教學之中,有助于把抽象知識直觀化、形象化、具體化,拉近知識點的時空距離,深化知識理解。時事熱點的利用不僅可以賦予教材新的生命力,而且可以大大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學習“海陸變遷”時,其中有“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板塊構造學說認為:板塊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較活躍,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該部分內容看似簡單,但要使學生真的運用這個理論分析實際問題卻困難重重。如果教師能把與這些枯燥、抽象知識相關的、學生極感興趣時事熱點引進課堂來,學生積極性會大大提高,更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實踐證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引用時事新聞,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時代生機和活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鞏固理解地理基礎知識,使愛國主義、保護環境等教育更加生動、形象,又能通過日常生活、娛樂中的事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為打造高效課堂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云南省瀘水縣六庫鎮中學)